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名叫旺达的鱼三大情节点(一条名叫旺达的鱼)(1)

不晓得导演为何会取这个名字,看完影片依然摸不到头脑。这条叫“旺达”的鱼在电影中确实存在,可是并非主角,主角是一个同样名叫“旺达”的女人。后来仔细一琢磨,中国不是有古语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之类的吗,这个女人就如同一条鱼,在男人身边周旋,而导演如此命名自己的电影,其实带有一抹嘲弄。

这部拍于1988年的影片,如今看来,仍有一些耐人回味的幽默桥段,而这种极富戏剧性的故事模式很难说不是后来影片(如《两杆大烟枪》、《疯狂的石头》等)的领头之作。首先,这个故事本身很简单,一条线索贯穿到底,所有人物都围绕一个目的去行动。这部影片中,乔治、旺达、肯、奥图四个人为了得到价值连城的宝物而倾巢出动,这其实与本片导演查尔斯·克莱顿早期一部黑白电影《拉凡德山的暴徒》(这部电影也是奥黛丽·赫本的处女秀之作,有大约三分钟的惊艳亮相)有着相似的地方,都是为了得到宝物而不惜余力。我始终觉得这个导演很善于通过一些幽默情节和刻画人物行为来体现整个故事的经过,而道德的标杆可以不存在——他始终抱着一种调侃的姿态来让电影中的人物看起来是“中性”的,而非带贬意或褒意,因此,我们或可称之为“黑色幽默”,里面的人物均为盗贼、骗子身份,却让他们富有英雄般的能量,无视乎道德法律,是否便是“反英雄”的类型片呢?

一条名叫旺达的鱼三大情节点(一条名叫旺达的鱼)(2)

电影中每个人物的特征都很鲜明,肯是个口吃,遇事一紧张便说不出话来,这就便于导演安插一些情节,尤其是当紧要关头,观众都急迫想知道答案之时,肯的结巴反而造成了一种“欲速则不达”的幽默效果。而其中他为杀死证人——那个牵了三条狗的老太太——而做的一系列“徒劳无功”令人捧腹。他的“暗杀”手法看似地动天惊,但其实他用了一种很“人道”的手法,杀死老太太的狗,让她心脏病发作猝死,但几次下来,狗死了,老太太反而未死。虽然最后他达到了目的,但几次三番的“暗杀”行为,让观众捧腹,也达到了导演所要制造的这种“反效果”。乔治这个人物是刻画最少的,虽说旺达是他的女友,却时常带着自己的“哥哥”奥图进出家门,最后,他充其量成为了旺达他们的踏脚板和被利用的一颗棋子罢了。奥图也很有趣,表面是旺达的“哥哥”,其实是她的情人。这个情人笨得可爱,笨就算了,还不允许别人说自己笨,喜欢讲一大串意大利语来博取旺达的欢心。比如:两人在做爱时,他的一连串外国话和两人夸张的动作不禁让人笑掉大牙。而即使连这个外国语言的元素,导演也不忘在影片后半部分再交代一番,等旺达坐上利奇律师的车后,她问对方会不会讲意大利语或俄罗斯语,让这个人物显得有些荒诞。

一条名叫旺达的鱼三大情节点(一条名叫旺达的鱼)(3)

而整部影片中的人物都没有一个“定性”,几乎所有人的性格或本性都会转移。旺达一开始深爱着自己的“哥哥”奥图,可是因为要利用乔治的辩护律师利奇,使用了“美人计”,勾引他上床,但因为奥图的粘附性太强,及利奇太太的阻隔,致使整个事件过程笑料百出。而当宝物即将要被找到的时候,旺达却爱上了这位律师。这位英国律师为什么会对“旺达”产生感情呢?因为英国是一个很保守、传统的国家,我们看到的英国绅士都彬彬有礼,谁能看到他们礼服里面包裹的心灵很受伤呢?这就是一个“很受伤”的律师,太太很古板、女儿很古板、工作和生活都缺少情调——这可以从前面讲到的那场床戏来对比一下:导演用了几个平行剪切的画面来表现美国人和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旺达和奥图那般疯狂激烈的做爱方式,相较之下,律师和他太太睡觉前的分床、脱衣显得实在古板、单调。难怪,当旺达第一次用如此富有挑逗性的言辞去表达自己对他的景仰之情时,他立即被征服了。他其实是全片很重要的角色之一,从一开始的受宠若惊到最后全裸在小别墅跳舞,已然改变了自己的性格。而肯呢,在报复完奥图后竟然连口吃的毛病都消失了……更奇的是,影片结束时打出的字幕,交代各人物后来的事业,更让人八杆子摸不着头脑。所以说,全片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定性”的,他们一直在改变着,在寻找方向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

因为有国家文化的差异对比、有对人物鲜明个性的刻画,以及笑料百出的情节安插,使得本片完全脱离了犯罪类型片的风格。几位演员的表演极富喜剧性,令故事饱满、惊险又充满笑料。值得一说的是,旺达虽然是个见异思迁、水性杨花的女人,导演却并未让她得到坏下场,最后她的下场是和律师“生了17个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