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剧文本呈现戏剧,搭建出一个情境,这样能让读者较快以及较容易进入我们试图解读的戏剧的世界。这样的叙事方式不是新颖,但用在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及其时代,确实恰到好处。

莎士比亚几世纪的(莎士比亚作为中西互通的纽带)(1)

有说他一生创作的十部英国历史剧,讲述了一个从金雀花王朝到兰开斯特王朝,再到约克王朝与都铎王朝的完整的“英国故事”。既然是历史故事,且评价如此之高,带着故事回到历史,不好说足够还原史实(毕竟那个时代离我们太遥远,文献有限),起码莎士比亚的作品有了一层真实的温度。

作为后人,我们的视野自然比莎士比亚,以及那个时代的所有人更宽广一些。其实,莎士比亚在创作他那十部历史剧时,并不完全按照王朝发展脉络来进行,不过张沛的这本《莎士比亚、乌托邦与革命》,为我们重新把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与历史中的四个王朝七位君主,进行了对比,也在此基础上,给十部历史剧进行排序。“完整的故事”在读者面前变得更清晰,如果想重温莎士比亚的十部历史剧,借鉴这个排序与方法,不失为一个有趣的阅读方式。

上述已提,这本书以戏剧文本呈现戏剧,更多地是解析莎士比亚构建出来的世界,为了让这个世界呈现的广度更大,当时的世人对莎士比亚的态度、对其追捧的转变,都有必要加以论述。不过由此看,莎士比亚更像是当时的人为了争取自己某种诉求与立场的“工具”(有目的与意图追捧莎翁)。

这本书意在立足于西方思想世界看莎翁的文学世界,而后观照西方文化以外的我们中国思想世界。有意思之处,比如从西方提到建立政权的合法性(方式)反观中国古时曾提到的“逆取顺守”,张沛的问题意识其实在此——我们应该承认,由于我们不同文化,我们其实无法真正理解与认同莎翁文学世界的意识形态及其种种时代观念。然而,正如书中所言“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先以对方的思想文化理解对方,再用我们中国自身独有的审美视角、历史文化经验——其实这本书更希望尝试用中国哲学——去理解莎士比亚与那个时代的英国历史、思想与文化。就此看,《莎士比亚、乌托邦与革命》不再是一本文学理论之书,而是教会我们,如何透过文学的世界认识另一个领域如哲学(其中包括历史哲学、政治哲学)、史学、数学,格局打开了,或许才能做到张沛希望的中西互通。

总体而言,或许抱着希望国人也能处于自身读懂西方思想文化与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乌托邦与革命》极其详尽地解析提到的文学作品(本来就是张沛近十年对英国现代早期人文历史观察与思考的结晶),在这一点上,张沛在书中布下一个“小心机”——把莎翁一生中十部英国历史剧按历史时序排列,编剧,而这本书每一章节也是张沛的“十年”,同样以历史时序排列,戏剧形式编剧,二者就此超越了时空,对话之余又产生某种关联,至于记忆与想象是否重叠,便交由读者们自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