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吃饺子

作者/于菊花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里的冬至,很多地方对冬至很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有很多习俗,早的可以追溯到汉代,晚的也多见于唐宋,主要表现在饮食方面。南方冬至日多吃汤圆、米线,在我们北方,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天南地北各地风情不同,饮食习惯不同,庆祝节日的方式也不同,但过节的快乐心情,却是一样的。

  关于冬至吃饺子的来历,民间说法不一,文字记载下来的,是关于纪念“医圣”张仲景舍药而流传下来的习俗。东汉末年,各地灾难严重,民不聊生,很多人得了病无钱医治。张仲景自幼学医,医术高超,医德更是高尚,无论穷富,每一个病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治病,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过告老还乡后,在家乡白河岸边,看到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熬煮,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也变暖,吃一段时间烂耳朵就都治好了。

  张仲景舍药的善举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人们为了感谢张仲景施药的恩情,也仿效“娇耳”的样子做食物,在冬至和过年时吃。张仲景的故事已成为历史,但他留下的清名和盛誉,一直为后世所赞颂纪念,冬至吃饺子的这一风俗习惯,也代代流传下来。在我们老家还有饺子象征团圆的说法,“接风的饺子送行的面”,出门在外的人回到家,家里人都要包一顿饺子,一家人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其乐融融,团团圆圆,饺子里包着的,是满满的幸福和甜蜜。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饺子已经是寻常百姓家最平常的食物,只要想吃,随时就可以做了吃,饺子馅也种类丰富,羊肉牛肉,猪肉虾米,鸡蛋韭菜,爱吃什么做什么。只有不爱吃的,没有吃不到的了。可在我们小时候,吃一顿饺子,也是不容易的,所以那时候的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节日,只有在过节的时候,妈妈才大方一会,尽量想办法做点好吃的食物,让孩子们解解馋。妈常说,穷了一年,不能穷了一节的。

  我们这一代人,总喜欢怀旧。只有经历过艰难岁月的磨砺,我们才会更懂得珍惜和热爱生活。一个时代养育一代人,同一代人,也总有相同的经历和记忆,如今身为人父人母的我们,回首往事,也不免感慨万千。

   七十年代,还是农业社、大集体,全村人集中在一起劳动,吃粮按人口和工分来分,劳动力多的人家分的口粮也多点,勉强够吃,可孩子们多,缺少劳力的人家,年年都有青黄不接的时候。记忆里吃的最多的饭,就是一年四季早上都不变花样的小米土豆糊糊,做起来简单,锅里的水烧开了,舀一铁勺小米淘淘下了,土豆切滚刀块,也倒锅里,土豆滚烂了,小米也开花了,再用面粉勾成面芡,淋到锅里,粘稠的小米土豆糊糊就做成了。一人盛一大碗,冒着腾腾的热气,冬天就一碟小咸菜,夏天拌一盘萝卜丝,就算解馋了。

  只有在过节的时候,再穷的人家,也会想办法给孩子们买一斤肉,包一顿饺子,一家人美美地吃一顿。除了过年,过冬至,平时祭拜先人的各个节气,我们都要吃饺子,也不知是我们沾先人的光,还是先人沾我们的光,反正对我们小孩子来说,能吃到好的就觉得开心满足。

  我们那时候吃饺子,不像现在这样讲究,捞在盘子里,一人用一个小碟调好辣椒油,优雅地沾着吃。我们吃饭大人小孩都端一个粗瓷大碗,饺子熟了也是一人捞一碗,浇点醋,拌上红辣椒,狼吞虎咽地就吃完了。我们年幼不懂事,有了好吃的,都只顾着自己吃。等我们都吃饱了,妈妈最后一个端碗,碗里盛的却不是饺子,是包饺子剩的一点面片。妈妈舀点面汤,捞一点酸白菜就着吃。傻乎乎的妹妹问妈妈,饺子那么香,妈妈咋不喜欢吃呢?妈妈总是笑笑,说下次吃。可好不容易等到再吃一次饺子,妈妈也未必能吃上。长大以后才知道,是妈妈舍不得吃好的,都省给我们吃了。

  现在的我们,早已过上了丰衣足食、快乐幸福的日子,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依然是一种传承和延续。冬至节的饺子里,包着深深的爱,浓浓的情,是留存在记忆里的妈妈的味道,是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共庆美好生活的节日。

冬至要吃饺子吗(冬至节吃饺子)(1)

作者简介:于菊花,笔名红尘有爱,甘肃省作协会员,就职于金昌日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