古诗词中有很多描写爱情的优秀作品,无论是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还是宋代的苏轼和柳永,都创作过许多歌颂美好爱情的佳作。不过男女之情在传统文化中,从来就没有重要的地位,只能以其社会功能依附于社会。

无名氏诗(无名氏的两首情诗)(1)

而南北朝乐府民歌中所歌咏的情爱,却抛弃了这些无形的束缚,毫无顾忌、全无压抑地流露出最自然的生命情感。作者用坦率天真、诚挚热烈的文笔,大胆而生动地展现了爱情生活的种种情状。

其中既有真诚的爱慕、欢会的愉快,也有离别的哀伤、相思的痛苦。下面介绍无名氏的两首情诗,谐音双关,质朴生动,更令人赞赏不已。

无名氏诗(无名氏的两首情诗)(2)

作蚕丝(其一)

南北朝:佚名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朴实,他们养蚕缫丝,既是为了保暖,也可以将其用来交换物品。作者抓住了生活中这一常见素材,并采用暗喻手法,让人耳目一新。

前两句抒写春蚕怀丝,似乎不舍得离开这个尘世,也不愿自己的心血被轻易拿走。而“”与“”谐音,委婉地传达出女子对情郎的思念。“昼夜”二字,更展现了情思绵绵、无法排遣,更是日夜憔悴、无人怜惜。

无名氏诗(无名氏的两首情诗)(3)

后两句进一步表达不尽的思念,春蚕老了,它不惜作茧自缚,即将“微躯尽”,这种自觉自愿的殉情行为,看似不可理解,却是生命的一种升华,也是女子表达爱情的独特方式。

缠绵”二字,也是一语双关,既描写缠绵交织的蚕丝,又暗喻美好的爱情。“自有时”,则展现了一种执着的精神,女子为了爱情,也不惜以身相殉,并相信情郎一定会不负自己。全篇虽然充满悲剧意味,却令人感动不已。

无名氏诗(无名氏的两首情诗)(4)

作蚕丝(其二)

绩蚕初成茧,相思条女密。

投身汤水中,贵得共成匹。

种桑养蚕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百姓们安居乐业的象征。男耕女织的生活,和谐美好,可是古代封建社会经常动荡不安,如此简单朴实的日子却很难持久。

尤其是妇女们的负担更重,男人们外出不知何时归来,她们既要劳动,还要照顾一家老小,更要在心中默默地思念夫君。

无名氏诗(无名氏的两首情诗)(5)

前两句是说蚕茧初成,即将收获劳动的果实,但也是女子思念最深的时刻。若是夫君在身边,不仅可以给自己助力,还能分享丰收的喜悦,所以蚕女的情思也会与日俱增。

”,是指将麻纤维披开,然后再连接起来搓成线。“条女”,即养蚕的妇女。一个“”字,既抒写了蚕茧层层密密,又描述了女子的相思之情不断增强,就像蚕茧一样密密交织。

无名氏诗(无名氏的两首情诗)(6)

后两句更热切地表达了女子对美好爱情的大胆追求,为了“共成匹”,蚕茧不惜“投身汤水中”。作者用一个“”字,赞美了这种赴汤蹈火的可贵精神。

作者构思巧妙,以布匹的“匹”,双关匹偶的“匹”;更以蚕茧的奉献精神,暗喻自己不惜生命,也要获得圆满的爱情。

这两首诗取材于生活,妙合天然,自然设喻,具有民歌的特色。作者运用谐音双关,情感真挚,技法高超。全诗虽然情感悲凉,却给人以希望,人们一定会为女子的壮烈行为喝彩,更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