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汶川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两根竹笛管
两截短哨簧
六空七音节
承载了羌族漫长的历史
……
短短一支羌笛
是怎样走过了数千年的光阴?
今天,就跟着小游
一起走进
汶川非遗第三课——羌笛,
探索羌笛奥秘,体验羌族文化!
羌笛·一支民族宝藏
羌笛是最为古老的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其演奏及制作技艺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走进汶川,羌笛依然在群山与峡谷之间悠然回荡。
羌笛,由两根竹管绑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着竹簧,是一种民间竖吹乐器,模样小巧又精致,流行在汶川以及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羌笛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和它精巧的制作工艺脱不开关系。
首先,制作羌笛对竹箭的要求极高。
一般情况下,羌族人民都会选用杆直、筒圆、节长,且头尾粗细较均匀、竹肉厚薄一致、质地坚韧、纤维细密、不易开裂的箭竹。
羌笛·吹响一曲历史
羌笛哨口部分的制作,更加讲究,材料最好选用9-10月,含水量较少的竹子,采下之后,选择尺寸合适的,在火炕坑槽中放置一年左右。
再将吹起来声音一样的,在清油里至少泡上一个月,阴干后才算是做好了一个哨片。粗算下来,做一支羌笛,至少要花上一年多。
这样精细的工艺,让人不由得感叹羌族人真是“心灵手巧”又“耐得住寂寞”。
但是光有上好的制作工艺,离美妙的曲子还差得远呢~
其次,羌笛在吹奏上也颇有讲究。
吹奏羌笛主要采用得失鼓腮换气法,一口气可吹奏几分钟,甚至整个一首曲调,对技巧性要求很高,如果没有经过多年练习,是很难驾驭的~
再加之双管制作的律差,双簧共振的音响,羌笛吹出来的音质和旋律都非常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羌笛无处不在,成为了羌族人民生活中熠熠生辉的宝藏。
羌笛·吹响一曲历史
从古以来,羌族人的生活就离不开音乐。
羌族的民间音乐淳朴清新,空旷悠远,好似远古居民的呼唤呐喊。
一开始,羌笛只是羌寨中在劳动的羌民用来解闷的“玩具”,烈日下光着膀子劳动时、干完农活休息时、忙碌一天归家时……
农人们脸上都会带着疲惫但满足的笑容,从腰间掏出自己的羌笛,呜呜咽咽的吹奏起来。
傍晚的黄昏很美,稀稀拉拉的几个羌族人在夕阳下影子被拉的又远又长。
悠悠扬扬的笛声此起彼伏,时不时还转个弯儿,笛声和夕阳交相辉映,此情此景,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后来,由于羌笛音色清脆高亢,带有悲凉之感,羌笛便慢慢的“出圈”,成为古时边塞诗的“常客”。
王之涣《凉州词》曾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道“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王守仁《元夕二首》悲叹“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世界申遗专家、四川大学特约研究员张善云,身为羌族后人,曾经专门做过统计研究“全唐诗900卷,与‘羌笛’相关的有371首。”
“其中,直接写‘羌笛’的有120处,写羌笛独奏曲‘落梅曲’有246首、‘闻柳曲’有25首。”他感叹道:“若是没有羌笛,唐诗宋词将逊色几分。”
虽然今天的我们无法亲身体会古时羌笛文化最为繁荣的时候,但是如今的羌笛也正以不同的形式延续着。
虽然今天的我们无法亲身体会古时羌笛文化最为繁荣的时候,但是如今的羌笛也正以不同的形式延续着。
羌笛·非遗文化传承
羌笛和羌语一样,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共同记忆。
为了留住古老的笛音,2006年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历史文化除了靠羌族释比口传心授外,羌笛也成了一种交流、传承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传承、保护非遗,我们将羌笛等其他非遗不断融入舞蹈、舞台剧、活动中。
多次举办非遗活动,开展非遗培训班,用更丰富多彩的展现方法,让非遗走进汶川千家万户,同时给观众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汶川。
羌笛的传承、非遗的传承,不仅仅需要非遗传承人的努力,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支持并为其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羌管悠悠霜满地
百年汶川羌笛情
汶川羌笛
铭刻着羌族文明数千年来的光阴
记载着羌族人民不断传承的智慧
千年羌笛,走出羌山。
走出世界,踏上征程!
不断传承的智慧
千年羌笛,走出羌山。
走出世界,踏上征程!
羌笛,走出羌山。
走出世界,踏上征程!
不断传承的智慧
千年羌笛,走出羌山。
走出世界,踏上征程!
走出世界,踏上征程!
羌笛,走出羌山。
走出世界,踏上征程!
不断传承的智慧
千年羌笛,走出羌山。
走出世界,踏上征程!
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