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嗜书如命”

毛泽东在青少年时代就养成了刻苦读书的良好习惯。

他在湖南省立一中就读时,老师胡汝霖曾借给他一部《资治通鉴》删节本《御批通鉴辑览》,共116卷。毛泽东如获至宝,用心研读,历时三月,收获巨大,由此也培养了他对中国古代历史学习特别是《资治通鉴》的浓厚兴趣。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呕心沥血19年修成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巨著,共294卷,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起,到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止,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据毛泽东晚年自述,《资治通鉴》他读过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

毛泽东曾经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进行了半年的封闭性读书,天天在里面废寝忘食,细读深思,早去晚归,风雨无阻。1936年7月,他在延安接受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时回忆说: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只停下来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饭。我天天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

毛泽东的同学萧三曾在《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中这样描述:每天一开门,就有一个青年人,个子高高的,穿着朴朴素素的,不急不缓地走进馆里来。他取到了书,就伏在阅览室的桌前用心地看,简直就不休息,一直到要关门的时候才出去—天天如此,风雨无间。这就是毛泽东同志。他在这里非常专心地用功读书,整天内就只在中午时候出去买几个包子或饼子充饥,就也算是他休息的时间。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演讲稿(生命不息读书不止)(1)

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读报

毛泽东的座右铭是“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就读时,学习非常刻苦,其极大的乐趣就是读书。

一次,毛泽东在老师罗元鲲家里看到一套多年梦寐以求的“二十四史”。这是一部纪传体的多卷本史书,内容包括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朝崇祯年代几千年的历史。毛泽东向罗老师提出了借书阅读的要求。一向不外借家中藏书的罗元鲲先生破例同意了,但提出必须分期分批地借,并要求毛泽东用两个学期的课余时间全部读完这部皇皇巨著,读完一本归还一本,归还一本续借一本。毛泽东高兴地满口答应。

为了不影响同寝室的同学休息,毛泽东自制了一盏竹筒罩子油灯。他以惊人的毅力,利用两个学期的课余时间读完了这套约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由此留下了毛泽东在一师“竹筒罩灯光,夜读廿四史”的故事。对此,萧三曾描述道:学校吹号熄灯了,他就自备一盏灯,下面用一节竹筒垫起,坐在床上看书,有时通宵不眠。

毛泽东不仅爱读书,而且很善于做读书笔记,叫“不动笔墨不看书”。据徐特立回忆,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读书笔记、日记、手抄书、剪报本等,“积有好几网篮”。

革命时期“攻书为上”

1921年7月,毛泽东在上海石库门和嘉兴南湖参加了中共一大,由此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走上了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奋斗之路。但他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中,包括在上海做中共“中央秘书”阶段,在湖南省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长征路上、圣地延安、西柏坡时期,仍如饥似渴地读书,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尤其是在延安的10年,更是毛泽东勤奋读书、笔耕不辍的10年。他动员大家:我们要来一个读书比赛,看谁读的书多,掌握的知识多。只要是书,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正确的、反面的,大家都可以涉猎。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演讲稿(生命不息读书不止)(2)

1938 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毛泽东把读书称为“攻书”。1939年5月,他在延安学习运动动员大会的讲话中说:学习的方法是“挤”和“钻”,工作忙就要挤时间,看不懂就要钻进去。中国本来把读书就叫“攻书”,读不懂的东西要当仇人一样攻之。

由此,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掀起了4次大规模的“攻书”活动:

第一次是1936年5月到1937年8月,主要是研读哲学、著述哲学方面,其成果是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等的诞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第二次是1937年冬到1938年冬,主要是在军事学、战争论方面,其成果是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的诞生,解决了抗日战争的发展道路和战略战术问题;第三次是1938年秋到1940年冬,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方面,其成果是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的诞生,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第四次是1941年5月到1944年5月,主要是在党的建设方面,其成果是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的诞生,由此进一步夯实和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伟大工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毛泽东不仅认真读书,而且精细批注。

比如,1936年11月至1937年4月,他把苏联哲学家西洛可夫等著、李达等翻译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连续读了4遍,写了约1.2万字的批注,几乎每一页都有批注。

1937年5月,李达将自己撰著的《社会学大纲》寄赠毛泽东“斧正”。毛泽东读了10遍。全书854页、44万字,有批画的达640页、33万字,批注3400余字。

1938年1月,梁漱溟到访延安。他回忆说:我头一天把自己新出版的几十万字的著作《乡村建设理论》送给他,第二天谈话他已看了这本书,并写了一条条批语。

可以说,延安时期是“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的毛泽东读书不止、笔耕不辍的高光时刻。据统计,《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收入159篇文章,其中122篇写于延安;《毛泽东文集》(一至八卷)收入802篇文章,其中385篇写于延安;《毛泽东书信选集》收入372封书信,其中142封写于延安。当时的条件极为艰苦,据毛泽东的保卫参谋蒋泽民回忆:延安地区没有电,夜晚毛泽东写文章时点着两根蜡烛照明,烛光昏暗而又跳动,很影响视力,容易使眼睛疲劳。毛泽东写累了,就揉揉酸胀的双眼,再继续写,一夜之后,他的脸上沾了一层烟尘。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演讲稿(生命不息读书不止)(3)

毛泽东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批语

毛泽东不仅重视读书、读文章,而且注重写书、写文章,尤其讲究字斟句酌、反复修改。《为人民服务》一文,就是他5次删繁就简、浓缩凝练的杰作。

这是他在1944年9月8日张思德追悼大会上的一篇即兴演讲,当时连讲话提纲都没有。他讲了一个半小时,在场的秘书陈伯达全部记录下来,整理后交给了毛泽东,建议在《解放日报》发表,共有1.5万余字。毛泽东认为太长,第一遍删节后,剩下8千字;第二遍删减后,剩下5千字;第三遍删改到3千字;第四遍删减后,剩下1千多字,还是不满意,再删,最后浓缩至757个字,不算标点符号只有688个字。他把题目由“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改为《为人民服务》,发表于1944年9月21日的《解放日报》,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文不厌改、精益求精的优良学风。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发表前,毛泽东反复修改了14稿,不仅自己多次修改,还请人帮助修改。

老年时光“手不释卷”

及至老年,毛泽东依然读书不止。他在北京中南海的菊香书屋中拥有约7万册藏书(1989年中央档案馆清查接收时为9.2万余册),但仍然满足不了他的读书需求,经常安排工作人员去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等处借书。据不完全统计,仅1974年一年,毛泽东借阅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书刊就有近600种、1100余册。就连他睡觉的床上,一半也被那垒起来半尺多高的书籍占据着,可谓“一墙古籍半床书,谈笑风生榻上居”。

基辛格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的书房……四周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文稿,桌上、地下也堆着书,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

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演讲稿(生命不息读书不止)(4)

正在读报的毛泽东

毛泽东不仅读史书、哲学书、文学书、政治书,还挤时间学习英语。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年过花甲的毛泽东学习英语兴致最高涨的时期。他在巡视大江南北期间、开会期间,唯英语书不放书箱,而是搁在公文包里,由秘书林克拎持,以便他随时随地挤时间学习英语。

1958年1月16日,毛泽东在南宁召开的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和部分省、市委书记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外国文。他说:外国文也要学,除非发烧三十九度,病得要死。我六十多岁了,我还学,你们为何不学,为何没有朝气。学外国文可以休息脑筋。搞个十年计划。

毛泽东活到老、学到老,“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一生与书为伴,常常是手不释卷。对“二十四史”,毛泽东曾经多次阅读。他采取的是通读、选读、精读的办法。1973年,岁在迟暮而又日理万机的毛泽东,相对集中了一段时间,从头至尾又通读了一遍“二十四史”,并写了很多注释、批语和评点,有的页码上写得密密麻麻。

由于毛泽东晚年视力很差,看书困难,他就让人读给他听,以耳代目。如被选定为毛泽东讲读中国古文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从1975年5月到9月中旬的四个月中,就为毛泽东选读了“二十四史”、《昭明文选》等古籍中的若干篇章以及大量的诗词曲赋、鲁迅文章及其他一些古典文学作品,被毛泽东称为“侍讲学士”。

据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3年编辑出版的《毛泽东年谱》记载,毛泽东一生中最后一次读书是在1976年9月8日。他“在接受抢救,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孔插着鼻饲管的情况下,全天由工作人员托着文件或书阅看11次,共2小时50分钟。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看了约30分钟。夜,处于弥留状态”。

1976年9月9日凌晨零时10分,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距离他生前最后一次读书只有8个小时。

他一生究竟读过多少书,无法计算。毛泽东去世后,人们整理统计他的图书有近10万册,大部分都被他批注圈点过。他的随身工作人员曾形容晚年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是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毛泽东的生命之树,无法用正常的生存年轮计数;他的工作时效,难以用一般的人生贡献衡量。据在毛泽东身边工作长达15年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有个卫士曾经给毛泽东计算过一周内的工作与睡眠时间。结果在168小时中,毛泽东的睡眠时间还不足27小时,其余的时间几乎全部在工作和读书。

这就是伟人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他为我们竖起了一面读书大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