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去青岛,住在青岛浮山附近,听说附近有个清真寺便趁兴前去参观,它面向远视楼宇遍布的青岛市,背靠郁郁葱葱的浮山,安卧在浮山一角,既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又体现了独有的清净,真可谓风水宝地。
回教教义精神,高深莫测,不是我等所能悟透的,我尊重回教,只知其一,不敢班门弄斧,更不敢哗众取宠。
去过不少清真寺,听过不少有关故事,但青岛清真寺乍一看也有故事藏在里面,为什么呢?因为从外观看,这个清真寺是近些年刚建设的,比较新,为什么新建?背后又有怎样的的故事?脑海里一时闪现出许多为什么?带着许多好奇和猜想,我粗枝大叶,盲人摸象般问询了一些情况,权当个故事听听吧!
1928年王万英阿訇来到青岛后在河南路58号租赁平房两间作为穆斯林礼拜场所。后来回民王万英、穆华亭、刘尊五、石小坡等人于929年发起募捐,并得到当时青岛市市长马福祥(回族)的支持,购买了常州路9、11、13号房产,改建成清真寺。
1945年,国民党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回族)来青岛视察工作时,青岛回教协会在欢迎大会上,通过白崇禧向国民党青岛市政府提出办回民小学的建议,当即得到市长李先良的支持,拨给常州路5号房产一处,有平房十五间,因房屋破旧无法使用,回教协会又派人去南京、上海等地募捐,本市穆斯林也纷纷捐资,并邀请著名京剧演员杨宝森、李多奎在永安戏院义演资助,经过一年多的筹款修缮,于1947年秋正式招生开学,定名为“青岛市私立复真小学” 。1956年,因清真寺办学经费困难,复真小学交由青岛市教育局接办,更名为常州路小学。
清真寺外角一景
清真寺正门
走马观花、粗枝大叶了解了一些,但回教真正浩大广博的精髓是学不尽的,浅浅地感受就在嘴边:“我喜欢清真寺穹顶大气恢弘的弧线,喜欢宣礼塔刺破蓝天的锥尖,更喜欢回民族坚韧不拔,团结一心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