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212年,曹操决定称王。

君主跟前要称王,曹操很明目张胆。

这时,曹操的首席谋士,多年来的“战友”——荀彧却坐不住了。

荀彧明确表示,咱们一开始兴义兵来匡扶国家社稷,应当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以德为爱民之本,因此主公你不能称王。

曹操听罢,勃然大怒。

几个月后,荀彧收到了曹操寄给自己的一个“礼品”,打开却是一个空盒子。荀彧会意,于是自杀。

荀彧早年怎么辅佐曹操的(荀彧辅佐曹操多年)(1)

荀彧之死,说来奇怪。

当初,正是在荀彧的建议下,曹操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举措,从而席卷天下。

这么多年,荀彧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都是曹操身边最值得信赖的谋臣。

怎么偏偏到了曹操想要称王的这个节骨眼上,荀彧却突然跳出来“反水”了呢?

当初,可是你为曹操奉献了“挟天子”的大战略;这些年,又是你一直在曹操身后,成为曹操最坚实的后盾。

如今你又来推倒这一切,这到底是为什么?

荀彧早年怎么辅佐曹操的(荀彧辅佐曹操多年)(2)

曹操想不通,外人想不通。

但是,荀彧能想通。

这就要从荀彧对于自己政治理想的定义上来谈,也就是荀彧的“初心”是怎样的。

荀彧一生的志向,到底是什么样的?

是扶持曹操,篡夺大汉称帝;还是恪守大汉臣子的职责,仅仅是居其位而帮一帮曹操?

从曹操决定称王后,荀彧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荀彧的初心,其实是后者。也就是恪守大汉臣子的职责,居其位而助曹操一臂之力。

那么,问题就来了。

既然你的初心本就是恪守大汉臣子的职责,那么你当初又为什么死心塌地为曹操制定了“挟天子令诸侯”的战略呢?

荀彧早年怎么辅佐曹操的(荀彧辅佐曹操多年)(3)

这里我们就需要矫正一点。

当初,荀彧为曹操提出的战略规划,原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两句话,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荀彧看来,天子是要“供奉”、而不是“挟持”的;供奉天子,是为了对不守臣节的人发号施令的,而不是对所有诸侯都恣意发号施令的。

也就是说,在荀彧看来,做了前者,那么我们都是大汉忠臣;而做了后者,我们就成了乱臣贼子。

分歧,正是从这个时候出现的。只不过,荀彧、曹操,两个人在当时都没有意识到。

荀彧认为,曹操明白了自己的话,能够秉持忠义,做一个守节的大汉臣子;曹操认为,荀彧这么说,实际就是为了让自己挟持天子,以求后期篡位,只不过是很委婉地说成“奉天子”。

换句话说,多年来,两个人的政治目标,始终就不一样。

对于这件事,多年来曹操是始终都意识不到的。那么,通过这么多年与曹操的交往,荀彧是否早已意识到了呢?

荀彧早年怎么辅佐曹操的(荀彧辅佐曹操多年)(4)

荀彧当然是意识到了的。不仅荀彧意识到了,全天下的人都看到了曹操谋求篡位的野心。

既然这样,荀彧又为什么不去对曹操加以制止呢?

第一,称王事未发。

荀彧虽然早已看出曹操不甘于做汉臣的野心,但是曹操的这份野心却始终没有变为现实。你说作为曹操的谋臣,荀彧要怎么来制止呢?

没办法制止,因为你没有他谋求篡权的实据。

既然没办法制止,那么你离开曹操可不可以呢?

这就要来说第二条。

第二,荀彧秉忠贞。

荀彧一生,以“忠”为底线。

要知道,在迎奉天子之前,荀彧就已经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了。他是曹操最初的伙伴。

他怎么可以背离曹操呢?背离曹操,同样是不忠。

所以,荀彧作为既忠于汉、又忠于曹的谋臣,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

因为,“忠于汉”与“忠于曹”,本来就是相互矛盾的。

荀彧不以死明志,又能怎么样呢?

荀彧早年怎么辅佐曹操的(荀彧辅佐曹操多年)(5)

荀彧死后,曹操想起两个人多年的情谊,很后悔,命令厚葬。

后来,曹操称了“魏王”,却终没有篡汉自立。

不知道,是否是荀彧的死,给予了曹操野心之外一份纯洁的忠贞。

谁没有忠贞过呢?

然而恪守一辈子的忠贞,荀彧,要比曹操做得更好。

感谢您阅读本文。

关注漫笔古今,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