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北纬三十度中国行”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上太行

西风落日草班班,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石灰吟反映了于谦刚正不阿的性格(深秋薄暮苍茫于谦登太行山)(1)

太行山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安,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少有大志,人言他日救时宰也。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授御史,后播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为官清正。正统十四年(1449)木土堡之变,英宗被俘,京师震恐,于谦以社稷安危为已任,升迁兵部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军队,守卫京师,击退了瓦刺军的侵扰,功勋卓著。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被诬以“谋逆罪”被害。明孝宗弘治初,赠太傅,溢肃憋,万历间改溢忠肃。

石灰吟反映了于谦刚正不阿的性格(深秋薄暮苍茫于谦登太行山)(2)

浙江杭州

现存诗六百余首,有广阔社会内容。有《于忠肃集》。《明史)卷一七〇有传。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于谦升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极受百姓拥戴。正统九年,迁左侍郎,官为二品。还朝后,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干数”,于是朝廷又命他巡抚晋、豫。从“马蹄又上太行山”一句看,这首诗当为第二次巡抚山西时所作。他在《太原道中晓行》里亦云:“车骑纵横皆故道,不须候吏远逢迎”,可为佐证。

石灰吟反映了于谦刚正不阿的性格(深秋薄暮苍茫于谦登太行山)(3)

于谦雕像

诗的前两句,极力点染太行山深秋薄暮苍茫的景象,文笔简练而又生动。起句七字三景,色彩斑斓,颇具形象感。秋天的一个傍晚,作者登上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的太行山,西风萧瑟,拂面吹来,举目远望,只见红日已坠天边,旷野一片斑斑。“西风”,既点明了时令,又写出了登临高山的感受,意味着秋风劲扫,天朗气清。“落日”,表明时间为傍晚,又具色彩之美,夕阳绚丽多姿,令人神往。“斑斑”,形容秋草或黄或绿,错杂斑驳,在落晖的映照下,明暗参差,景象煞是可观。

石灰吟反映了于谦刚正不阿的性格(深秋薄暮苍茫于谦登太行山)(4)

深秋的太行山

二句亦为三景,由远眺而转向仰望。“云薄”,写气象,意思是说,天空中淡抹白云,渐渐地迫近山顶,给群峰罩上一层朦胧的氛围。此时秋空转暗,薄暮降临,一只鸟儿孤飞归巢,天地凄清,一片辽阔。这幅由西风、劲草、红日、白云、高天、归鸟构成的画面,鲜明生动,把太行山的斑斓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的后两句,由景及人,抒发登山的感受。于谦二十五岁步入仕途,三十五岁升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石灰吟反映了于谦刚正不阿的性格(深秋薄暮苍茫于谦登太行山)(5)

孤鸟归巢

由于他是从都城北京出巡晋、豫的,路途遥远,故诗人以“千里客”自称。据《明史·本传》记载,于谦第一次巡抚晋、豫时间长达九年,召回朝廷不久又被派往山西、河南巡抚,时年四十六岁,已经是半百之身了,故以“霜华”形容自己的头发斑白。这句既是写实,又是抒情,似有“去日苦多”之感。末句宕开一笔,豪迈地结束全诗:“马蹄又上太行山。”诗人两次巡抚山西,都以将军的风姿乘马出行,因此,读着这句诗仿佛听到了得得的马蹄之声,看到了风尘仆仆的统帅形象。

石灰吟反映了于谦刚正不阿的性格(深秋薄暮苍茫于谦登太行山)(6)

马蹄之声

特别是“又上”二字,把诗人立马太行的豪迈气概和兴奋神情,都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令人赞叹不已。后人往往是将于谦与岳飞相提并论,岳飞有《池州翠微亭》诗云:“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徵。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与于谦《上太行》诗意境颇有相通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