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2021年4月2日,在即将完成三年驻村扶贫工作任务之际,年仅42岁的朱世群同志因突发疾病,不幸殉职,倒在了他夙夜牵挂的陡张村。
4月6日,中共泗县县委追授朱世群同志“泗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全县组织开展向朱世群同志学习活动。
风华正茂的年纪,朱世群选择了告别繁华,奔赴农村
1978年,朱世群出生在安徽五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学到高中,天资聪颖、成绩优异的他,一直是父母眼中的希望、同学心中的榜样、老师口中的骄傲。
1996年,他以优异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1999年3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进入合肥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合肥学院中文系团总支书记、中文系学工办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副处级组织员等职务。
2018年,当他跟家人说要响应国家号召,去投身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时,家人们沉默了。此时,他的孩子才九岁,母亲常年患有慢性病,怎么办?
朱世群耐心说服家人和单位领导、同事,主动申请参加驻村扶贫工作。经组织考察,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群众基础扎实、业务能力突出的他,被选派至泗县瓦坊乡陡张村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我本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愿意去做一个农民儿子该做的事。”
风华正茂的年纪,在殿堂和田垄之间,朱世群选择了告别繁华,奔赴农村。
扶贫路上,他用真心换真情
陡张村2223户,近8000人,是全县人口最多的一个村,贫困户遇到的困难千类百种,247户贫困户致贫原因不尽相同,脱贫诉求也不一而同,天天都有新问题,时常会有老问题,甚至还有农户带着90年代的遗留问题上门求助,很多问题也没有解决的参考,全靠朱世群一点一滴摸索。
正是靠着扎实的走访调研,驻村不到三个月,他便熟悉了村情民情,对全村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更是如数家珍。渐渐地,他变成了一个村里的“全才”,帮农户修过手机,调过网络,装过电脑,甚至还做回“本行”,给贫困户孩子辅导作业。雨季的时候,村里田地被淹,朱世群扛起铁锨就去挖沟排涝。农忙时节,他总牵挂着年老体弱的农户,帮助他们搬运粮食。
扶贫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任务极其繁重,大到村级发展的五年规划,修路建桥,整体规建,小到要准确统计每家每户半分地的补偿,甚至一棵树的砍伐等工作,朱世群都会带领村“两委”仔细斟酌。
帮助农户脱贫致富,没有统一的药方,也不会立即“药到病除”。“有的家庭经济状况好一些,自力更生能力较强,帮扶效果很明显;还有的家庭条件复杂一些,就需要多做工作才能实现稳定脱贫。”朱世群曾说。经过反复思考,他摸索出一个工作方法,就是把自己想像成贫困户,把“你家”变成“我家”,去设身处地寻找对策:我家有几亩地,我家有几口人,我有什么,我懂什么,我能够做什么。
三年来,朱世群先后为愿意养殖的侯生祥制定了圈养家兔计划,为乐意种植的张步华申请了黑花生种植项目,为大侯庄身患脑瘫的侯娜娜联系了壹基金“海洋天堂”项目……
扶贫路上,他把群众的幸福扛在肩上、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中,用真心换真情。驻村扶贫期间,共落实到户扶贫资金近1200万元,确保全村247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他奋斗到生命的终点 生命从此定格在了这个春天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朱世群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增强村级“造血”功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
三年来,朱世群通过“农校对接”及“订单式”消费扶贫模式,帮助农户销售蔬菜、畜禽等农产品107万元,促进陡张村近百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实现了从“扶上马送一程”到“甩开膀子加油干”的有效转变,农户自主发展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坚定了。
陡张村现已建成现代种植农场400亩,引进培育了山羊、菊花、杨梅、金丝绞瓜、薄壳山核桃和梅花鹿等村级特色产业,扶持市级龙头企业2家,带动300多名群众就地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在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朱世群即将完成驻村扶贫任务返校之际,他的生命却从此定格在了这个春天。
简陋的宿舍、小小的桌面、几本工作笔记、一摞扶贫台账,见证了朱世群在工作岗位上的最后一刻。
案头摊开的是他精心编制的陡张村“十四五”发展规划,他将带着未尽的事业、未完成的心愿永远长眠。他与无数的有志青年一样,生于斯长于斯,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以顾全大局、不计得失的赤子之心,以舍我其谁、决战贫困的责任担当,在奋斗中牺牲自我、利及大家,以实际行动和有限人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记者 史睿雯 彭旖旎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