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我国历史上,自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渐魏蜀吴三国鼎立,最终三分归晋,天下统一的一段历史,它之所以为人熟知,主要功劳在于罗贯中三国演义

实事求是的说,三国演义写的非常好,也做到了基本尊重事实,大的没问题,但细节基本上属于创作。小说是文艺作品,处处都按照事实来,就不会有那么多跌宕起伏,也不会令人扼腕叹息了。

比如说,为什么三国名将多,尤其是镇守边境的将领,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威震边疆,像什么田豫牵招,甚至段颍都可以“威震西土”贾诩有一次被氐人抓住,就是靠着假冒段颍外孙,吓唬他们放了自己。

三国志贾诩传:“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馀悉死。”

三国吕布不死后果(很有可能是胡人后代)(1)

这是因为汉军战斗力太强了,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东汉名将陈汤有句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说这话的底气,是建立在汉军强大的实力上。

陈汤曾经论述过汉军与胡人的战斗力差距,正常情况下一个打五个,就算胡人偷学了汉人技术兵法,也至少一打三。“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为什么?因为科技远远落后,而科技落后的原因是因为社会体制。汉朝是封建社会,外族是奴隶制,封建打奴隶,这中间的差距不是几句话就能描述。想想清末八国联军入侵,为什么僧格林沁的精锐蒙古骑兵,在英法联军面前不堪一击?那是农业打工业,封建打资本主义,怎么可能成功?就是孙吴复生,也是无能为力,这根本不是人力可以弥补的差距。

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三国时北方异族咋那么不经打,董卓很牛,公孙瓒也很凶,甚至马隆带着三千人,就搞定了秃发树机能诸葛亮平定南中,更是百战百胜,彻底把孟获打服,罗贯中为此还编了个“七擒孟获”段子。

孟获有没有被七擒,这不知道,但从技术角度来说,做到也不难,因为那时的外族,面对汉军根本无还手之力,汉军实力之盛,堪称世界巅峰,要知道就连世界历史上最为剽悍的两大游牧民族之一,匈奴人,都被汉朝打废了。

被欧洲冠以“上帝之鞭”(意为上帝的惩罚)名号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成吉思汗铁木真,另一个是匈奴王阿提拉。阿提拉是谁?就是被汉朝赶走的匈奴残部,迁居到了欧洲,被称为匈人。

经过汉武帝的打击,匈奴分为了两部,北匈奴迁到欧洲和中亚,南匈奴南下降服,汉武帝扣留了金日,划云中五郡给他们住,这个云中五郡在哪呢?按三国的叫法,就是并州一带。

三国吕布不死后果(很有可能是胡人后代)(2)

“前汉末,匈奴大乱,五单于争立,而呼韩邪单于失其国,携率部落,入臣于汉。汉嘉其意,割并州界以安之。于是匈奴五千余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

到了东汉,呼韩邪率部归降,也被安置到并州,后来曹操又把并州匈奴划分为五部,“左右中南北”,这也是我们熟知的五部匈奴来源,所谓匈奴左贤王,其实就是并州左匈奴部首领。

但汉朝对外族的管理,非常残酷,不管是西域都护府,还是并州匈奴,遭受的都是高压政策,不仅被约束到某一区域不许乱跑,还要纳粮纳钱,一打仗先从他们那里征兵。

晋书:“夷人输賨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 ...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班超带着几千人驻守西域,几十年都没消停,从年轻一直打到了年迈,一方面说明了汉军之强大,就这么几千人,西域各族愣是打不过;另一方面也说明,外族之乱,从来就没停息过,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

这其中有文化上的原因,比如匈奴有个风俗,父亲死了,后妈被儿子续娶,哥哥死了,嫂子变成弟妹。这种婚姻制度,在推崇儒家文化的汉人眼里,理所当然是异端邪教,荒谬绝伦。

落后就要挨打,也会遭人鄙视,魏晋民族政策,可以用江统徙戎论做代表。“(外族)性气贪婪,凶悍不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被南中人民尊敬,发誓永不叛汉,就因为他采用了柔和的治理手腕,主张以德服人,以蛮制蛮,蜀汉南中都督,一直都是南中本地大族担任,比如霍戈李恢

相较之下,魏晋对异族的管理,要粗暴许多。比如晋朝南羌校尉王逊“(王)逊披荒纠厉,收聚离散,专杖威刑,鞭挞殊俗……又诛豪右不奉法度者数十家,征伐诸夷,俘馘千计,获马及牛羊数万余。”

华阳国志南中卷也说:“每夷供贡南夷府,入牛金旃马,动以万计,皆豫作忿恚致校尉官属,其供郡、县亦然。”

三国吕布不死后果(很有可能是胡人后代)(3)

西晋爆发的五胡乱华,表面上看是八王之乱给机会,但内因却是高压统治,刘渊起兵就声称“晋为无道,奴隶御我”,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匈奴人),早年间曾被汉人抓为奴隶,差点卖了换粮食。

“太安中,并州饥乱,(石)勒与诸小胡亡散,乃自雁门还依宁驱,北泽都尉刘监欲缚卖之,驱匿之,获免。”

外族对汉人的情绪很复杂,一方面是仇恨,另一方面是想获得汉人认同。两晋南北朝之战乱为什么也被认为是民族大融合,就是因为大量异族,迫不及待要当汉人,你不认同老子,那老子就打得你认。

当时北方,居住了大量外族,甚至多过汉民,江统在徙戎论里说:“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汉人政权的核心区域,关中长安,戎狄占了人口一多半,长期杂居,不仅学到了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文化,从奴隶制进入了封建社会。

五胡乱华一般认为自304年起,这一年氐人李特在成都建国,匈奴刘渊在离石称帝,虽然都是外族政权,史书称其为成汉前赵,但实际上人家国号都是“汉”,都尊刘禅为祖。想不到吧,阿斗这么吃香。

经过长达数百年的战乱,终于由关陇集团代表,隋朝杨坚唐朝李渊先后统一了天下。杨李为首的关陇集团精英,其实都是汉化胡人,杨坚出自鲜卑,本姓普六茹,李渊高祖则是五胡乱华时期,胡人政权后凉开国君主李暠后代。鲜卑羌氐匈奴等等,自此绝迹,取而代之的,是经过大融合后,焕然一新的新汉族。

南北朝是胡人汉化的高峰期,但其开端,却要远从汉朝说起。上文说过,关中长安尚且戎狄居半,并州作为最主要的归顺匈奴安置点,胡汉人口比例可想而知。

三国吕布不死后果(很有可能是胡人后代)(4)

吕布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人,什么地方呢,今天的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包头,古称五原,一直都是历代政权招降胡人的桥头堡。公元前104年公孙敖就在此筑城,为迎匈奴左大都尉降汉,所以又名受降城。公元前102年,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后也在此居住。

为什么并州会成为匈奴安置点?因为传统,首任匈奴单于,头曼单于的王庭头曼城,就在五原郡,所以历朝历代,只要有归降的匈奴,就一股脑的往这儿塞。

并州还有没有汉人,有,比如张辽,张辽是并州马邑人,本姓聂,先祖是汉武帝时期筹划马邑之变聂壹。马邑之变就是设计诱匈奴入套,再聚而歼之,自告奋勇出使匈奴骗对方入局的正是聂壹,但可惜后来被人出卖,计划也就无疾而终,聂壹后人唯恐匈奴报复,便改姓为张。

从张辽的例子就能看出,并州一直深受匈奴影响,而且改个姓不是啥难事。那年代又没身份证,改名也不用去派出所登记。

吕是中国大姓,始祖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吕尚,但这只是吕姓一只来源,另一部分,来自胡人汉化。拓跋鲜卑建国之后,下令全部胡人,都要改用汉姓,皇室以身作则,改姓为元,其中我们熟知的唐初名将尉迟恭,就出自鲜卑尉迟部,所以改姓尉迟。

鲜卑中有一个很古老的部落,也是鲜卑大部,叫做叱吕部,汉化改姓便改名为吕,这个叱吕部的起源要说到柔然,鲜卑本身就是柔然一部分,柔然的最大族群,也是柔然始祖,叫做郁久闾

这个族群,主要活动区域也在包头河套草原一带,“冬则徙漠南,夏则还居漠北。”虽然柔然是西晋时才兴起的正式称呼,但郁久闾一族早有记载,并且他们汉化改姓,使用的也正是吕字。

以部族谐音取名,算是外族惯例,魏书:“木骨闾与郁久闾声相近,故后子孙因以为氏。”

吕布出生的时候,五原郡作为匈奴安置点,少说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吕布祖辈,很可能是汉化的胡人,或者婚嫁改姓,或者因功受赏,或者干脆像上面那样,直接以部族谐音为姓。正因为身上流淌着胡人鲜血,所以对于吕布,汉人看起来格格不入,动不动换义父杀义父,毫无信义,同时又勇猛善战,尤其擅长指挥骑兵,被誉为三国第一飞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