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开花的天水文化精品,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甘肃天水特色文化?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甘肃天水特色文化(遍地开花的天水文化精品)

甘肃天水特色文化

遍地开花的天水文化精品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郭琦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市实施“出新品、出精品”两手并抓的艺术创作思路,引导全市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潜心创作,艺术创作硕果累累,文化艺术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伏羲文化以其自身强大的创造精神、和合精神在新时代迸发着新的创造活力。天水借助公祭伏羲大典,打造了一个品牌,并借助这个品牌弘扬了伏羲文化,传承了历史文明,推进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在我市伏羲文化旅游节期间,天水优秀剧目汇演,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我还记得第一次观看《一画开天》的时候,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伏羲时代宛若仙境的自然风光和节奏感强烈的原始舞蹈,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舞美装置呈现在舞台之上,我深深地被震撼了。”市民陈莉说。

伏羲旅游文化节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天水逐渐被外界所了解,我市以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节为载体,立足天水独特的区位优势,创作了不少优秀剧目。以伏羲文化为题材的《伏羲颂》《一画开天》;以麦积山石窟文化为题材的《麦积圣歌》;以秦早期文化为题材的《大秦文公》,以三国文化为题材的《姜维》;以天水地域、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天一生水》《邓宝珊将军》《关山月》《轩辕大帝》《激流飞渡》《洞天仙歌》《玉兰仙子》;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草根》《椒乡里的麻辣事》等,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挖掘展示独具魅力的天水特色文化。

在创作精品剧目的同时,我市文艺工作者还创作了以《见报速归》《家》《村长剪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小戏小品。

“‘村长’系列的小品,演绎的都是生活里的故事,创意贴合时代,天水原来也有这么好的文艺作品。”天水师范学院学生马一鸣说。

独幕剧《村长剪彩》荣获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合肥赛区大赛提名奖;《村长开会》是今年甘肃省入围第十九届群星奖戏剧类决赛的唯一作品。

除此之外,我市文艺工作者还结合自身优势,创排了以《伏羲祭祀乐舞》《蜡花溢彩》《武山旋鼓》《天女散花》为代表的舞蹈,以《羲皇故里》《说伏羲》《我家门前清水流》为代表的歌曲等。截至目前,我市创排剧目获得文华优秀剧目奖1个;红梅大奖一等奖2个、特别奖3个;独唱《羲皇故里》荣获第十六届音乐类“群星奖”,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和谐之春”荣获第十六届项目类“群星奖”。

深厚的文化,沉淀着天水的历史文脉和底蕴,新时代的春光里,天水文学迎风生长、自由绽放。如果说,演出和展览是文化建设的精彩展现,那么文学创作就是默默耕耘的文化灵魂。近年来天水作家始终把创作当成中心任务,把创作精品当成毕生追求,将对时代的感知、祖国的礼赞、人民的热爱融入血液,装进作品。故而才有了《走笔山河》《我的隔壁是灵魂》《白马史诗》《大地之湾》《渭河南岸》《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最后一个村庄》《雪落秦州》《官墙里》《陇中手艺》《禁若寒蝉》《果园里的运动会》《白云边》《鲁迅草木谱》《鲁迅的饭局》《万物生长的音阶》等,一批富有时代精神,具有天水风格的精品力作。

天水的地域特色文化,在天水艺术家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

2014年7月我市举办“中国梦·天水市书法美术作品展”,展出的90余幅作品,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方针”为主题进行创作。

2015年6月,“中华同根·水墨情深”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展在市文化馆开展;同年7月,展出全市书画家精心创作的以“廉政建设”为主题的书画作品120幅。

2016年,我市成功举办首届“影像丝绸之路·天水国际摄影双年展”,展出国际国内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摄影作品2400多件,作者涉及法国、英国、意大利、吉尔吉斯斯坦和国内11个省市。

十年来天水市美术馆年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百里石窟·百里风情”天水美术作品展等,也充分展现了我市艺术创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今年年初,我市画家张玉璧、合作的大型主题性中国画作品《两当起义》获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甘肃省第十届敦煌文艺奖揭晓,我市书法家赵世峰的书法作品《李白诗三首、王维诗二首、学书有感》获特别奖、秦安县青年画家蔡晓斌油画《秦安县的正月十三》获绘画类作品奖、甘谷县书法家张升书法作品《〈世说新语·品藻〉三十二章》获书法类作品奖。

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要求,引领文艺的时代潮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是天水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天水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记者手记:

把艺术创作作为推动天水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和建设文化特色大市的着力点,是我市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十年来,我市文艺工作者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为素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在现有艺术创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一批批优秀的文艺创作者前赴后继,将我市艺术一步步推向更高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