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戈壁的胡杨一如往昔般金黄,簇簇点缀在碧空大漠间。这是杨选春生前最爱欣赏的美景。
9月11日,在空军某试训基地官兵陪伴下,女儿杨音灿强忍着悲痛,将父亲杨选春的骨灰和花瓣一起撒向茫茫戈壁。
那一天,数十公里外的导弹试验靶场上,导弹试验仍在进行。阵地上,官兵忙碌依旧,与往日不同的是,大家再也看不到杨选春那瘦弱的身影。
“爸爸生前深爱这片戈壁……”杨音灿眼含热泪地说。在杨选春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妻女和战友陪伴在旁,他留下自己最后的心愿:“不开追悼会、将遗体火化、骨灰撒在戈壁滩、捐献眼角膜……”
就这样,杨选春简简单单地走了。
在杨选春的个人自传里,写着这样一句话:“生命的美好,在于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不给自己留下遗憾。”抱着这样的人生信条,杨选春与癌症顽强抗争了18年,将自己的人生韶华献给了国防事业。
时光回溯到2000年。那年6月,杨选春因长期超负荷工作,晕倒在岗位上。
“老杨被诊断出罹患胰腺胰岛瘤。”妻子郑华蓉忆及,当时只觉得噩耗如晴天霹雳。这种癌症一旦患上,基本就等于被判了“死刑”。
手术加上长期化疗,使杨选春的头发几乎掉光,体重下降到38公斤,一度被医院下达病危通知。
在郑华蓉的记忆中,那几个月里,她不敢盯着丈夫看,因为看了就忍不住心痛流泪。
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导弹事业和家庭是支撑杨选春坚持下来的理由。
杨选春与病魔抗争的顽强精神,感动了基地官兵,也打动了医护人员。后来,在得到杨选春本人和家属、部队领导同意后,医院为他使用了一种新药,并在北京进行手术。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杨选春的病情奇迹般出现好转。
“我是被宣判过‘死刑’的人,生命来之不易,我不能虚度时光。”杨选春说服了家人和领导,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科研一线。
2002年7月,某型导弹射击超低空目标失利。如果不能尽快攻克难关,国家前期投入的大量科研经费、科研人员10余年的心血都将付诸东流。杨选春临危受命,拖着病愈后虚弱的身体,奔波在厂房、阵地之间……
艰辛付出终有回报。杨选春的分析结果被采纳后,有效解决了该型导弹存在的问题。2013年,这型导弹顺利完成定型试验,杨选春因此荣立一等功。
作为一名癌症患者,杨选春用钢铁般的意志攻克导弹难题。
患癌18年,杨选春每年都要到医院接受药物治疗。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他在科研阵地上一次次冲锋,完成了以作战理论为研究课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导了数十次导弹试验方案。
今年6月,杨选春的病情再次恶化。
基地领导去医院看望。“不要担心我……”杨选春对自己的病情总是一句话带过。当聊到近期导弹试验进度时,躺在病榻上的他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
9月3日,与癌症顽强抗争18年,杨选春走完了55岁的人生旅途。
送别杨选春,同事邓丹手拿刚刚出版的两本导弹技术专著。
“这是杨高工一生的心血。”与杨选春共事20余年的邓丹泪水涌出,“但他却没能看到自己的心血之作出版,这是他生命的遗憾。”
在生命倒计时的日子里,杨选春每天坚持按时吃饭、读书……“爸爸一直希望自己像胡杨一样顽强不屈、坚忍不拔。”杨音灿流着眼泪说。
在杨选春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张戈壁胡杨林的照片。
生于斯,长于斯。战友们说,杨选春化作了胡杨,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
上图:杨选春在工作中。(资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