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顾茅庐是诸葛亮设下的局吗)(1)

作者:不识字

历来说君臣关系融洽都会提到刘备和诸葛亮,尤其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那是多少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事情。

让我们仔细回味下小说《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描述:

话说刘备听了徐庶和水镜先生的推荐,开始对诸葛亮日思夜想。第一次去访隆中,与诸葛亮擦肩而过(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第二次去,只见到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和一帮闲散野人;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本人,一番恳求后,刘备把他请下了山。

刘备百折不挠、求贤若渴、经受住了诸葛亮的考验,而诸葛亮从此委身侍奉,至死不渝,这便是“三顾茅庐”的佳话,令人神往。

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顾茅庐是诸葛亮设下的局吗)(2)

01三顾疑点

但小说毕竟是虚构的,在正史里,情节并没那么丰富。

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对此事的记载很简单,只有一句话: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意思是刘备主动去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凡三往”中“三”为虚数,意为多次,为叙述方便,本文姑且认作三次)才见到。

这和演义里的整体情节基本一致,只是具体细节并没有罗贯中描绘得那样一波三折,吊人胃口。

而《魏略》的说法大有不同。它的记载是诸葛亮主动去樊城见刘备,开始时只被当作一般宾客对待,后来刘备知道诸葛亮“有英略”,才将其奉为上宾。

在两家各执一词的情况下,宋人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释》中指出: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亲口说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证据确凿,确实是刘备主动去访隆中,三次才请出了诸葛亮。

现在大多数人执此看法,笔者也不例外。

但存在两处疑点:一,诸葛亮既有出仕之心,为什么自己不主动投奔刘备?二,当刘备决定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时,为何会发生三次才见到诸葛亮的情况?

先说疑点一。

从君臣关系来看,刘备虽穷困新野却为君,而诸葛亮虽未出仕也为臣,以君主的身份去拜见臣下的情况,自古少之又少,距此最近的还是几百年前齐桓公见小臣稷的传说。且那是春秋时代,在经历了两汉大一统的三国时期,并不流行这种君臣风度,与诸葛亮同时代的谋臣如荀彧、郭嘉、贾诩、陈宫、张昭、法正等,哪个不是主动择木而栖,偏偏只有诸葛亮“搞特殊”要刘备亲自来请,不奇怪吗?

再说疑点二。

关于这个去草庐的频率问题,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提出了一个“偶然说”,即刘备前两次无功而返只是一种遗憾的错过。很显然,这不过是小说家笔下的一种美好假想。

事实上,以诸葛亮后来所展现的缜密心思,若他真想早点见刘备,很难想象会让这种“偶然”会连续发生两次。所以只可能是诸葛亮故意为之,是他刻意制造了前两次的“偶然”。

因此两个疑点合为一:诸葛亮为何要刘备主动多次前来拜访?

当下最为流行的解释是:这是一种考验——诸葛亮想要测试刘备的诚意。

其一,掌握主动性。谋臣最高的追求是什么?莫过于君主对其言听计从。诸葛亮如此行事,等于在告诉刘备,是你主动来请我的,日后相随若对我所言半理不睬,我尽可一走了之。

其二,频率反应地位。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很露骨地表明了其野心——不出仕则罢,要出仕则要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达此目的,必须要突显自己的重要性。一两次的来访是不够的,重要的事情尚且说三遍,确认过眼神且重要的人来看三次怎么了?

02刘备的性格

不得不说,这个解释确实合乎情理,也为大众所接受。只是,对一件事情若只用动机和利益等客观因素来揣测是远远不够的,事在人为,则对当事人的主观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主观分析中又以性格占首位。诸葛亮且先不论,只说刘备一人,便会发觉事情并不是那么回事。

刘备给人留下的印象,除了仁义、感性(小伙子哭了挺多的)、坚韧等,还可以从一些典型的片段窥得其性格的另一面。

以求田问舍的许汜为例。

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顾茅庐是诸葛亮设下的局吗)(3)

有一次,许汜来到荆州,见了刘备。二人在荆州牧刘表那里,议论天下人物。谈到曾在徐州牧手下担任典农校尉的陈登,许汜说:“陈登这个人,虽然很有名望之士,但是性情粗野,不能礼贤下士。”

刘备曾在徐州多年,素与陈登相熟,便说:“你说陈登性情粗野,不能礼贤下士,可有什么例证吗?”

许汜回答:“以前我遭受祸乱,四处奔走。有一次路过下邳,拜见陈登。他见到我很不热情,没有一点主客之礼,很长时间不与我说话。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他自己睡大床,让我睡下床,真是有些傲慢。”

刘备当即表示:“许先生虽有国士的名望,但如今天下大乱,你本来应在此国难之时忧国忘家,济世救民,可你却只顾置买田舍,把国家大事抛在脑后,这正是元龙所厌恶的,和你还有什么话说呢?”

说罢,留下许汜在那一脸尴尬。

这个片段出自《三国志.陈登传》,史称“求田问舍”。

这个形象,好像和那个说话温柔、与人为善的大耳朵没什么关系了?

对头!辛弃疾说“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就是打心底里佩服这个屡败屡战、胸怀天下的刘玄德。

刘备虽为政治家,骨子里却是一个热血青年。东汉末年分三国,说不清对与错,但刘备是实实在在想为这乱世做点事情的。在自己价值观的引导下,他讨厌故作清高的隐士,这点在他的性格组成里不容忽视。

再回到三顾茅庐。

不出意外地,任何人都能发现,现下躬耕南阳不问世事、两次躲避刘备造访的诸葛亮,他的做法岂无求田问舍之嫌?

这时候就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一个讨厌隐士,一个故作姿态,这样的两个人居然最后走到了一起!

这是一种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说硬要解释的话,那么真相只有一个(推下眼镜):这两者中有一个是不实的。

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顾茅庐是诸葛亮设下的局吗)(4)

求田问舍载自正史《三国志》,很难有假;而“诸葛亮故作姿态”则是后人的揣测和解读,会不会出现了误解呢?

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关于这段三顾茅庐中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后人总是单一地用过多的客观利益关系去解读,而很少从其个人主观意愿去思考这个问题。

“三顾茅庐”一定是为名为利的一场秀吗?

绝非如此。依笔者之言,在诸葛亮一次次反常的自比中,我们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