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热剧《白莲花度假村》到让鲁本二封金棕榈的[悲情三角]。
再到这部期待已久的明星阵容大热新片。
最近这类型的看多了实在有个感受:
富人阶层讽刺喜剧,好像已成为银幕流行文化的最新“政治正确”。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看富人在银幕上出丑、搞怪、被猎杀,简而言之会带来庸俗快感。
这也无可厚非。
于是这类型“爽剧”成为标准供给类型。
但是,越拍越多甚至有点同一时间撞题材嫌疑之后,也让人愈感无趣。
尤其锋利且疯狂的[悲情三角]珠玉在前。
由安雅·泰勒-乔伊、尼古拉斯·霍尔特和拉尔夫·费因斯主演的[菜单],就显得多少差点意思。
即使这里有高端饮食、讽刺笑点,也有古怪的虐杀和豪华阵容。
但也只有这些,让它成为一部口碑、票房都不差,却也浮夸乏味的颜值大片。
邀您享用五星飨宴
说[菜单]是颜值大片,不单是有“恐怖片女神”安雅妹子的倾情演出。
还因为本片的高档菜单。
男女主角——泰勒(尼古拉斯·霍尔特 饰)与玛格(安雅·泰勒-乔伊 饰)与其他10个人一起。
这一天乘船来到了私人岛屿上的高级餐厅。
这里的价格是人均1250美元,一场只接待12个人,全依赖主厨朱利安(拉尔夫·费因斯 饰)的高人气。
这一夜,谁也未料到,即将以意外且离奇的方式展开。
12人宾客中,除了男女主角,都非富即贵。
既有过气的银幕明星,也有能决定餐厅命运的知名美食评论家,一对超级富豪夫妇是常客,企业家新贵们也是座上宾。
安雅饰演的玛格,在其中格格不入。
因为从一开始,宾客名单上就没有她。
作为男主角泰勒的女伴,玛格替代了刚分手的泰勒前女友来到这里。
于是,比起其他人的美食狂热,玛格更像是个冷静的观察者。
比如,让泰勒激动到夸赞一通的船上开胃小菜,玛格却冷淡指出:那只是海藻。
其他人接受主厨的“艺术概念”,对着没有面包的面包盘大加赞赏时,玛格却坚持:
餐厅应该有基本准则,那就是让人吃东西。
是的。岛屿上的高档餐厅完全由主厨决定菜单,宾客不享有点菜权,只有掏钱包接受体验的权利。
由此,菜单不仅是菜单。
更像是画廊陈列柜或是魔术表演或没有剧透的长篇故事:
三小时用餐冒险,结构精巧,主题丰富,比起“吃”更是吃的体验。
开胃菜是压缩腌黄瓜、佐乳雪与烧焦蕾丝。
第一道菜是“岛屿”,模拟岛屿的生态环境,并伴以一个动人的讲演:
“岛上的人不重要,这间房间的事相较于大自然的事毫无意义可言,我们只是惊惶的瞬间,大自然才是永恒。”
玛格听得直翻白眼,一看泰勒这位主厨的狂热粉,竟然听哭了在那抹泪。
第二道菜是没有面包的面包盘,因为面包从古至今都是平民的食物。
换句话说,在座的各位不具有吃面包的资格:吃佐料吧。
好羞辱好气啊。
在座的各位却并不令人意外的开始了新一轮夸:这是行为艺术,是更高层次的胆识。
第三道菜没人笑得出来、夸得下去了。
主厨讲了一个自己童年被酒鬼父亲家暴,于是反杀将剪刀刺进父亲大腿的故事,命名为“回忆”。
“回忆”这道菜却是为每位宾客私人定制:
搭配的玉米饼上画着的是他们人生瞬间与隐秘——逃税账单、出轨照片、黑历史烂剧。
下一道菜是飙血的“凌乱”。
人生时时刻刻都在讨好永远不认识的人,永远高压,永远接受别人的挑剔与评论。
副主厨在提前备好的布景里,扣下机枪,自杀而亡。
至此,这场五星飨宴彻底失控。
黑色喜剧版餐厅猎杀
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暴风雪山庄杀人案件模式。
12人齐聚的小岛,被困住的孤境,被刻意设定的玩法,和黑色幽默的杀戮。
[菜单]以菜单之名,将虐杀片玩出了一点新花样,把杀戮场换成了餐厅。
主厨是游戏规则制定者。
他像个专制的领袖。
每道菜开场都是击掌清场,厨师们要停下工作军事化列队,食客们要将目光聚焦主厨,等待他的“故事与演讲”。
食客们在自己未意料到的时刻,在一步步之中,滑向了完全被掌控。
如果一开始有人提出异议。
如果第三道菜的“回忆”时,大家集体退回食物并抗议。
如果副主厨自杀的“凌乱”里,所有人都能冲破凌乱。
可是没有。
除了外来的闯入者女主角之外,所有人都沉浸在对美食与艺术的概念叙事里。
即使可能稍有怀疑,也会碍于资产阶级的骄矜与品味,对高档饮食与高档叙事不敢表达异议。
于是下一道菜叫做“男之蠢”。
由女性副主厨凯瑟琳开发与介绍。
她讲述了一个自己差点被主厨性侵的故事,随后将剪刀插入了主厨大腿。
在场的男性食客获得了45秒逃生时间,45秒后追击将会开始。
男性食客们毫不犹豫丢下了女伴,各个落荒而逃。
故事仍在继续,但只有女主角玛格是个意外。
她本不在宾客名单,更与上流阶层毫无关系。
宾客之中,只有她面对菜单能给出本该有的正常反应——
拒食没有面包的面包盘。以及,这里并没有属于她的私人定制“回忆”。
掌控全场的主厨唯对这个意外十分在意。
并且决定给她机会,让她决定站在食客一方,还是服务者一方。
可是,玛格最终却被告知,无论选择哪一方,今晚都是无人生还模式。
这是一场堵上一切的猎杀游戏。
不太够劲,差点意思
[菜单]有猎奇,有惊悚,有颜值,有演技,也有笑料和讽刺。
有点意思,但也差点意思。
如果你把它当资产阶级讽刺喜剧看,问题是,那有谁能比得过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犀利与趣味性呢?
[菜单]于是像低配版[悲情三角]。
一样愤世嫉俗的主厨/船长,一样对上流阶层的取乐与复仇,甚至对食物所代表的阶层性都是如出一辙的取用。
但如果你把[菜单]当暴风雪山庄模式的猎奇虐杀片看。
它又明显的不太够劲,血浆量少的离谱,虐杀模式简单无趣,没有什么超出预期的地方。
比如,45秒大逃杀模式开始,让人下身一紧。
以为会契合“男之蠢”的主题,对男宾客们有一定程度的猎杀与惩罚。
但最终,只是“你逃我捉”式的一通忙活,把男宾客们又追回餐厅就么得下文了。
实在让人满头问号。
另一方面,复仇的主厨和12名宾客的角色,也完全缺乏背景信息与该有的深度。
我们对主厨知道一些,如从底层爬上来、曾是汉堡厨师,此外,对他如何能拥有对员工的狂热吸引力却缺乏了解。
其他宾客,每个人都有其符号含义,或自命不凡,或咄咄逼人,或自私无趣。
但他们没有深度,缺乏故事,互动不足,完全沦为肤浅而被动的符号。
安雅的角色是最有趣的。
与主厨同为服务者角色,是男主角花费金钱雇佣而来的女伴,于是,她并不属于双方任一阵营。
于是,最后玛格为了自救,点了一个芝士汉堡——完全为填饱肚子而非观赏性质的美食。
这让她游离于两阵营之外,回归食物的本来价值,并成功幸存下来。
想来,这也是整部[菜单]最有趣的转折和情节。
但其他部分乏善可陈,也就让整部电影大打折扣。
无聊时可看,看完不过更空洞无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