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时候,很多人常把自己的平庸,过错理所当然地推给别人。
总觉得是别人的错,自己应该可以更好。
造成了好多莫须有的罪名。
前几天和舍友讨论为什么很多人在骂中国的教育方式太落后,应试教育的不合理。
瞎讨论了半天,我觉得还是讨论出来了一些东西。
就结果来说,中国的应试教育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模式。
倡导学以致用是好,但如何“致用”却易让学生产生刻板印象。
做题考试的一部分目的在于用己学知识解题,而不应该只看重解题这个目的。
解题方式多种多样,能用正确的思维逻辑解出来即可,又何须死死板板地使用所谓参考答案的方法?
这样一个轻重的权衡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奇思妙想的空间,这一点无法反驳。
但就这么将学生思维刻板,呆笨的原因全往它身上推就未免偏颇。
我觉得应试教育被这么多人骂一部分是人性的作祟。
人很难摒除个人的喜恶。
喜欢为了让自己的主观看法更可加信去给客观添油加醋。
所以,我们所相信的事实其实早已不是事实,而是经过情感加工过后的产物。
教育承担者们在小心地求证,用辩证的思维全面看待。
但是他们克服不了从未公正过的人性,所以他们对此不作评论。
因此,当出现了一个原因可以为自己的现状买单的时候,很多人就理所当然地将自己的不幸全部推给它。
这就造成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被动地越来越多,越说越大。
这一件件莫须有罪名的背后,是一次次施事者的无知,更是一次次承受者的心伤。
而关于中国教育的缺点,在我自己念书的过程中应该是从来没有感受过,至少我印象中是这样的。
分析其原因,可能很简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是众人眼里的那种“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小学,成绩好,自然受老师重视。
现在回想起来,尤其是在农村那种教育环境下,同一个班级的孩子其成绩以及日常表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似乎很严重。
成绩特别差的,自然调皮捣蛋,成绩特别好的,自然乖巧听话,这是比较抢眼的两个极端群体。
而至于那些成绩居于中间不上不下的,可能存在感也不会那么强。
反正在我的认知里,这好像是个“铁律”。
小学时如此,初中时还是如此。
现在想想,这可能也是在这一教育模式下的常态。
基于我自身的这种情况,我是一定会有某种“优越感”的。
即使我并没有刻意地表现出来,但它就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比如,在课堂上,在班级事务决策,我肯定是有发言权的。
各种评奖评优少不了我,各种抛头露脸的事我都自然而然地被安排在前边。
总之,印象中,这段长达近十年的校园时光对于我来说是相对轻松的。
老师给予我足够的信任,甚至一度让我觉得完全可以用“宠爱”来形容我获得的那种待遇了。
而其他同学也都友好——至少我感受到的还算不赖。
他们也没有对我做出那种令我多少年之后回想起来还会耿耿于怀的不好的事情。
一路走过来,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乃至考上大学,我都觉得我所处的学校环境还算不错。
没有感觉老师有多么多么的刻板严肃,对成绩差的学生不闻不问,或者歧视这样的事情更是闻所未闻。
至于说对于其它方面发展的不重视,我感觉这并不全是教育的问题。
初中时班里有个同学喜欢美术,有时候她上课都在书上画画。
还有一个同学喜欢篮球,喜欢到下课休息10分钟的时间都要去摸一摸球。
而高中时同桌喜欢游戏,哪怕老师再怎么教育他还是要玩,这有什么办法?
所以说,有些东西并不是老师、教育的原因。
当学生自己愿意的时候,不需要别人说,他自己会去做。
当他不愿意的时候,谁出手都不一定有用。
到今天,已经有十六年都在上学念书。
从村小学,到乡镇初中,到县城高中,到省会大城市的大学。
其实大多数时期我也都是待某个小环境中。
我从来没有体验过如“美式教育”般所谓的高水平的教育模式是什么样子。
更没有机会去体验那些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先进教育模式。
我没去过名校读书,更没去过发达的西方国家深造。
所以,若谈论所谓的“应试教育”的利弊,出身于其中的我根本没法去加以评论。
我只知道,我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的。
它没能让我变得多优秀,但是,如今我没有成为一个废物,也没有成为社会渣滓。
这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我所接受的教育。
我并不知道我所接受的那些教育在我身上展现了怎样的结果。
就像我读过的那些书一样,它不一定对我有用,但它又不一定对我没用。
这就是我的接受教育的人生,有迹可循,有理可据。
我想,我是应该感谢的,不管曾经的教育怎样怎样,也不管今日的教育怎样怎样。
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不一定能让我们变成时代巨人,但它也不会把我们变成废人。
文章作者|遇安
图源网络侵删致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