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出处及含义。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沐猴而冠”。

其含义是指猕猴戴着帽子装扮成人的模样;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成语典故:秦末,刘邦、项羽分兵攻打秦国。项羽的命运差,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了秦宫。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他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项羽听完后有点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于是,更加怀念起故乡来。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了,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如今是什么样子。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

那人听了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是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类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此言不虚!

孰料,这些话很快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火冒三丈的项羽立即派遣手下人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里活活地烹死。

形容硬汉的成语(固守家乡的观念也麻烦)(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