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文明,带来的是我们中华深厚的文化底蕴。放眼严谨庞大的文字体系,里面可是有2万多个汉字,50多万个词语,更有超过三万个成语。

作为背着成语长大的一代,小新觉得,虽然我们没有如此大的能量可以将这三万多个成语全部掌握,但对于一些常用的成语,我们也是可以自豪地说一句:“了解它没问题。”比如那个经常在课文中出现的绝对贬义词,衣冠禽兽。

衣冠禽兽从什么时候变成贬义词的(衣冠禽兽不是贬义词)(1)

说起衣冠禽兽,小朋友肯定会联想起那样的形象——穿着像样的衣饰,却徒有其表,内里其实品德败坏,禽兽不如。

看看它的近义词:人面兽心、无耻之徒,看看它的反义词:正人君子、仁义之士。可以说,在现代语境之中,这个“衣冠禽兽”那是铁板钉钉的贬义词。

可小朋友知道吗,当时间拨回到明朝,一切可都大不相同。那时,“衣冠禽兽”这个词语才刚刚创立,在当时的人们心中,它非但不贬义,还颇有种赞语的味道。

如果那时候有人致力于想成为一个衣冠禽兽,那他一定会收获一波高赞:“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候的衣冠禽兽代表的不是别的,而是明朝的官服。

衣冠禽兽从什么时候变成贬义词的(衣冠禽兽不是贬义词)(2)

我们先来看衣冠禽兽的前半段——“衣冠”。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穿衣戴冠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在阶级分明的古代,能着“衣冠”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而且作为身份的象征,古代的服饰要求一直极有规则。“不怕穿破,就怕穿错”这句话更是直接反映了当时衣着制度的森严。

衣冠禽兽从什么时候变成贬义词的(衣冠禽兽不是贬义词)(3)

进入明朝之后,官服制度被重新制定,体现着王朝最高工艺水平的官服变换出多种设计元素和风格。

我们再来看衣冠禽兽的前半段——“禽兽”。

就拿文武百官的常服来说,洪武二十四年定制: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溪敕;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

武将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

衣冠禽兽从什么时候变成贬义词的(衣冠禽兽不是贬义词)(4)

衣冠禽兽从什么时候变成贬义词的(衣冠禽兽不是贬义词)(5)

衣冠禽兽从什么时候变成贬义词的(衣冠禽兽不是贬义词)(6)

衣冠禽兽从什么时候变成贬义词的(衣冠禽兽不是贬义词)(7)

▲明代官服图案一览

简单的来说,那就是四品以上着绯袍,五、六、七品穿青袍,八品九品是绿袍;而至于常服图案,那便是文官袍上绣飞禽,武官袍上绣走兽,泾渭分明,好不清晰。这便是衣冠禽兽的后半段“禽兽”。

有人打趣说:“看明朝的官是文官还是武官非常简单,不用看此人的外貌身形是斯文清俊还是孔武有力,只要看他所着官服上的动物到底是在天上飞还是地上走,就能分得一清二楚。”

衣冠禽兽从什么时候变成贬义词的(衣冠禽兽不是贬义词)(8)

所以在明朝前期,衣冠禽兽指代的是那些手握权力的文武百官。十年寒窗苦读才能有机会一争的职位,怪不得在当时这个词非但不贬义,还非常的令人艳羡。

但是何时起,这个词语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呢?那就不得不说明朝中后期的混沌局面了。

明嘉靖之后,官场各路腐败风气现形。当官变成了一桩能够交易能够买卖的生意,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成为了千疮百孔的的系统制度。而钱权的勾结更严重冲击了众多士大夫的心理防线,当“清官”变成了愚事一件,金钱至上却成了很多官员心里的目标。

衣冠禽兽从什么时候变成贬义词的(衣冠禽兽不是贬义词)(9)

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往人人拍手称赞的“衣冠禽兽”变成了搜刮民脂民膏、尸位素餐的“庸官”代名词。飞禽走兽仍然穿在身上,但当年的那个禽兽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却是比禽兽更为可怕的人类。

明末文人陈汝元在《金莲记·构衅》中写道:“妆成道学规模,飞语伤人……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可见在那时,衣冠禽兽的含义已经转变。

古往今来,还有什么词义发生巨大转变的成语吗?小朋友如果知道,不妨在评论区告诉小新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