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母亲和成年女儿的关系,大致上呈现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相爱”型,母亲任劳任怨,女儿非常爱母亲,两人的关系主基调是“歌颂母亲”。在影视作品里,前几年特别催泪的由黄素影和斯琴高娃老师主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就是典型代表。

第二种“相杀”型,则是第一种的另一面。母亲常常极端自私,与女儿的关系充满对立和剥削,姚晨的《都挺好》、孙俪的《安家》,都曾引发热议。

然而,可能现实生活中,“相爱”型和“相杀”型恐怕都不多见,更常见的还属于“相爱相杀”型。她们上一秒可能还不共戴天,下一秒就可能相拥入怀,她们是彼此最深爱的人,也是可以伤害彼此最深的人,一直处在“相爱”到“相杀”的循环之中。

这部《柔情史》,曾入围柏林电影节、西雅图电影节,获首尔女性影展最佳导演奖、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这部拿奖拿到手软的电影,便是讲了在北京胡同里的一对普通母女,不得不蜗居在同一屋檐下,互相争吵、折磨的“相爱相杀”的故事。

国际著名电影杂志《银幕》(SCREEN)称其为中国版的《伯德小姐》(讲述青春期少女与母亲的关系),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罕见的在母女关系模式的“相爱相杀”上达成了一致。不过对许多中国成年女性来说,《柔情史》中的母女关系或许更接地气,也更有借鉴意义。

所以,我会结合这部影片,来谈一下母亲和成年的女儿如何和平相处,打破“相爱相杀”的循环。

《柔情史》用牛奶、羊蝎子和甜瓜,这三样北方家庭常见的食物划分了三个篇章,我觉得也恰好说明了打破“相爱相杀”的过程,所以下面便从这三个层面加以解读。

01

牛奶:“世上唯一还不清的债就是母爱”

从我们一出生开始,便开始吮吸母亲的乳汁,牛奶便是母亲乳汁的一种隐喻,而乳汁是母亲对女儿的爱、照顾、给予的一种象征。

可以说,这也是“相爱相杀”的开端和宿命。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1)

因为母亲的照料,我们才可以靠着她提供的各种生理和精神的“牛奶”长大。因此,在我们的心中,总是对母亲的这一面甚为感激。也正是这一点,和那些从来不肯奉献“牛奶”的“相杀”型母女关系相比,“相爱相杀”型总是让人比较纠结的原因之一。

但是,到一定的时候,“牛奶”也会成为一种负担。

电影中,女儿小雾是一个大龄文艺女青年,自由编剧,没有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而她的妈妈(很有意思的是,这个妈妈在电影中没有名字)则是一个早年丧偶,一个人拉扯女儿长大的知识女性,和女儿一样有时候也会写点诗歌。

这个没有父亲形象的家庭,和早些年舆论经常提及的“丧偶式育儿”有着同等的精神内核。也就是,母亲在早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从而牺牲掉自己的全部生活。

电影中的妈妈在回答他人提问“为何不考虑找老伴”的时候,妈妈就提出“为了把女儿养大,没有顾上”。

这样的妈妈对女儿有着很高的期待。她希望她能够出人头地,或者嫁一个好人家,这样自己的悲剧命运可以改写。

与此同时,她也超量地给予女儿“牛奶”。

她和女儿的互动,常常是这样的:

“要注意体态,你的屁股又下垂了”、“你不能相信男人”、“不要让男朋友见到你的母亲,母亲是你的底牌”、“中年男人不能要”、“如何挑瓜”、“如何刷碗”、“倒尿时,注意不要洒了”、打电话问女儿“这个月拉屎情况,具体到屎的状况”……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2)

从生活常识,到如何做个女人,再到婚姻恋爱的经验,她都要女儿“喝”下这碗“牛奶”。

电影中,女儿喝不完的牛奶,妈妈拿了过去自己喝下了。这个小镜头预示了母女关系中的一个真相,其实这些“牛奶”是妈妈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女儿的需要,所以女儿怎么也喝不下。

而当女儿表达不满的时候,这个确实付出过巨大的牺牲,现在也在自以为牺牲地给予“牛奶”的妈妈甚至翻箱倒柜找出一根绳子,作势要上吊,被女儿劝阻后撂下这么一句话:

“我告诉你小雾,这个世界上谁的债都能还清,唯独母爱是不能偿还的!”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3)

这句话,更是给母女关系的“相爱相杀”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其实,这类的母女关系中,母亲往往是一个自恋型的母亲。《母爱的羁绊》的作者卡瑞尔·麦克布莱德(Karyl McBride)认为,一个自恋型的母亲(narcissistic mother)会将她的女儿“视为自我的映照和延伸,而非有独特个性的他者”。

这里的自恋,并非是真的指妈妈对自己的情况很满意,而是一个不太健康的心理状态。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自恋特质,而自恋的极端是自恋型人格。

我总结了一下,自恋型母亲的一般有如下的特征:

1、自恋的母亲试图把自己的女儿变成自己的延伸版,或者干脆忽略女儿,因为她们只关注自己。不允许女儿过上超越自己为她们塑造的角色去生活。

2、女儿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并为自己不能成为母亲想要的那样的女儿而感到内疚。

3、自恋的母亲不能接受自己和女儿之间存在的个人界限,也不允许任何形式的隐私,包括身体和情感上。

在电影里,母女两人“相爱”的时候,依然在一床被子里睡,能谈论彼此的生理需求问题,可见几乎没有任何界限感可言。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4)

4、自恋的母亲经常和女儿竞争:为了得到关注,为了得到赞扬,为了任何女儿可能会珍视的东西。

5、自恋的母亲把女儿的成功和成就都归功于自己,却把自己的所有负面性格或行为投射到女儿身上。“不能为了失去而赢得”可能会成为这些不幸有个自恋母亲的女儿们的座右铭。

6、自恋的母亲如果自己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会责怪自己的女儿。

电影中,母亲就表达过,自己没办法过上好的生活,是因为女儿的生活不稳定,又不肯早点找个好人家。

7、让女儿“父母化”、承担“养育”的职责,这会对她将来的人际关系和身份定位造成长久的损伤。做孩子的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照顾他们的父母,当孩童时期的女儿被放在需要“对一个人承担起责任”的位置时,她会错失成长和成熟的那些过程,这些过程本来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作为母亲,应该要在情感上和其他重要的方面照顾女儿,而不是反过来由女儿来照顾。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5)

电影中的妈妈,因为决策失误等原因,是要靠女儿生活的,而这也是女儿内心抱怨,并且时不时会拿出来揭妈妈“老底”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柔情史》中的那个自恋型母亲,阻碍了女儿小雾的个体化发展,对她形成独立人格造成了阻碍和伤害。她的母爱,是牺牲的,但是也是令人压抑的。

尽管小雾已经隐约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说出了“你对我的好就是为了让我产生内疚感,这是你最残忍的武器”,但因为“相爱相杀”型母女关系的复杂性,她仍然对获得她从未得到过的母亲的尊敬与爱抱有期许。而妈妈通过让女儿产生内疚感,当女儿内疚的时候,妈妈会有更多的安全感。因此两人都在这个过程中,维持一种不太健康的循环。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6)

02

羊蝎子:“他们都太好了,像假的”

羊蝎子是老外比较难理解的一种食物,作为一种肉不太多的骨头,许多人是用“啃”的,希望从羊蝎子上啃下来更多的肉,因为这样可以增加营养和幸福感。

所以,羊蝎子其实象征着我们从外部世界寻找幸福感和满足感的一种方式,“啃”,直到一点都不剩。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7)

可以说,这是对“相爱相杀”的一种动力学解释。

妈妈总在给女儿喝“牛奶”,但是女儿总是在成长的,总是要喝点别人的“牛奶”或者别的东西,所以她的眼界肯定比一个一直居住在胡同里的老年妇女要开阔。两个人难免会产生冲突。

为什么电影中的妈妈,特别喜欢在饭桌上教育女儿小雾?

因为妈妈没有工作、没有地位、没有朋友,而做饭和吃饭的经验,是她唯一能“赢”过小雾的地方。

饭桌就是她的战场,只有在这里,她才能找到安全感,获得发言权。“吃”,象征的就是母亲对女儿的征服和控制欲。

为了对抗妈妈,女儿小雾要寻找自己的“羊蝎子”。

她有一个中年的男友。中年人有地位有权势,也愿意迎娶她,整体看来对她还是不错的,所以是个比较合适的“羊蝎子”对象。所以她每次到他家里的塑料按摩盆里泡个澡,同时寻求他的支持。

但是,但是,这次最接近婚姻的爱情,最终以分手告终。

母亲问女儿为什么老是跟男朋友分手,女儿说“他们都太好了,像假的”。

有些观众听了这句台词发笑,他们可能不太懂,其实女儿说这句话,并不是在开玩笑。她是认为日子就应该坏着过。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8)

“羊蝎子”是不能吃不完的,就是需要有那么一点肉,然后被啃光才行,不能是一种无限量供应的产品。因为这对他们来说,生活能够稳定下去,意味着是对过去和母亲生活的一种背叛。

同样的情况,其实也惊人地在妈妈的身上发生,因为和女儿的关系不好,妈妈也在寻求新的人生寄托。

母亲偶然遇到自己的老情人,以为可以焕发“第二春”,结果还是无疾而终,还被骗着买了很多保健用具。老情人原来不为情,是为了卖更多保健品而来。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9)

妈妈以为别人是“羊蝎子”,却没想到被人“啃”了。事实上,她可能也不太能找到一个真心对她好的人,因为她骨子里也不觉得自己配这种人,过上比较糟糕的生活,才是生活的常态。

“相爱相杀”,其实是一种“啃”对方的表现,是期待从对方身上获得一些东西,但是又知道对方身上这样的东西也不多,甚至也不能多。

因为潜意识中,他们认为世界并不美好,只有疼痛才是真实的。而只有疼痛,他们才能继续保持“相爱相杀”。

所以,母女两人的怨恨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这种“相杀”的过程,是保持两人关系继续存在的一种方式,不会因为给了对方一些好处,就感到这种生活无以为继,相反因为有“相爱”然后又“相杀”,才让她们觉得这个世界是她们理解中的世界。特别对小雾来说,她已经习惯了和她母亲在互相伤害中度日,她不相信美好。她认为世界上不太存在那么好的东西,“好”都是有代价的,都是有目的可图的。

因此,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雾无法原谅母亲以前和现在做出的决定,比如怨她让一笔不菲的拆迁费打了水漂。而母亲也从来没落下任何一个批评小雾的机会,甚至连买错一本书,也可以大发雷霆。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10)

她们其实都是将自己内心的不快感抛给对方。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很经典的概念叫“投射”,就是我把我心中觉得不满的地方,扔给你,认为是你所有的,这样我就不会那么不满。

“相杀”看似是对对方,其实更多是对自己的“杀”,只是因为自己实在太过难受,所以转而希望通过“相杀”的方式,来寻求你的帮助和分担。

为何亲人之间比普通人之间的冲突会多些,有许多观点对此进行过分析。我认为,这其实是因为也只有亲人的关系,才会允许你可以从我仅剩一点肉的骨头上,啃点下来,以此来让你更好过一点吧,换了别人,谁肯,又或者怎么会相信别人真的愿意?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母女两个人才是真正把双方当做“羊蝎子”在“啃”,他们在用“相杀”表达“相爱”。

03

甜瓜:“再等等吧,总会来的

甜瓜,谁都想吃,这意味着一段关系中比较甜蜜的一部分。

电影中,女儿和妈妈有几次吃瓜,都是两个人关系最和睦的时刻。但是这种关系在电影中,是稍纵即逝的,我认为这是她们的希望,但是凭借电影中的表现,她们并没有能力做到这点。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11)

那么,母女关系已经进入到“相爱相杀”这样的局面之后,该怎么办,才能破解,最终吃上“甜瓜”?

这里,我想谈关于母亲和成年女儿之间要建立健康关系,和平相处的几个原则:

1、女儿的自尊感是基于她认为她的母亲是如何看她的。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复杂,实际上是说女儿是根据母亲对她的评价来评价自己的。

所以要告诉你的女儿,要让她知道,你有多尊重她,更重要的是让她确信这一点,即使她做出了你不希望她做的选择。如果你想让她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出更好的选择或改变她的生活,你必须让她看到你有信心她可以做到这些。

对于电影中的母女来说,妈妈对女儿的否定过多,肯定太少,这也是她很难在亲密关系中接受他人帮助的原因,因为她无法相信自己可以获得别人真诚的帮助。假设妈妈是能够更多肯定的,女儿的感情也会更加顺遂。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12)

2、“付出,并索取”是每一段健康关系中都有的一部分。

有时妈妈必须对女儿网开一面,有时女儿需要给妈妈一个喘息的机会。

一旦女儿长大成人,她不应该再期望她的母亲会在她失去平衡的时候冲过来救她,但是当女儿真有危机时,母亲却可以很好地帮女儿收拾残局。

母亲不应该要求女儿给予帮助和支持,而排斥其他的支持。你生了你的孩子,但并不意味着你有权利控制或利用你孩子成年以后的生活。

对电影中的小雾母女来说,妈妈不仅靠着女儿,而且还想靠着家中老人故去,是严重依赖者,如果要打破“相爱相杀”的局面,就必须从她个人的独立开始。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13)

其实妈妈也开始效仿女儿,开始写作、写诗,我个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为了讨好女儿,可能也是她希望借此机会形成独立自我的开端。这或许也是故事结尾的时候,两人的关系开始转暖的原因之一。

3、在任何关系中,信任都必须是双向的。

妈妈们需要给女儿足够的信任,让她们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决定——哪怕做这个决定会犯错误,如果这个错误是为了吸取教训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话。如果你想让你的女儿相信你的观点和建议,你要先相信她有能力主导自己的生活。

因此,对于小雾妈妈来说,类似女儿该怎么坐姿、该怎么吃、该怎么谈恋爱,都不要再干涉了。当然,小雾也不必唇枪舌战,回击妈妈的不是。两个人都相信彼此,是可以作出对自己恰当的决定就好。

4、保持顺畅的沟通和交流。

在母女关系中感受到的愤怒或伤害,可能是我们经历过的最痛苦的经历。小雾母女两人,都在这段过程中伤痕累累,彼此都说了狠话。

这种时候母亲和女儿仍然必须要放下自尊,尽管在冲突的时候这样做很难,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母女间的顺畅的沟通。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14)

5、无论如何,家庭关系是一生的纽带。

当母亲和女儿发生争执时,你越早能够放下怨恨、挫折、愤怒和受伤的感觉,你的生活就会越轻松。当然你也可以抓着这些糟糕的感觉不放,但是你抓着它们的时间越长,你后面就越难释怀。

跟自己的母亲(或者女儿)进行着“多久可以互不理睬的比赛”,电影中的两人,也反复上演这样的戏码。其实没什么意思,因为无论如何,家庭关系对一个人,特别是母女关系,都是至关重要,也切割不断。

03

给母亲和女儿的10点建议

(一)给母亲们的5个忠告

1、不要强迫你的女儿去实现你没有实现的梦想。让她找到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途径。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不要强迫你女儿的人生故事成为那些不应该发生的故事。

2、当你的女儿在她自己看重的方面取得成就的时候,你要支持她。而不是说“如果你是她你会怎么做”这样的话而破坏你们的关系。因为你不是她!

3、即使你认为你是你女儿的好朋友,也不要忘记有的时候,女儿需要的不是朋友,而是母亲。

4、当被要求提供建议的时候,如果你觉得你必须说些什么,在你说那些你认为女儿应该知道的事情之前,你要先征求她的同意,也许她早已经知道了。不管怎样,不要在很艰难的时候,让她感觉更艰难。

5、对女儿来说,学习“如何给母亲做女儿”并不容易。当你的女儿努力想把事情做好,努力做她认为你希望她成为的女儿的时候,你要表现出你的感谢之情。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15)

(二)给女儿们的5个忠告

1、当你能接受你母亲的缺点和不足时,你看待她的角度就会焕然一新。这也能让你从伴随一生的你能够想象到的那些“要是……多好”的疑惑中解脱出来。没有哪个母亲能满足女儿认为她需要的一切愿望,但是如果你能接受你母亲和她的局限性,你对你得到的母爱会感觉更满意。

2、永远要记得,你的母亲已经尽到了她的最大努力,即使她的最大努力并没有你认为的那么好。

3、虽然你已经是成年人,你仍然会对妈妈在你年轻时做的一些事情感到愤怒,比如那些唠叨、拐弯抹角的赞美以及抱怨你的选择等等,这是正常的。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16)

不过,既然现在你是成年人了,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可以不再去一味反驳,或者躲在角落里生闷气了,要学会有意识地脱离那种无益的交流。只要设法做到不要太在意你妈妈说的做的,想象那些扎人的话语只是天空中的云,一飘而过就行了。争论是双方的问题,如果你选择不争论,也就没有争论可言。

4、做母亲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容易。要对自己成为现在的自己而心存感激,感谢母亲为你做出的牺牲,哪怕其实你根本不知道她做了哪些牺牲。

5、记住一个事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往往会变得“更像自己”(或者说“更是自己”)。要了解和接受这个现实,这能让你发现你母亲的思维好像不前进而是在倒退的时候保持冷静。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17)

电影最后,母女两人一起购物,购物结束之后,并肩走在北京的小巷里,妈妈表示“我找不着路”,女儿说“等我一会儿,我骑车去找路”。

有人质疑,现在是手机时代,为何不用导航。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隐喻,并不是说他们真的不知道现实中的路怎么走,而是他们在找自己人生中的路怎么走、彼此的关系怎么走。其实,这也预示了一种和解的形式,那就是即便我们可能还有很多矛盾重重,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一起找个路。

“再等等吧,车总会来的”。

等车的时候,妈妈念叨着。我想,这大概也是打破“相爱相杀”局面应有的积极心态。

给爱情和家庭有启发的电影(从电影柔情史看如何打破母亲与成年女儿)(18)

作者:咖啡侍应生,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