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保护、安全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每个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并需要统筹规划的问题。作为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智慧城市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

智慧城市不是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等概念的简单升级,而是通过构建以政府、企业、市民为主题的交互与共享信息平台,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从而实现“低碳、安全、便利、友好”的城市发展目标。

随着城市变革的深入,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备,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得以迅速发展,信息领域正孕育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成为信息领域发展必然趋势。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为智慧城市注入崭新的活力与智慧。而智慧城市的蓬勃建设,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提供广阔的应用和展示平台。

2.1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引起人们关注的标志性事件是2008年、2009年BM“智慧地球”(Smart Planet)愿景以及“智慧城市”(Smart City)愿景的相继提出。IBM认为所谓智慧,即运用智能传感器来进行更好的资产管理与物流配置,帮助用户制订出更好的运营方案。据此,地球将被更加透彻地感应和度量,实现更深入的智能洞察。

BM提出,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再到“智慧城市”的演变历程,“智慧城市”并不是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等概念的简单升级。智慧城市阶段,需要更加突出城市的“智慧”特征:一方面,管理者通过运用各类新型技术手段来满足城市内日益丰富的应用类型;另一方面,城市内不同业务部门之间乃至各城市之间将被有效贯通,通过数据的智慧化分析、信息整合和数据挖掘,产业发展、民生保障以及政府服务等各方面的业务需求能够更好地被满足。

时任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高级工程师胡小明综合以上观点,认为,BM的”智慧城市“(Smart City)只是信息技术在局部领域(如供水、供电系统)的应用。“有着悠久历史的都市都是积累了大量智慧的城市,智慧城市的宜传不能排斥历史上的城市智慧,不能只把应用信息技术的城市视为智慧城市,这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应该给出前后都能接受的智慧城市概念。

在综合上述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我们已经给出了对于“智慧城市”的定义:以技术创新、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智能技术与城市设施建设、居民活动、城市空间相结合,形成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智能基础设施、智慧公共服务和智慧产业等智慧应用功能,加之融入智慧发展理念的城市空间结构,或以八个字总结:低碳、安全、便利、友好如何更进一步、更通俗易懂地来理解智慧城市与其他相关联概念的异同?我们通过图2-1来表述。

智慧城市深度解读(智慧城市的内涵)(1)

2.1.1一个中心:城市数据的融合

一个人,如何才能被称得上是“聪明”“敏捷”乃至“智慧”的人?人能够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嘴巴尝、皮肤感觉等多种方式来广泛地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几乎都是在瞬间传递到人的大脑的。大脑会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迅速地从以前存储的信息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并根据情况使用不同的策略对信息进行判断和处理。把这种“信息”引申到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方面,道理其实也是类似的。

城市的智慧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于信息使用和处理的效率。一个城市在日常运作当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在过去,这些信息可能难以或根本无法采集,或者采集后就被遗弃、遗忘,未被有效地鉴定与管理。很多信息可能以很慢的速度传递,或者没有被有效地组织,因此难以为城市的运作管理与决策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信息对接、交换、传输和存储,但这些过程的开发利用并不充分。这些现象使得城市难以实现高效性、预见性的资源共享和科学决策,因此智慧化程度较低。

作为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网络、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城市化发展碰撞的产物,“智慧城市”的概念必须建立在海量的、精确的、动态的信息数据基础上。它要求城市的管理者和运营者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命体,不是若干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完整系统。城市中的人、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这些过去被分别考虑、分别建设的领域,实际上是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只不过在过去,由于科技手段的不足,这些领域之间隐形存在的联系一直未被充分发现。

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网、智能化的方式,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将被联结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城市中各领域、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将显性化、互动化。而其中的关键与核心,正在于不同领域、子系统间的数据交汇和融合。

2.1.1.1云计算VS智慧城市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其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3效用计算(Utility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热备份冗余(High Availabl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

云计算成为近些年T行业的主旋律。私有云、公有云、个人云、城市云、行业云、社区云、电子商务云、科教云等众多与“云”挂钩的词汇层出不穷。每个人眼里的云都各不相同,因为每个人所处的角度、目的与兴趣点都不尽相同。这些定义中较为权威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ST)的定义,

NIST认为,云计算是一种能够通过网络以便捷的、随需的方式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等)并提高其可用性的模式。资源能够以最省力和无人干预的方式快速被供应和释放,从而使管理的工作量和与服务供应商的交互减小到最低限度,如图22所示。云计算由1种模式、2个平台、3种服务模型、4种部署模武和5个基本特征构成,见表2-1。

智慧城市深度解读(智慧城市的内涵)(2)

智慧城市深度解读(智慧城市的内涵)(3)

智慧城市深度解读(智慧城市的内涵)(4)

2009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开始执行影响深远的长期性云计算政策,希望借此来压缩政府经济支出,随后,美联邦政府启动Apps.gov,.展示并提供政府认可的云计算应用,帮助机构接受云计算的理念。

美国政府认为云计算的好处有以下几方面:①可以有效降低运作成本,极大提高组织运行效率;②刺激T服务厂商的创新力,有利于营造一个透明、公平的竞争环境;③用户不必花费大量精力与成本,加快T可实现快速部署:④云计算平台本身的“一站式云服务”是一种好的模式。

如互联网诞生后被大力推广一样,目前各国政府机构也在大力推行采用或自建云服务的计划,而云计算可以将服务提供商、应用开发商、平台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和最终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构建起一个崭新的平台型生态环境,如图2-3所示。

智慧城市深度解读(智慧城市的内涵)(5)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引导力量,七大产业之一便是以云计算等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了配合与落实国务院决定,同日,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和无锡5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以推进我国云计算产业建设。国务院于2015年1月发布了《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高度重视云计算的发展工作。

作为一个由多应用、多行业、复杂系统组成的综合体,智慧城市的多个应用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共享、交互的需求,各不同的应用系统需要共同抽取数据综合计算并呈现综合结果。要从根本上支撑智慧城市庞大系统的安全运行,就必须考虑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架构。第一,云计算将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云计算构建了更大规模的生态系统,基于此,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将层出不穷,各种融合式创新将不断福现。云计算使得计算与信息服务走向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让更多的人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服务,其可为工业、农业、传统服务业提供计算服务,形成行业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第二,云计算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传统的“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在电子政府和电子商务方面已经搭建了多个应用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些平台犹如一个个的“数据孤岛”,相互独立、利用率低、管理成本却非常高。基于资源共享池的云计算,能够提供更为强大的应用支撑能力,使我们能有效地整合计算资源和数据。其还可以支撑更大规模的应用,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和公众服务提供更好的平台。

第三,云计算能够提供可靠的基础软硬件、丰富的网络资源、低成本的构建和管理能力,能有效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目前面临的T机房建设和信息系统运维难、人工成本和能源消耗巨大等问题。通过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和高效的资源流转,云计算可有效地降低区域信息化的总体成本,从而降低信息化的门槛,极大地推动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进程。大多数情况下,T资源往往是按照业务高峰负载时的需求进行采购,这种方式一种负载最大化的投资方式。但在日常应用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业务负载只有20%左右,因此会有大量资源被闲置和浪费。云计算可以在保证数据隔离且高度安全的情况下,实现多个业务对物理资源的共享,有效提高物理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管理维护成本。

第四,云计算为数据安全提供强大保障。通过集中存放,云计算可帮助降低数据在个人手中遗失或泄露的风险。同时,云计算采用多种安全手段和容灾备份手段,保证数据不会丢失,也不会被非法篡改。

智慧城市深度解读(智慧城市的内涵)(6)

2.1.1.2大数据VS智慧城市

可以说,大数据与云计算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云计算是大数据的T基础、成长的驱动力,而大数据是云计算的主要应用。目前,云计算已经逐渐被普及并发展成为T行业的主流技术,其实际是在计算量越来越大,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动态、越来越实时的需求背景下被催生出来的一种基础架构和商业模式。

严格意义上来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数据仓库之父”比尔·恩门(Bill Immon)便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在1991年出版的《建立数据仓库》(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一书中,他提出,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Subject--Oriented)、集合的(Integrate)、相对稳定的(Non-Volatile)、反映历史变化(Time Variant)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这些数据很难或根本无法从传统的操作型数据中得到。数据仓库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用户更快、更方便地查询所需要的信息,为其提供决策支持。这与今天的“大数据”概念非常接近。

事实上,“大数据”的概念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以及军事、通信等行业早已兴起,但其直到2010年前后才迅速“走红”,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与麦肯锡、IBM等巨头的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数据量的大大提升不无关系。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Gary King)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

链接:《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麦肯锡环球研究院于2011年5月发布名为《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报告。该报告系统阐述了大数据的概念,详细列举了大数据的核心技术,深入分析了大数据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以及政府、企业的决策者在应对大数据发展方面的策略。

麦肯锡认为,“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典型数据库软件的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数据集。该定义有两方面内涵:一是符合大数据标 准的数据集大小是变化的,会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而增长;二是不同部门符合大数据标准的数据集的大小会存在差别。就当时而言,其一般范围为从几个TB到数个PB(数千TB)。

大数据可以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不但有利于私人商业活动,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和民生。大数据可以为世界经济创造重要价值,提高企业和公共部门的生产率和竞争力,并为消费者创造大量的经济剩余。例如,如果能够富有创造性而有效地利用大数据来提高效率和质量,美国医疗行业预计每年通过数据获得的潜在价值可超过3000亿美元,美国医疗卫生支出有望降低8%。充分利用大数据的零售商有可能将其经营利润提高60%以上。大数据还可以帮助实现政府行政管理方面运作效率的提高,预计欧洲发达经济体可以节省超过1000亿欧元的开支。

“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人类对于测量、记录和分析世界的渴望。”1托・-(Viktor Mayer-Schonberger)和斯・耶(Kennetl地Cukier)在其著作《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Bg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Work,and Thinks)了大数据的四大特点。

第一,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大数据的数据规模从TB级别,跃升到PB(1024TB)、EB(1024PB)乃至ZB(1024EB)级别。谷歌首席执行官瑞克・密特(Eric Schmidt)2012年受经济学人“大数:商业领袖们的经验”调查时表示,现在全球每两天所创造的数据量等同于从人类文明至2003年间产生的数据量的总和。对于像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EB级的数据量才能称得上是大数据。

第二,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大数据的来源非常广泛,包括网络日志、FD(条码)、传感器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数据、互联网文本和文件;互联网搜索索引;呼叫详细记录,天文学、大气科学、基因组学、生物地球化学、生物和其他复杂或跨学科的科研、军事侦察、医疗记录;摄影档案馆视频档案;以及大规模的电子商务。

同时,由于更多互联网多媒体应用的出现,使诸如图片、声音和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占到了很大比重。有统计显示,全世界结构化数据年增长率大概是32%,而非结构化数据则是63%。2012年,非结构化数据占有比例已经达到整个互联网数据量的75%以上。而大数据正是由这些非结构化数据产生的。

第三,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Velocity)。因为用户交互需要的容忍时间有限(可能5s以内),所以处理庞大的数据需要使用特殊的技术,涉及的技术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数据挖掘、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及可扩展的存储系统。大数据对于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人们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

第四,价值高,但价值密度却相对较低(Value)。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感知无处不在,海量信息出现,但其价值密度却较低,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大数据的出现,正在引发全球范围内深刻的技术与商业变革。在技术上,大数据使得人们从数据当中提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以往更多的是依靠模型的方法,而现在可以借用规模庞大的数据,用基于统计的方法提取信息,此变革能够为智慧城市的各个领域提供空前强大的决策支持,也使得城市治理从“经验治理”全面走向“科学治理”。

在城市规划方面,深度挖掘得出的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有效化解交通拥堵,并快速响应突发情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舆情监控方面,通过对网络关键词的搜索和语义的智能分析,能提高舆论分析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帮助政府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并应对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打击违法犯罪。在安防和防灾领域,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及时地发现人为或自然灾害、中大以恐怖事件。

智慧城市深度解读(智慧城市的内涵)(7)

2.1.1.3城市数据融合案例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城市数据的融合包含两个方面,即行业内数据的融合,以及跨行业数据的融合。关于这两种不同形式融合的具体表现和应用,我们来看几个领域的案例。

【案例一大数据征信】所谓征信(Credit Reporting或Credit Sharing),是指专业化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为个人或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依法采集、客观记录其信用信息,并依法对外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一种活动。这种报告和分享的需求最早来源于放贷机构,它们在放贷之前需要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而征信中心就是这样一个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

作为未来征信的新模式,大数据征信采用先进的T技术,打破信用强相关、以信贷数据为主要指标的传统征信模式,引入大量社交网络、行为习惯、非结构化数据等信用弱相关的数据。大数据征信已经在世界掀起风暴,未来其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例如,全球最大的个人征信机构益博客(Experian)已开发出跨渠道身份识别引擎,以连接客户消费接触点。多年前,其就投入研发社交关系数据,并探究互联网大数据对征信的影响。全球第二大征信机构艾克飞(Equifax)通过构建自己的数据创新团队和收购中小型IT高科技公司来为大数据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布局。征信数据挖据公司费埃哲(FIC0)的研究表明,将社交媒体和电商网站拥有的在线数据和移动运营商的手机使用数据与传统征信数据结合用于风险建模,可提高模型对客户的区分度,在降低拒贷率的同时,也可提高风险预测能力。费埃哲目前正在与少数金融机构合作,在小范围内应用这种模型。

与此同时,一些创新型的金融科技企业直接开“玩”大数据征信,例如,美国信用审批公司ZestFinance利用大数据技术为缺乏征信数据而只能接受高利贷的人群进行信用评估服务,采集了海量与消费者信用弱相关的数据变量,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对其进行信用评估,取得了不错的实效,其信贷的成本降低了25%。另外一家公司Kabbage则使用商业规模、从业时间、交易量、社交媒体活跃程度以及卖方的信用评分,通过整合多元化的数据,利用大数据重构信用评估体系,服务小微企业。在我国,云计算和大数据同样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包括征信在内的各个金融领域,这有望给征信业带来新的变化。

1992年到2006年,在央行的主导下,中国逐渐建立起来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它基本覆盖所有征信机构、以及每一个有信用活动的企业和个人。目前,这个征信系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然而,央行个人征信中心在数据的覆盖面上有所不足。首先,征信中心的数据主要为放贷数据,对于那些没有贷款记录的人,系统中并没有数据。其次,央行的征信系统与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平台无法对接,信息无法共享,P2网贷平台与众筹机构等不得不通过线下调查客户信用和调取央行征信报告的方式,各自组建线下征信风控团队。这样的征信系统相对互联网金融是闭环的,线上交易也因此受到很大局限,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2015年年初,央行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等8家公司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其中,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征信”和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以其互联网企业的身份入局,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这些在传统的眼光中完全不搭界的行业数据,也开始了相互“融合”。

以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征信”为例,其推出了中国首个公民个人信用评分:“芝麻分”。除了快速积累用户,“芝麻征信”还接入了租车、酒店、签证等场景,使得征信的应用场景更为广泛。未来,“芝麻征信”希望通过共享其技术,一方面为合作机构提供征信服务,另一方面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在数据共创的基础上,挖掘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并针对每一个行业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未来,大数据技术对征信业务的渗透性将会越来越强。更多维度和不同层次的数据都可能被应用在大数据领域。复杂的数据(例如非结构化和关系数据)也将成为征信系统的新数据源。

【案例二气象数据的跨行业融合】20世纪90年代以前,气象资料大部分来源于地面及高空观测。当时,2000多个地面站以小时为单位收集气象信息,120多个高空站每天观测不超过4次。数据体量不大,即便考虑到卫星和雷达资料,其总体日增量也局限在GB量级。而到2013年,地面观察站增至4万个,这些现察站每10分钟观测一次,未来还将加蜜至每分钟。因此,气象数据观测的空间密度至少增加了20倍,频度增加了60倍,地面及高空观测信息总量增加1200倍。而这些只占整个气象数据来源的30%,雷达、卫星以及数值预报数据占到了70%。目前,每年观测的气象数据已接近PB级,如图2-4所示。

r

智慧城市深度解读(智慧城市的内涵)(8)

那么,气象领域如何对接云计算和大数据,气象数据又该如何与其他行业的数据相融合呢?

美国的默克制药公司(Merck)通过订阅专业的天气预报,在2012年7月即准确掌握了次年3月美国地区的气象信息。天气预报显示,2013年3月美国大部分地区将会异常寒冷,会留下许多过敏源休眠体,待5月天气迅速转暖,这些休眠体则会带来大量的花粉和孢子。通过分析温度和湿度等气象数据,并结合消费者邮递记录所显示的消费行为,默克制药公司与沃尔玛合作,推出了克敏能(Claritin)及其他过敏药品的促销活动。“这让我们的销售额增加了好几百万美元。”默克公司负责沃尔玛市场的产品总监Debbie Sonnetag表示。

目前,我国的气象科研人员正在引进国际先进的空间数据融合数值模式,即将周边几个站点的数据以及其他传感器所获得的数据融合进模式中,以反映整个区域的天气状况。从试验的结果来看,该模式下运算速度可达到分钟级,小区域可达到秒级。“这些工作都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无论模式如何先进,没有海量的数据进入,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某高级工程师说。

让人感到惊喜的是,伴随智慧城市的蓬勃建设,全世界的工业设备、汽车、电表上都将被部署无数的数码传感器,随时测量和传递有关位置、温度、湿度乃至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在看得见的未来,融入了地理信息、社会经济数据的气象服务,能够让人们知道任意时间、地点可能会发生什么,例如这阵风是否会吹翻门口的广告牌,前面一个高速路口是不是在下雨、会不会发生山洪。”简而言之,大数据在气象领域的使用,可以帮助公众获得更加精细、准确、更长时效的预报。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气象数据通过与各行各业的数据相融合,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乃至指导,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与财富。比如可以通过电力负荷的历史以及气象数据进行用电量估算;可以通过某一地的农耕历史加上气候信息进行农作物结构调整的指导;可以通过航班准点率加上机场的历史天气特征,进行航班延误的预测;也可以通过门诊量和药品销量,加上气象历史来推测发病率的趋势。

链接:阿里云计算与国家气象局一起推出淘“宝”气象大数据2014年5月,国家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挖掘气象大数据的深层价值。积累60多年的海量气象数据将通过阿里云计算平台,变为可实时分析应用的“活数据”。据悉,这是国家部委首次采用民营科技公司提供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这将给城市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呢?

智慧城市深度解读(智慧城市的内涵)(9)

一、精准物流时代的开启你或许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打开阿里旗下(并同样构建在阿里云平台之上)的高德地图,听到“右转进入高速公路”的语音导航。但不久的将来,这样的播报也许就会转变为“右转进入高速公路,前行30分钟后可能会有小雨,请小心驾驶”“前方道路已严重积水,您的车辆驶入可能会遭水淹,建议您绕道文三路”“前方500m的立交桥下有3m深的积水”等融合了交通路况与天气的综合信息。

“发生在2012年的北京7·21'特大暴雨让大家记忆犹新,未来我们将通过与高德地图合作,实现向地图用户提供桥梁、涵洞积水点安全预警服务和车辆涉水提示两项服务。一旦有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积水时,应用就会及时向公众发出预警”国家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潘进军表示。他们还将与莱鸟网络联手为物流公司提供气象预报、道路预警及延误指数服务等气象信息。

“之前我们接触过一家物流公司,这家公司在全国有80多个调度中心,每个调度中心每天有一人花费两个小时在查询天气预报,如果能为这些调度中心提供最基本的天气预报服务,物流公司每天可节省至少150小时,时效和成本都可以大大降低。

”与阿里云合作准备深度挖据的数据主要包括,60年来的历史气象数据,全国2万多个观察站、卫星、雷达监测的气象观测数据(包括降水、温度、风力风向、地面结冰、太阳辐射、酸雨、空气能见度等30余种要素),短期、中期、长期的精细化气象预报数据,通过国际交换获取的全球气象观测、预报数据。

二、热销商品早知道“气象大数据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天气,也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由天气灾害带来的损失。”潘进军向记者介绍。“淘宝网是全国最大的商品零售平台,每天产生涉及各行各业的海量销售数据,我们的合作可以从中挖掘市场。”在潘进军等人的设想里,气象局将与阿里云一起,对淘宝销售数据和对应时期的天气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开发出针对不同产品的销量指数,比如羽绒服指数、针织衫指数、口罩指数等。这样一来,商家可以通过天气预报,预测某些区域未来半年的热销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备货和宣传推广。这些指数化的气象数据,甚至能为宏观经济走向判断提供参考。■

三、开启“天气类保险”新时代2013年,淘宝保险携手安联财险推出中秋赏月险,让气象类保险完成了与民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014年,众安保险在淘宝保险平台推出“37℃高温险”,该险种覆盖30座主要城市,其中包括南京、南昌、重庆这样的“火炉”城市。每份保险单价10元,客户可根据生活、工作所在的城市进行投保,当所在城市酷暑天气累计超过约定天数时,即可按照酷暑日获取保险金,以贴补因酷暑发生的额外生活成本,每份保单最高可赔百元。这两项气象险的推出,背后都有气象局的数据支持。

从保险行业来看,国家气象局和阿里云的合作,将为气象险发展提供难得的“数据粮仓”。拥有了气象数据和运算能力,国内的气象险有望迎来一轮井喷式的发展。利用气象云所提供的历史和预测气象数据,可帮助保险公司精算部门评估天气保险产品的可行性、定价、赔率等重要指标。基于实时监测的天气数据也可成为保险公司的赔付指导。

2.1.2两个基本点前面我们深入剖析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必将伴随海量数据的出现、融合,以及人们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和应用。这意味着技术层面的巨大挑战,但也正因其广泛的涉及面,海量数据在行业内以及跨行业的融合,将给社会、经济、民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在此,需要进一步指出,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应当着重坚持如下两个基本点。

2.1.2.1以经济建设为基本点作为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于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融合,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必将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倍增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及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世界银行测算:以一个百万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为例,当其达到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不变的条件下产能将增加3.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翻两番,智慧城市的建设完全有可能实现“四倍发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将智慧城市作为重要经济战略和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蓝图的引擎。

智慧城市和智慧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大量消耗芯片、光纤、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等计算机硬、软件产品,拉动高科技产业的增长,创造大量的知识性就业岗位,促进城市服务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从国外已有的经验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很可能催生出一种新的产业,即智能产业,并以它为纽带,推动整个城市的运转。所谓智能产业,即以现实物理世界为基础,以信息、知识和脑力资源为支撑,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种事物进行深入的智能分析和提炼,从而实现“具有较为完善的感知、认知、学习、成长、创新、决策、调控能力和行为意识”的新型产业体系。

作为信息化、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的产物,智慧城市将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创新,培育电子商务、移动支付、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等新兴网络信消费,构筑新型“智能产业”产业体系,推动城市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引发相关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增加社会管理的创新能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因此,经济增长是智慧城市的第一个落脚点,或者说基本点。

2.1.2.2以民生服务为基本点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另一个基本点是通过其提升民生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基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多年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是城镇化质量不高。二是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四是城镇公用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五是城市精神文化出现缺失。

鉴于此,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了“新四化”的概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统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有19处提及信息、信息化、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报告更明确地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这充分反映了在我国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已经不只是一种手段,更是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路径。

链接:十八大报告19处与信息化相关报告第一事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中,在总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就时,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等实现重大突破”。

报告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明确将“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列为经济持续使康发展的目标之一。

报告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明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其中第三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提出“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

报告第五部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三点“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中,明确要“推进信息公开”。报告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第三点“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

报告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第六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

报告第九部分“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中,提出“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坚定不移地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以及“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报告第十一部分“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提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

过去的发展模式在给我们带来了几十年的财富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在新形势下,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保护生态、集约发展,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安全、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形式下,应努力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城乡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的形成。智慧城市是解决城市病的有效手段之一。2014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一2020)》,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将其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要求“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链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一2020年)第十八章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第二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其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强化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增强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

通过智慧城市解决城市病,提升民生服务,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机制来实现。一是建设以智慧政府、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为代表的城市,解决交通拥堵,实现节能环保,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等,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二是拓展产业发展领域,充分利用新型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强化产业之间的互动、促进与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并从更高起点和总体架构的角度进行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解决产业规划中的重复建设问题和一系列成就落后的问题:营造智慧化的城市生活环境,以及智能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因此,各地区在制订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必须要从解决城镇化面临的诸多问题出发,确定本区域的需求、节点和各阶段发展重点。以民生为核心,关注市民的衣食住行教,提升广大市民的智慧城市体验。

2.1.3三大应用智慧城市是以全面信息基础设施和平台为基础,由政府投资拉动和居民需求结合驱动的多层次综合应用体系。作为将先进技术全面融入到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有效手段,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各个领域的综合应用体系。从发展过程上来看,智慧城市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逐步实现产业、生活和公共三大核心领域的信息数字平台建设:软、硬平台搭建完成后,通过政府投资拉动进行示范和深化应用,以点带面,并结合居民需求,最终实现智慧城市的全面发展和不断完善。智慧城市应用的三大核心领域如下。

2.1.3.1决策服务应用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首先需要一个作为指挥中心和智力支持的“智慧政府”。“智慧政府”不仅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也强调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的“创新2.0”模式。“智慧政府”将实现作为平台的政府架构,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的公共价值塑造,实现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智慧政府”先行,可以带动经济、社会领域的智慧化建设。

因此,智慧城市方方面面的创新应用、实践的第一个重要领域,即是面向政府的决策服务应用领域。政府应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通过监测、整合、分析、智能响应,实现各职能部门的各种资源的高度整合,提高政府的业务办理和管理效率。同时,政府应加强职能监管,使自身更加廉洁、勤政、务实,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从而促进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的形成,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和公众建立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举例来说,传统的政务项目,通常采用政府各厅局委办自建、自用、自运营的模式,从基础设施、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到运营维护都由各厅局委办自行申请资金建设,然后供应商销售相应的软硬件产品。各单位的系统独立运行,相互间难以实现数据共享,导致很多办理事项需要在自有系统输入一次,又要在网上行政审批系统中再输入一次,这就造成了重复工作,影响了工作效率。同时,分散的硬件资源的使用率非常低,且能耗巨大,系统维护的成本非常高昂。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时,由于缺乏异地同步备份措施,大多数系统将面临瘫痪。而依托云计算相关技术的应用,这一状况将可能得到改善。

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政府数据中心,推进政府部门机房大集中,可以实现统一运维。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政府网站群,形成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主网站、政府部门网站为子网站的政府网站群。建设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政府信息平台,推进业务应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采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库系统等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决策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领导的需要自动生成统计报表。开发用于辅助政府领导干部决策的“仪表盘”系统,把经济运行情况、社会管理情况等形象地呈现在政府领导干部面前,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履行所赋予的本地区、本部门的职责。同时也应推进物联网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如在车辆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口岸监管、灾害预警、环境监测、大型活动管理、重要场所安防等领域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对大数据的搜集、挖掘,方便政府及时发现人为或自然灾害,提高政府部门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

2.1.3.2产业发展应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到,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将催生新兴的“智能产业”,而相关的新技术、新思维、新理念,也将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并促进其与新型产业的互动、融合。因此,智慧城市应用、实践的第二个重要领域,即为面向传统行业、企业的产业发展应用领域。

智慧工厂:智慧工厂是现代工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清楚掌握产销流程、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上人工的干预,即时、正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以及合理的生产计划编排与生产进度的工厂。再加上集绿色智能的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构建一个高效节能的、绿色环保的、环境舒适的人性化工厂。是“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理念在制造业的实际应用的结果。

智慧农业: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也在这一轮技术发展与变革中发生着悄然的变化。通过集成云计算、物联网等多种信息技术以及融合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传统农业正在实现华丽的转身:其拥有更加完备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更加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更加集中的数据资源、更加广泛的互联互通、更加深入的智能控制。精准感知、控制与决策,必将为农业的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溯源防伪等领域带来重大突破,也为其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的先行条件。

智慧物流: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能物流技术流程中,智能终端利用射频识别D技术、红外感应、激光扫描等传感技术获取商品的各种属性信息,再通过通信手段传递到智能数据中心对数据进行集中统计、分析、管理、共享、利用,从而为物流管理甚至是整体商业经营提供决策支持。智慧物流强调构建一个虚拟的物流动态信息化的互联网管理体系,智慧物流更重视将物联网、传感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以精细、动态、科学的管理,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

智慧能源:智慧能源就是充分开发人类的智力和能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在能源开发利用、生产消费的各环节和全过程中融汇人类独有的智慧,建立和完善符合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能源技术和能源制度体系,从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能源形式。简而言之,智慧能源就是指拥有自组织、自检查、自平衡、自优化等“人类大脑”功能,满足系统、安全、清洁和经济要求的能源形式。智慧能源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智慧能源技术,还应涵盖智慧能源制度。技术是智慧能源发展的根本动力,制度则是智慧能源发展的根本保障,两者都不可或缺。

智慧照明:智慧照明又叫智慧公共照明管理平台、智能路灯或智慧路灯,它是通过应用先进、高效、可靠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和无线GPRS/CDMA通信技术等,实现对路灯的远程集中控制与管理,具有根据车流量自动调节亮度、远程照明控制、故障主动报警、灯具线缆防盗、远程抄表等功能,能够大幅节省电力资源,提升公共照明管理水平,节省维护成本。智慧照明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在中国也已经有不少城市正在使用这种技术来达到智能管理、节约能源的效果。

2.1.3.3民生服务应用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中的永恒主题。民生服务也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落脚点、基本点。关乎民生、惠及民生的智慧城市应用,例如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有着广阔的发展领域和空间。

在智慧城市概念提出的初期,人们多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理解智慧城市,包括第一批、第二批智慧城市的试点都是以城市为主体进行申报。其实,智慧城市本身是个大体系,智慧城市建设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智慧城市整体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难题,如资金投入大、信息共享难、商业模式不清晰等,随着不断尝试,大家逐渐开始意识到从小做起、从某个领域做起才是长久之计。未来,关乎民生类的智慧领域应用,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旅游、智慧教育等将进展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