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1)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2)

《清平乐》第八集末尾,仁宗与韩琦、富弼讨论范仲淹被贬后的诗词,仁宗说他最喜欢《萧洒桐庐郡十绝》,而富弼则说自己更喜欢《和葛闳寺丞接花歌》,仁宗读完忍不住还赞叹了一句,好一个“不学尔曹向隅泣”。于是第二天,宋仁宗请吕夷简看了一出傀儡戏,唱的就是范仲淹的这首词。不光这一处,《清平乐》中王凯饰演的宋仁宗还时常将自己和曹皇后也比做悬丝傀儡,以示身不由己,万般无奈。今天要说的既不是范仲淹也不是吕夷简,而是傀儡戏。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3)

傀儡的起源,始于汉高祖在平城被围困时,用偶人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从而摆脱了危机,不过这大概是一种传说。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唐玄宗的《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诗中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提线木偶巧妙的制作技法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唐代的木偶戏既在“闾市盛行”,又经常在贵邸演出。

在明 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中我找到了两处和傀儡有关的景象,和大家分享一下。一处是桥上的一家杂货铺子,柜架上挂着两个悬丝傀儡。另一处,大家别着急,往下看哈。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4)

宋代城市高度繁荣带动了市民文化的崛起,出现了大批供民间艺人从事文娱表演的场所,即瓦子勾栏。无论北宋的汴梁(今河南开封),抑或南宋的临安(今浙江杭州),都有很多民间艺术演出的场所——瓦子。瓦子勾栏内各种艺人的表演,明白晓畅,通俗易懂,艺术形式多种多样,百戏、“社火”、傀儡影戏等都是十分受欢迎的表演。

宋代的“弄傀儡”,不仅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表演团体众多,遍及全国各地,他们除经常在城市的勾栏及村镇的街巷中演出,也被征到宫中演出,不仅深受百姓喜爱,同时受到上层人物的青睐。《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条中有:“杖头傀儡任小三;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悬丝傀儡张金线。李外宁药发傀儡。”又“百戏伎艺”条:“悬丝傀儡,今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之走线者犹佳。更有杖头傀儡,最是刘小仆射家数果奇。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赛宝哥、王吉、金时好等,弄得百怜百惜。”记录了当时的名角。你看,光傀儡戏就有杖头、悬丝、药发、水傀儡这么多种,说明宋朝时傀儡戏达到相当发达的阶段。

傀儡戏,既是娱乐,也可娱神

吴自牧《梦粱录》“伎艺”条释傀儡:“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故事,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大抵弄此多虚少实。如巨灵神、朱姬大仙等是也。”

不仅如此,傀儡戏也被用在宗教谢神、祈福辟禳、赛会庆典、丧邦法事、婚礼寿宴等多种场合当中,如宋代就有以傀儡戏娱神的记载:“江南俗事神,其巫不一……又以傀儡戏乐神,用禳官事,呼为弄戏。遇有系者,则许戏几棚。至赛时,张乐弄傀儡。”故而在元宵节庆的百戏当中,傀儡戏也占有一席之地:“正月十五日元.……开封府缚山棚……奇术异能,歌舞百戏,李又宁药法傀儡。”

从古籍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诗文、图画及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宋代是中国木偶艺术最兴盛的历史时期。

杖头傀儡

杖头木偶起源较早,最迟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宋代称为“杖头傀儡”。木偶的造型较为简单,是用一小直棍,一头安装木做傀儡头部,脸部则按人物角色不同进行彩绘,眼和嘴均可活动;另有两个小曲棍作为左右臂,支撑傀儡上衣;表演时,木偶艺人一手举着杖杆,一手握着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故又称“举偶”。

根据木偶的体积,杖头木偶有大、中、小三种。大型杖头木偶的身高可达130厘米,俨如真人一般。中型杖头木偶最为普及,偶身高70–90厘米,杖杆较短,操纵方便灵活。小型杖头木偶的身高则仅为45厘米左右。杖头木偶分布广泛,几乎在中国的各个省份都有流传。

宋佚名《蕉石婴戏图》(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5)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6)

描绘的就是杖头傀儡戏的表演。张开的布幕上,一个木偶出现在上端,引起几个孩子的莫大兴趣。无疑,正是勾栏瓦舍中的演出,引发了孩子们的摹仿游戏。

北宋苏汉臣《侲童傀儡图(笔耕园)》(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7)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8)

空地处三名表演“杖头傀儡”的儿童;一人操持傀儡为戏,一人击鼓,一人观看,童趣十足。

南宋傀儡戏纹方形铜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9)

背面描绘的是孩童作杖头傀儡表演的场景。在一高石台阶下支一布幕,一童子双手各举一杖头傀儡,高出布幕表演。左边所举木偶,手持长兵器,而右作进攻状;右边所举木偶系一武将形象,身穿战袍,手持长矛,而向左迎战。幕前有二女童和三男童席地而坐。左侧的三童,一女童作敲击小鼓状;中间一男童,左手扶膝右手撑地,旁边有拍板一具;另一男童左手撑地,右手举某种乐器,这三人像是为木偶戏伴奏的乐队。右侧一男童和一女童正在津津有味地观看傀儡戏。

宋三彩听琴图枕(河南博物院藏)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10)

枕面四角上的四个圆形小画面内各绘有一儿童游戏的画面。他们皆头挽小髻,前有红兜肚,腰系绿围裙,肤色娇嫩洁白、惹人喜爱。其中左下角一儿童坐地,左手撑地,举右手操纵傀儡,旁置一“鬼推磨”玩具。(虽没有找到更清晰的图片,但隐隐还是可以辨认出儿童是举着傀儡在表演,所以大胆推测,枕上所绘便是杖头傀儡)

悬丝傀儡

也叫“提线木偶”,顾名思义就是用线操纵动作的木偶。在木偶的头、身、腰、腿、手、脚、眼、嘴等关节处系上细线,将这些线集中串在操纵板上,使木偶悬吊起来。一个木偶一般有十几根基本线,特殊角色多至三十余根。表演时,演员一手执操纵板提着木偶,一手拨弄不同的吊线,使木偶按照剧情要求做出各种动作,提线木偶身高约66厘米。

北宋苏汉臣(传)《百子嬉春图》(北京故宫藏)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11)

在这幅图中有两拨小孩在玩悬丝傀儡,你找到了吗?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12)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13)

南宋刘松年《傀儡婴戏图》(台北故宫藏)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14)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15)

描绘四个孩子在模仿悬丝傀儡戏的场景。假山围栏、蝶穿牡丹的背景下,一个孩子在幕后操纵着木偶,正在演着跳钟馗的民间宗教仪式,一人击鼓,一人打板,另一人作逗趣状。

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北京故宫藏)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16)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17)

画面中央是一个大骷髅席地而坐,用悬丝在操纵着一个小骷髅。小孩子正被骷髅戏偶吸引。由于画中操纵小骷髅的不是街头艺人,而是一个大骷髅,因此充满了诡异色彩,关于画中参详数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

北宋三彩童子傀儡戏枕(河南博物院藏)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18)

展示出宋代木偶戏的盛行不仅广为流行于民间,而且成为了儿童们的一种游艺活动。身着绿衣白裤,坐在绣墩上,右手执一提线木偶;左边的两个儿童配合着他的表演,一人头上无发,身着绿衣黄裤,坐在地上用左手提锣,右手拿棰作击锣状;一人头顶蓄发一撮,黑衣白裤,吹笛而舞。

药发傀儡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19)

药发傀儡又称为“药法傀儡”,民间俗称“火戏”“放架火”等,是种自北宋时期开始流行的傀儡戏。人们通过火药燃烧的方式带动木偶进行表演,实际上是一种焰火艺术。药发傀儡在宋代被归入“杂手艺”类,不如其他种类的木偶戏普及。

“药发傀儡”一词,曾出现在记录了宋代都城繁华景象的《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等古籍之中。“药发”即焰火的意思。通常认为,源于秦汉的火药被正式用于民艺表演是在隋唐时期。而关于将火药融入人偶表演的明确记录,则出现在宋代以后的文字记载里。

宋话本《灯花婆婆》中记载:(表演者)向前,将两指拈起灯杖,打一剔,剔下红焰蛾的灯花蕊儿,落在桌上……只见那灯花三四旋,旋得像碗儿般大一个火球,滚下地来,‘篎’的一响,如爆竹之声,那灯花爆开,散做火星满地,登时不见了,只见三尺来高一个婆婆。”

明末崇祯年间发行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第四十二回开头的插图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20)

《新刻金瓶梅词话》中,同样的场景描述里还穿插了焰火表演的唱词,讲述各路民间传说人物遇火化为灰烬的故事。其中,便有诸如“琼盏玉台,端的旋转得好看”这样描绘旋转场景的语句。此外,文末有一段“玉漏铜壶且莫催,星桥火树彻明开,万般傀儡皆成妄,使得游人一笑回”,点明当时在表演过程中确实使用了人偶。这些表演都是通过焰火燃烧来带动人偶动作,并非艺人从外部进行操作。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21)

泰顺县三魁镇药发傀儡戏上演实景

燃放不过十几分钟,但是表演前期从材料收集、木偶人装置,火药配比要花上十天半月制作,能完美绽放是最大的安慰。

清代乾隆年间( 1736-1795)的烟火专著《火戏略》,以大量篇幅叙述了放焰火时展现的各种戏剧场面。药发傀儡戏至今仍然在山西、陕西、福建、浙江等地存在。

水傀儡

水傀儡戏是将傀儡戏在船上演出。“水傀儡”大约是在三国时的“水转百戏”、北齐时的“以水为激轮”的“机关木人”和隋朝“水饰”的基础上形成的。大略可以断定宋代的“水傀儡”,已不是靠水力使木偶活动的“水转百戏”,而是有情节的木偶艺术。

元代王振鹏《金明池争标图》(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22)

作者虽是元代人,但这幅图描绘的正是北宋开封金明池的景象,可以说是在张择端(传)《金明池争标图》(天津市博物馆藏)基础上的再创作。而张择端的这幅图可以说是《东京梦华录·卷七·驾幸临水殿观争标赐宴》的文字描写的图画版。关于“水傀儡戏”《梦华录》里是这样介绍的:有一小船,上结小彩楼,下有三小门,如傀儡棚,正对水中。乐船上参军色进致语,乐作,彩棚中门开,出小木偶人。小船子上有一白衣垂钓,后有小童举棹划船,辽遶数回,作语,乐作,钓出活小鱼一枚.又作乐,小船入棚。继有木偶蹴球、舞旋之类,亦各念致语、唱和、乐作而已,谓之“水傀儡”。宋人春游首选金明池,时令吃喝玩乐花样多,龙舟争标更是精彩绝伦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23)

元佚名《龙舟夺标图卷》中的“水傀儡”(左下角)

明代水傀儡以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六载之最详。该书述: 水傀儡戏,其制用轻木雕成海内四夷蛮王及仙圣将军、士卒之像.男女不一。约高二尺余,止有臀以上,无腿足,五色油漆,彩画如生。每人之下平底.安一榫卯,用三尺长竹板承之。用长丈余、阔一丈、深二尺余方木池一个,锡镶不漏,添水七分满。下用凳支起。又用抄围屏隔之。经手动机之人,皆在围屏之内,白屏下游移动转。水内用活鱼、虾、蟹、螺、蛙、鳅、鳝、萍藻之类浮水上。“水傀儡”一直流传到清代才逐渐失传。

肉傀儡

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录了张逢喜、张逢贵两位临安(今浙江杭州)著名肉傀儡艺人的名字,说明肉傀儡在当时是受到人们喜爱的偶戏种类之一。 宋代记风土之书《都城纪胜》中“以小儿后生辈为之”短短八字大约是对肉傀儡的全部注解,宋代以降典籍中亦不复有该名称出现。对于谜一般的肉傀儡之表演形态,曾有过各种推测。

一说据《梦粱录》和《武林旧事》中记载,今日肉傀儡扮演之状,应类似于“大人擎女童舞旋”及“有乘肩小女”之表演。即女童骑在大人肩上进行表演。

一说肉傀儡是布袋戏发展到唐宋时期的称谓,就是艺人用指掌操弄的傀儡戏。而那八字夹注“以小儿后生辈为之”,应该理解为“小儿后生辈模仿操弄之”,是对肉傀儡演出后的社会效果的附加说明,而不是指向表演形态。

很可惜,并没有在书画作品和出土文物中找到明确的“肉傀儡”的画面,不过大家还记得开篇的时候提到在《清明上河图》中有两处与傀儡戏有关的场景,这第二处便是学士府前有一处杂耍卖艺的,如果说这肉傀儡便是布袋木偶的话,图中所绘与布袋傀儡戏十分相似,表演的人身体藏在幕后操作木偶做各种动作。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24)

历史上真实的清平乐宋仁宗(从清平乐宋仁宗讨厌的悬丝傀儡)(25)

现如今的布袋木偶戏

《清平乐》系列

因公款吃了一顿中秋宴,北宋才子苏舜钦被开除公职,永不录用

从《清平乐》一个场景,看15米宋仁宗出行图,告诉你何为大驾光临

死后最牛谥号“文正”,《清平乐》中的他,因司马光一句话被摘帽

《清平乐》中知识多,墨勅鱼符、佳人剪牡丹、浴儿包子都是啥

宋仁宗爱曹皇后吗?比《清平乐》还残酷,仁宗待废后都比对她好些

从谥号共有的“献”字,看宋仁宗的母亲与妻子,二人一生何其相似

一生克制的宋仁宗对张贵妃爱的疯狂,不顾一切与世界为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