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等级,就是翡翠好还是不好?好到何种程度?差成什么样子?,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翡翠的种类和级别?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翡翠的种类和级别(翡翠原来是这么分级的)

翡翠的种类和级别

翡翠等级,就是翡翠好还是不好?好到何种程度?差成什么样子?

影响翡翠等级的因素复杂多样,单就质地、颜色就存在非常多的因素,每一种因素的变化,每一种因素之间的不同组合,都会引起翡翠总质量新的变化,都会对翡翠总质量产生影响。按照《翡翠质量等级评价标准》从颜色、透明度、纯净度、质地四个方面分级,再加上工艺和质量,就可以对翡翠饰品,进行综合分级评价了。

颜色

第一等:色调是纯正绿色。其中包括:深正绿色、翠绿色、苹果绿色和黄秧绿色。色极均匀,不浓不淡,色泽艳润亮丽。

第二等:色调是纯正绿色。其中包括:深正绿色,翠绿色,苹果绿色和黄秧绿色。整体绿色较均匀,其内有浓的绿色条带、斑块和斑点。整体绿色不浓不淡,色泽艳润亮丽。

第三等:色调是纯正绿色。其中包括:深正绿色,翠绿色,苹果绿色和黄秧绿色。整体绿色不均匀,浓淡程度也不均匀,整体绿色较适中,色泽艳润亮丽。

第四等:色调微偏蓝绿色。其中包括:浅淡正绿色、浓深正绿色、鲜艳红色、艳黄色和紫罗兰色。整体色泽均匀,不浓不淡,色泽艳润亮丽。

第五等:色调是蓝绿色。其中包括:淡红色、淡黄绿色、淡黄色、淡紫罗兰色、纯透白色、绿油青色和纯透黑色。整体色调均匀,蓝绿色不浓不淡,色泽润亮。

第六等:蓝、灰蓝色。其中包括:暗蓝色、油青色、浅灰色、灰色和白色等。色调均匀,不浓不淡,色泽润亮。

以上仅以绿色一种颜色来分翡翠颜色的级别,绿色最为名贵,则其要者分级之。可是,翡翠常态是多色的。多色,就会多姿多彩。重视翡翠色彩的多样性,是玉文化的传统。古人对色彩的多样性早有描述和总结,表述也极为恰当和精确。

如:蓝如靛青,青如鲜苔,绿如翠羽,黑如墨光,黄如蒸栗,白如高脂,赤如鸡冠,紫如凝血。这么多的颜色,翡翠都具备。

透明度

第一等:透明,民间俗称玻璃地。

第二等:亚透明,民间俗称冰地。

第三等:半透明,民间俗称蛋清地。

第四等:微透明,民间俗称米汤地。

第五等:不透明,民间俗称瓷地或石灰地。

翡翠越透明越好,上等好货一定是透明的。

净度

第一等:极纯净。基本不含瑕疵,在10倍放大镜下,不见任何裂隙、白棉、黑点、灰点、灰丝和黑丝,在不显眼处偶有个别不影响净度的白棉或黑点。

第二等:纯净。瑕疵含量稀少,在10倍放大镜下,不见裂隙,肉眼可见少量细小黑点、白棉及黑灰丝等。

第三等:半纯净。含少量瑕疵,肉眼不见裂绺,在10倍放大镜下,可见少量裂绺,肉眼可见少量白棉、黑点、黑灰丝及少量冰渣绺状物。

第四等:欠纯净。含一定量的瑕疵,肉眼见少量裂绺及较多的白棉、黑点、灰黑丝和冰渣绺状物。

纯净只是相对的。纯了又纯,净了又净的物质,世间几乎找不到,找得到的恐怕就是那些仿制品,如玻璃一样的东西。翡翠中的白棉,可以把它看作是“祥云”或“瑞雪”,祥云祝人吉祥,瑞雪兆丰年。“小瑕不掩大瑜”,特殊的瑕疵,异样的绺纹,只要你驰骋想象,相准了,说不定还会是好花一支!这就看你怎么看待,怎么去评价了。

质地

第一等:极好。结构非常细腻致密,粒度均匀微小,在10倍放大镜下,不见晶粒大小、复合原生裂隙及次生矿物充填的裂隙等。粒径小于0.1mm,为多纤维状结构,难见“翠性”,俗称老种。

第二等:好。结构致密,粒径大小均匀,在10倍放大镜下,可见极少细小复合原生裂隙和晶粒粒度大小,但见不到次生矿物充填裂隙。粒径在0.1~1mm之间,纤维状结构,粒状结构,偶见“翠性”。俗称老种。

第三等:一般。结构不够致密,粒度大小不够均匀,在10放大镜下,局部见细小裂隙、复合原生裂隙及次生矿物充填裂隙。晶粒在1~3mm之间。柱粒状结构,比重有所下降,多见“翠性”。俗称新老种。

第四等:差。结构疏松,粒度大小悬殊,肉眼可见裂隙、复合原生裂隙及次生矿物充填裂隙等。粒径大于3mm,柱粒状破裂结构,比重、硬度明显下降,易见“翠性”。俗称新种。

工艺

涉及成品的轮廓、对称性、长宽比例等。具体应考察:

1.玉件是否已物尽其材,设计是否有创意,质地是否配合完美,色彩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2.玉件图案的点、线、面的比例是否协调,线条是否流畅,题材的表达是否充分,雕工是否精细圆润,抛光是否完美。

3.俏色利用是否恰当疵处理是否恰到好处。【玉目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