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一生的主要经历(读陶渊明命子责子诗)(1)

陶渊明像

大家喜欢陶渊明,是因为陶渊明勇敢地退出了“樊笼”似的官场,回到了“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他“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然庄稼种得不好,“草盛豆苗稀”的,但确实不用为五斗米折腰了。真正的“裸辞”呀,从此以后,就没有工资了,如果庄稼收成不好,就得挨饿。陶渊明让我佩服不已的就是这种勇气,我可真没这种勇气,试想,明明有官做,就是不做,自己倒是逍遥自在了,让一家老小跟着辛苦劳作、挨饿受冻的,老婆不唠叨吗?孩子们不埋怨吗?不过这是我无端地替古人担忧,陶渊明的老婆唠叨了没有,陶渊明的孩子们埋怨了没有,陶渊明的诗里没明确地写,陶渊明的诗里主要写的是他自己的日常活动,与朋友的交往酬赠以及自己的各种胡思乱想。

陶渊明的诗文作品里,有少量作品提到了自己的孩子,让我们看到这位大名鼎鼎的隐士是怎样做父亲的,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陶渊明一生的主要经历(读陶渊明命子责子诗)(2)

陶渊明像

1 《命子》:望子成龙

陶渊明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题目叫《命子》。是因为陶渊明的长子出生,他要给他取个名字,表达一下对他的期望。

在这首诗里,陶渊明回顾了自己祖先的光辉业绩,说自己很惭愧,没什么出息,不能光大祖先的勋业。幸好儿子出生了,免去了“无后”之罪,“名汝曰俨,字汝求思”,给儿子取名叫“俨”,字叫求思,希望他能像孔子的孙子子思一样,继承发扬祖先的事业。

望子成龙,陶渊明也一样。但陶渊明实在是个通达的人,是个有哲学家气质的人,他说:“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不到三十岁的陶渊明对社会、人生已有很透彻的领悟,他已经知道一个人可不是想成才就成才、想成功就成功的,所以他说,我日日夜夜期望你能成才,但如果你实在成不了才,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陶渊明一生的主要经历(读陶渊明命子责子诗)(3)

陶渊明故居

2 《责子》:小小沮丧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写这首诗时,陶渊明已四十四岁,是在经历了出仕与归隐的交替反复并最终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有五个儿子,最大的十六岁,最小的九岁。陶渊明称呼的是他们的小名,他以玩笑戏谑的口吻说,自己的五个孩子都不太爱读书,老大阿舒十六岁了,就数他最懒;老二阿宣快十五岁了,却不操心读书;阿雍和阿端十三岁了,连六和七都不认识;最小的阿通快九岁了,天天爬树找果子吃。实在是命运不济呀,儿子不成才,能有什么办法呢,还是喝酒吧!

陶渊明的儿子可能不像他期望的那般优秀,因此他确实有点心灰意懒,有点失望,但他没有苛责。

陶渊明一生的主要经历(读陶渊明命子责子诗)(4)

陶渊明故居

3 《与子俨等疏》:愧疚的诫子书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瑠。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这是陶渊明写给五个儿子的书信体文字,陶渊明此时已年愈五十,老年的诗人情深意切地对同父异母的儿子们说,由于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辞官归隐,以至于使儿子们“幼而饥寒”,“每役柴水之劳”,作为父亲,心里非常难过。不知哪一天,他就会离开这个世界,希望儿子们相亲相爱,“常思四海皆兄弟之义”,千万不要忘记兄弟情分。

结语

以上是陶渊明写给自己儿子的诗文作品,虽然数量不算多,但流露出的是一种满满的爱,是一种拳拳舐子之情。尽管陶渊明自己的人生不算得意,他的儿子们不算出色,但他作为一个父亲,因为这样一份亲切,却远胜那些父子关系僵硬的所谓成功者。

想到了自己,一个没什么出息的准老年母亲,混得就差上街做乞丐讨饭了,我能强行要求女儿为我增光添彩吗?如果她自己没有内动力,我的苛责能起到什么正面作用呢!如果她自己愿意奔跑,我想追恐怕都追不上。还是先继续修炼自己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