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1)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广告,一般大家都是比较排斥的,但好广告除外。最近,一条中国银联的视频广告,就刷爆了朋友圈,博得了所有人的一致赞叹——这简直就是电影大片级啊!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2)

▲说实话,军武菌看的差点流泪

这部长16分钟13秒的短片,取材于唐朝安史之乱后,吐蕃进攻大唐,安西都护郭昕在与大唐中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率领军队独自坚守40年的真实故事。

真实,从来都是艺术作品的力量源泉。这部短片能以广告的身份赢得一片喝彩,就是因为根植于真实的历史。同时,也只有了解历史,才能读出其中的悲壮和执着。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3)

-1-

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高光时代,影响力远达中亚,唐太宗被周边民族心悦诚服地尊为“天可汗”。这一时期是中国人最为自豪的年代,无数人以说唐语,穿唐装为傲。

汉唐时期的西域,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要统治并管理好这一片区域,仅靠军事手段,成本太高,难以维持。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4)

▲大唐势力范围在曾经十分庞大

唐朝设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其中安西和北庭用来控制西域,要点即安西四镇。都护府类似于现代的海外军事基地——只需占领几个要塞,施以羁縻,让众小国臣服大唐,即可以低成本控制广大的地区。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玄宗曾下诏规定西域驻军的规模:“戍有定区,军有常额”,安西都护府“戍兵二万四千人,马二千七百匹,衣赐六十二万匹段”。也就是说,在唐朝某一时期内,安西都护府的兵力大概在两万四千人左右。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5)

▲安史之乱后唐朝实力大损

安西都护府逐渐成为孤岛

图源:史图馆

但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实力锐减,西域正在开疆扩土的安西精锐唐军被调往中原平叛,安西留守部队仅有万余人。觊觎已久的吐蕃趁机出兵攻陷河西走廊,唐朝与安西都护府的联系被切断,随着吐蕃的步步蚕食,安西都护府逐渐成为了西域的孤岛。

导致唐朝皇帝不知道安西都护府是否被吐蕃攻陷,安西都护府也不知道中原唐朝是否还存在,连唐朝年号已经更换了他们都不知道。

此时,西域只有郭昕将军和李元忠(北庭都护)率领的安西唐军仍在坚守。郭昕是名将郭子仪的侄子,他于唐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以左武卫大将军的身份巡抚安西,上任后不久河西走廊就被吐蕃彻底切断。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6)

▲河西走廊失陷,西域只能独自生存

片中的情节正是从龟兹向西州送军费

直到公元781年,郭昕派出使者绕道终于抵达长安。唐朝皇帝震惊不已,原来安西还在大唐手中啊!皇帝奖励安西都护全体将士破格升职“七级”。但除了封官升值的虚名,唐朝政府也无力再做其它了,因为物资粮饷皆无法前往支援,他们早已成为唐朝的弃子。

787年,安西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陷,大都护李元忠战死。808年,安西的最后一处根据地龟兹城被胡兵重重包围,郭昕将军率领一群已经须发皆白的将士,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全军覆没。

孤悬西域的安西唐军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一共坚守了四十多年,年轻的士兵变成满头白发的老兵,他们至死也没能回到长安。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7)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

他们为什么不投降?而选择坚守40余年?

-2-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8)

首先是军人素养一流,社会地位高。相比明清时期“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憋屈,在唐代,军人可是荣誉职业。

军官多以本土的“良家子”和归化胡人贵族构成,他们大多接受过教育,有文化,国家认同感和荣誉感都很强,渴望军功。归化胡人由于仰慕大唐,更是希望通过战斗来获得肯定,打起仗来比本土唐人还要卖力。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9)

▲路人向唐朝士兵鞠躬

士兵,唐朝前期以府兵为主,中后期以募兵为主。府兵是半职业军人,平时为农,不交税,自备兵器,定时训练,战时为兵。在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运行良好的基础上,府兵有财力自购装备,积极性很高——不用交钱粮,凭军功还可以出人头地……

募兵就是职业军人,装备统一配发,统一训练,长期配合,军功升迁的途径也是畅通的,战斗力更佳,唯一的隐患是将领可能会拥兵自重。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10)

其次,唐军装备先进,战法娴熟,积极主动。

装备方面十分出色,根据《唐六典》卷十六记载:“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11)

▲这部广告复原了上百件唐军铠甲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12)

▲唐代的铠甲残片

这些是唐军的防具,“明光甲”很出名,防御力出众,一般为将领所用,普通士兵一般着皮甲或步兵甲。对比出土的铠甲实物,片子里的老兵郭元正穿的就是皮甲。

武器方面,有杀伤力颇大的陌刀和唐横刀“枪之制有四,一曰漆枪,二曰木枪,三曰白乾枪,四曰朴头枪……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13)

▲出土的唐刀实物

其中的“漆枪”就是马槊(骑兵长矛),“障刀”和“横刀”是步兵用的刀(在长度和大小上有区别),陌刀是精英兵器,“盖古之断马剑也”。陌刀很昂贵,制作马槊据说也要耗时三年,横刀、木枪装备量很大,可能更便宜,但质量不会差,而唐朝有充足的国力提供精良的兵器,这是战斗力的物质基础。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14)

▲郭元正用枪,卢十四用刀,刀枪组合干掉了强盗

在战术和精神方面,由于军人地位高,有前途,百姓参军踊跃,甚至不用征调,就有很多平民自备武器前来投军,表示“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参军不成,都抑郁了。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15)

这样的充实的软硬件基础,唐军纪律严明,极富“侵略性”。骑兵就不用说了,全域机动,冲击力十足。装备精良,刀盾弩矛俱全的步兵一样以攻势为主,“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军功升迁的渠道畅通,保证了中基层军官都是经验丰富,作战欲望极强的老军人,这样一支军队,在那个时代的确是很难战胜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沙漠中的孤城,如何解决粮食供应?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16)

▲长安到龟兹,直线距离超过2600公里

看地图不难发现,从关中到西域距离遥远,还没有水路。陆地运粮成本极高,绝对不划算。解决两万军队的粮食消耗,唯有屯田。

屯田就是军队种地(也包括移民或当地人种地,即民屯),叫做军屯。这并不是新办法,在汉代就开始了,只是唐朝的规模更大。安西都护府设有“度支营田使”、“作官将军”等官职,就是为了管理屯田。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17)

以广告中的西州为例,据唐《通典》记载,此地小麦亩产在50公斤以上,超过了新中国建立前的水平。屯田养活了军队和人口,促进了驻地纺织、建筑、冶炼等产业的发展,畅通的商路又带来了更加繁荣的景象。

于是,就有了良性循环——唐军能打→带来和平→就地屯田→产业繁荣→收入增加→后勤充足→唐军能打……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18)

▲大唐的商人冒着杀头的危险支援了老兵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19)

▲这一兜子都是“大唐建中”铜钱,细节很用心

最让人感动的,则钱币上的年号。

由于交通断绝,西域的唐军、唐民并不知道皇帝和年号的变更,在使者从长安归来之前,把唐代宗的“大历”一直使用到唐德宗继位以后,有些出土文物上写着“大历十六年”,实际上已经是建中二年了。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20)

建中的年号只使用了三年(其后是兴元和贞元),再后来皇帝又换了两个,但西域却一直把“建中”使用到了最后!广告中老兵说,现在应该是“建中十一年”,其实是贞元九年——年号换过两次了。

实际上,吐蕃切断河西走廊对西域唐军造成的最大影响,是人员无法补充和轮换。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21)

▲《长安十二时辰》主角张小敬

九年不良帅,十年“陇右兵”

西域遥远,让原籍内地的军人长期远离家乡戍守,既不现实也不人道,所以唐朝政府规定,“镇兵宜以四年为限……其情愿留镇者,即稍加赐物;征人愿往,听令复行”,即义务兵加志愿兵,自愿超期服役者,由政府加以赏赐或升官提拔,保证了驻军以青壮年为主,兼有经验丰富的老兵。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22)

▲白发将军,原型就是郭昕或李元忠

但交通一断,这个轮换就无法进行。

十年过去了,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最后一批来到西域的少年兵,已经成了中年人,原本就是“志愿兵”的老兵,更是成了白头翁——郭昕就是率领这样一群名副其实的“老”兵,一直奋战到最后。

实在坚持不下去,可以投降啊?但这一幕没有发生。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23)

▲白发老兵守孤城,催人泪下

那些唐军和唐民,即使远离故土,心中也有一种骄傲,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我们是大唐的子民,来自天下之中的国度,是世界上最文明,最先进的民族,为什么要向蛮夷投降,去当野蛮人?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24)

于是,才有了广告中白发老头兵坚守孤城,奋战至死的悲壮事迹。从历史记载看,西域的唐朝军民,没有内乱,没有崩溃,纯粹是被绝对优势的敌军硬生生打下来的——想象一下,一群五十岁以上的老头,挥舞着已经有些破烂的刀矛,与百倍于已,如狼似虎的敌军拼杀、倒下、牺牲的情景……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25)

死可以,投降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这就是大唐的骄傲。

注:当最后一个城堡被攻陷,西域脱离了中华。下一次中华再临此地,是一千年以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终于又控制了西域,这里从此有了一个全新的名称——新疆。

-3-

大唐的盛世和威名,是中国人的骄傲,大唐西域孤军的精神,也从来没有消失——抗战时的中国,面临着比唐朝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也涌现出了无数形如郭昕那样奋战到底,绝不投降的孤军。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26)

在今天辽宁省朝阳市以南58公里的石明信沟,一片方圆10公里的地方,在日本占领东北期间,日伪无法统治那里。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27)

▲“中国地”的故事,被拍成了电视剧

九一八事变后,有一手好枪法的当地富农王文福(绰号王老凿)组织武装,坚拒日伪统治。只要日伪前来“扫荡”,如果人少就伏击,人多就退入山林周旋,与日伪奋战了14年,是东北唯一一块从未沦陷的国土,被日寇敬畏的称为“中国地”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28)

东北抗联,在二战中最艰苦的战场环境下,孤悬敌后,穿着破烂的棉衣,拿着缴获的武器,奔走于天寒地冻的山林,不能升火,没有热食,没有外援,没有后方,人数最少时仅有1000人,但他们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抵抗!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29)

1940年2月18日,已经断粮5天的杨靖宇遇到一名村民打扮的伪军,此人劝他投降,杨靖宇回答:“老乡,我是中国人啊!不能做这样的事。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中国就完了!”5天后,杨靖宇一人孤军战死,此时他已经断粮十天了。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30)

1943年冬,湖南常德,日军以三个精锐师团,四倍兵力日夜围攻,57师八千余人苦战16天,仅有83人生还,师长余程万发出诀别电——“弹尽,援绝,城已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据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31)

还有更多的敌后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可以说都是孤军——四面都是强敌,生存环境恶劣,粮食要自己解决,武器要从敌人那里夺取,随时要准备牺牲……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32)

▲一寸山河一寸血,祖宗之地不能丢!

但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游击队、根据地,这些悬于敌后的孤军,他们未必知道祖先的光荣,但确实继承了祖先的斗志和骄傲——不退缩、不放弃、不投降!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33)

没有机枪大炮,没有坦克飞机,他们吃着粗糙的食物,穿着破烂的衣衫,拿着简陋的武器,依然让日寇不得安宁,疲于奔命!陷入了中国人抵抗的汪洋大海,最终投降的,是日寇——就是这种精神,让中国人拯救了自己!

唐朝被遗忘的边关老兵(一群唐朝老头兵坚守孤城40年)(34)

此时再回想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孤军,不免让人感叹,朝代有更迭,国势有起伏,但中国人的不抛弃、不放弃、不信邪、不畏惧的精神从未失去!作为一个整体,中华文明能生存至今,还能重返世界强国俱乐部,这股拧劲隐隐闪烁着光芒。

普天之下,莫非国土,率土之滨,莫非国民,你是中国人,这股劲,也该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