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逸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山西蒲剧现代本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山西蒲剧现代本戏(山西蒲剧现代戏研究综述)

山西蒲剧现代本戏

张云逸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蒲剧,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蒲州梆子,又称大戏、乱弹、勾腔,被称为“山西四 大梆子之首”,也称为“中国梆子戏鼻祖”。根据地理位置和文化渊源,西北各省称蒲剧为“山西梆 子”,河南人称之为“西戏”,在晋中地区则被称为“南路戏”,东北、京津一带因分不清陕西、蒲 州两地的语言和腔调,将蒲剧称为“秦腔”或“山陕梆子”,又因山陕梆子尾音上挑似勾,故也称作 “勾腔”。元末明初,发源于运城蒲州(今永济)的蒲剧已显萌芽;明代中期,蒲剧逐渐成熟并红遍 京城;清代时期达到鼎盛。蒲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影响、衍生了众多的梆子剧种。许 多蒲剧班社与当地剧种互相观摩学习,晋商会馆则为山陕梆子演出提供了场所,这些都为扩大蒲剧影 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戏曲现代戏,是相对于传统的戏曲历史剧和新编 历史剧而言的戏曲作品,一般来说是指以现、 当代生活为题材,反映现实生活,以某剧团原创为基础, 舞台呈现较为成熟的戏曲作品。据史料记载,蒲剧现代戏 的编演始于20世纪初期,第一个出现在舞台上的蒲剧现代 戏,是由浮山人刘本昌创作的近代故事剧《浮讧图》,由 这部早期的蒲剧现代戏的创作特点可以看出,剧作者取 材于自身周边为人所熟知的人物和事件,其创作意图在 于:通过表现现代生活,将观众所熟知的内容呈现在舞台 之上,从细微之处着手,使艺术更贴近人的生活,观众能 更加直观地领略和感受到蒲剧艺术的魅力,可以说剧作家 现代戏的创作思路,为之后蒲剧现代戏创作“注重乡土生 活,贴近身边的人与事”的重要特征开了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对蒲剧艺术的热爱,一大批有志 于推动戏曲改革的文艺工作者,投身到蒲剧的编剧、导 演、音乐及舞台美术等多个业务领域,为蒲剧在新的历史 时期的发展贡献出了巨大力量。同时,在国家“百花齐 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蒲剧总体上的发展状 况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1951年,国家广播事业局为杨老 六、牛瑞亭、王秀兰等蒲剧演员演唱的《乞巧图》《正气 图》等18个剧目录音。1952年,山西省蒲剧学社王秀兰、筱 风兰以《藏舟》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王秀兰获得二等 奖。1957年,由晋南专署蒲剧一团、二团、山西省人民蒲 剧团组成山西蒲剧赴京演出团,赴北京、天津、石家庄、张 家口巡回演出,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等40余出。 山西省晋南专署确定王秀兰、闫逢春、张庆奎、杨虎山、 筱月来为蒲剧“五大名演员”。河北梆子、沈阳评剧团、 天津市小百花评剧团派员到晋南蒲剧一团、二团进修学 习。建国十七年,蒲剧传统剧目在这段时期得到了全面而 深刻的挖掘、整理与创新,蒲剧艺术在此时期也得到了更 好的发展。与此同时,蒲剧现代戏的创作与演出也呈现出 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几年之中,有多个蒲剧团排演 了一系列优秀蒲剧现代戏剧目,通过编演现代戏的方 式,蒲剧这一古老的剧种逐渐焕发出了全新的生机与 活力。

蒲剧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繁盛时期。这 一时期,在临汾和运城地区涌现出了一批蒲剧新秀,排演 出了一批优秀剧目,这些优秀的戏曲艺人与精品剧目的出现,在全国戏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新时期,蒲剧开始 了新一轮现代戏的竞演。当时,能否独立创作并排演现代 戏,成为了衡量一个剧团是否有实力的标准。同样在这个 时期,蒲剧的创作环境和创作氛围达到了一个顶峰,创作 队伍齐整,编剧、导演、演员等优秀人才都投身到蒲剧现 代戏的创作之中,优秀的蒲剧现代戏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 纷纷搬上戏曲舞台。

随着蒲剧现代戏发展进程的推进,创作者在编创的实 践过程之中,逐渐建立起创作的原则,创作出了众多符合 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优秀作品,用笔触关注现实,赞扬真 善美,揭露和鞭挞丑恶,勇敢地将创作笔端指向矛盾,努 力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把蒲剧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提高到 兼具审美价值与思想内涵的新层次。特别是世纪之交,蒲 剧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然而,目前学界对于蒲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蒲剧传统 戏,而对于蒲剧现代戏的研究较少,而新世纪以来的蒲剧 现代戏更是很少有人关注。

关于蒲剧研究综合性的专著中有两部涉及到了关于蒲 剧现代戏的研究。一部是王星荣先生的《蒲剧散论》。 王星荣先生关注蒲剧的发展与命运,尤其关注蒲剧现代戏 的演出情况。在著作《蒲剧散论》之中,收录了大量关于 蒲剧历史与现状的文章,整本书分为“剧史篇”“艺论 篇”“文物篇”“人物篇”四个部分。其中“剧史篇”收 录《蒲剧现代戏创作的起始、发展与成熟》一文,该文章 以时间为线索,以大量史料为支撑,详细地梳理了蒲剧现 代戏创作的开端、发展、成熟的过程。同时,对关于蒲剧 现代戏的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另一部是专著 《蒲州梆子志》,这部志书从蒲剧的历史和发展流播的过 程、蒲剧戏曲演员、演出剧目、蒲剧剧团、蒲剧音乐等 方面作了介绍,是学界目前关于蒲剧的研究之中,涉及 方面最广泛且最全面的资料。在《蒲州梆子志》所载剧 目中,现代戏共有54部,但自新世纪之后的现代戏仅 有一部:即2000年稷山蒲剧团排演的《被女人抛弃的 男人》。

有关蒲剧剧目、剧本整理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两部: 分别为《蒲州梆子剧目辞典》与《蒲州梆子传统剧本汇 编》。《蒲州梆子剧目辞典》一书,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 改革开放前蒲剧的剧目情况。《蒲州梆子传统剧本汇编》 共收入 197 个蒲剧传统剧目的剧本。这两本著作的出现, 为未来戏曲工作者们研究蒲剧的传统剧目提供了宝贵的资 料,更好地保护了蒲剧文化遗产,因此其具有重要的史料 价值。但目前为止,蒲剧现代戏,尤其是自新世纪以来的 蒲剧剧目,学界还未有人对其进行整理。因此,全面整理 近二十年来,上演的蒲剧现代戏剧目和剧本是必不可少的 工作环节。

在蒲剧音乐方面,有段连海、向婷年编写的《蒲剧音 乐》,书中详细介绍了蒲剧音乐的调式和节奏、演奏乐 器配置以及蒲剧戏曲舞台上常用的曲牌。另外有张峰、康 希圣整理的《蒲剧音乐》,分析和研究了蒲剧的唱腔、曲 牌、打击乐等,书中配有乐谱和详尽的解释,是研究蒲剧 音乐与唱腔的重要资料。此外,还有张峰的《蒲剧现代戏 唱腔研究》,书中介绍了百年来蒲州梆子乐器的演变情 况、蒲剧音乐唱腔的发展与创造、对蒲剧戏曲音乐特性的 理解与表现;书中亦谈及关于蒲剧现代戏的创作、构思和 安排方面的问题,以及唱腔在不同情况之下如何运用,并 有现代戏唱腔选段等内容。

关于蒲剧现代戏研究的学位论文,有山西师范大学王 玥的硕士学位论文《临汾近30年蒲剧现代戏研究》,文章 以时间界定,将1980年—1990年划分为蒲剧现代戏发展的 第一个阶段,1991年—2000年为第二阶段,2001年—2012 年为第三阶段。文章分析了各个历史背景之下戏曲创作的 倾向与呈现出的特征,但遗憾的是文章在2010年的时间节 点,对新世纪以来的蒲剧现代戏进行分析时,仅提及《被 女人抛弃的男人》和《酸枣岭》两部作品,在数量上有所 欠缺。文章在第二章谈及蒲剧现代戏的艺术特点之中,分 析蒲剧剧本的评判标准、舞台之上蒲剧的表演特色、音乐 设计、舞美装置等等,大量篇幅都仅仅使用《土炕上的女 人》这一部现代戏作为例证和示范,而对其他的剧作较少 提及。

因此,对于蒲剧现代戏的整体性分析和研究程度不够 深入,且不够充分、全面。值得肯定的是,文章在第四章 重点分析了蒲剧现代戏对其他剧种现代戏的学习和借鉴, 分别选择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的三部经典现代戏与 蒲剧现代戏《巧凤》《土炕上的女人》《酸枣岭》作对比 研究,从语言、音乐、主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为之后蒲 剧现代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文章最后将 京剧样板戏与蒲剧现代戏进行对比,认为蒲剧现代戏的发 展必须向京剧样板戏借鉴和学习,要有唱腔与音乐的创新 与突破,要进行语言上的改革,并且要在剧中渗透民间的 文化背景,为蒲剧现代戏的发展指出了可借鉴的经验。

另有山西师范大学王娟娟的硕士学位论文《新时期蒲 剧发展研究》一文,文章在第二章“新时期蒲剧的创作 与演出”中整理了新时期创作现代戏的演出情况,以表格 形式呈现了1997年—2015年临汾与运城地区排演的蒲剧现代戏。其中新世纪以来的剧目如下:2000年稷山蒲剧团首 演的《被女人抛弃的男人》;2000年新绛县蒲剧团排演的 《汾河湾》;2000年翼城县蒲剧团排演的《麒麟锁》; 2000年稷山县蒲剧团排演的《死岗》;2004年运城市蒲剧 青年实验团排演的《山村母亲》;2007年运城市盐湖区蒲 剧团的《大山里的老师妈(三别牛背梁)》;2009年芮城 县青年蒲剧团的《生命》;2011年临汾蒲剧院小梅花剧团 排演的《酸枣岭》;2011年运城市盐湖区蒲剧团的《祝你 幸福》;2014年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的《还债局长》; 2015年万荣县蒲剧团的《万荣女人》,共11部现代戏作 品。但仅罗列剧目名,并未对剧本进行分析,剧目统计数 量也需进一步得到核实与完善。文章肯定了蒲剧现代戏在 人物塑造上的亮点,蒲剧现代戏主人公都具有独特的性格 特点和优良的品质,弘扬新时代精神,蒲剧现代戏在创作 上的这种设定,不仅是蒲剧创作表现新时期,时代发展进 步的体现,也代表着蒲剧发展的新气象。

有关于当今蒲剧现代戏的发展走向方面的文章,有段 金龙、陈孟涛所写的《蒲剧现代戏的多元发展路径及启 示——以〈山村母亲〉为例》一文,文章分别从传播媒介 的不同形式对蒲剧现代戏《山村母亲》进行了全面和深入 的分析,论证完备详尽。文章第一部分,分析舞台的经典 呈现,认为首先创作者从题材和主题的选取上把握观众的 审美趣味,肯定《山村母亲》的主题具有的积极意义和崇 高情感;其次是在情节的设置上构思巧妙,最后是作为场 上之曲,《山村母亲》剧本在具备文学性的同时,导演和 表演艺术家景雪变对其进行了以表演为中心的独特的戏曲 化创造。第二部分详细分析电影《山村母亲》对舞台的改 编,电影之中增加的念白、过渡性情节等设置,增强了戏 曲故事情节性与发展逻辑,强化了戏曲故事的时间观念。 通过化用念白为唱腔、增加电影语言的运用等手段,将戏 曲与电影两种不同的艺术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蒲剧现代戏 自身艺术价值的提升。 文章提及《山村母亲》作为蒲剧史上第一部现代电 影,参加了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并获得最佳影片奖 和文化交流杰出奉献奖。这部蒲剧现代戏电影使得蒲剧这 门古老的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也有利于蒲剧艺术 自身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文章第三部分分析《山村母 亲》微电影,指出在网络时代下蒲剧现代戏《山村母亲》 通过与微电影这种新兴媒介结合,以全新的艺术载体呈 现到更多观众眼前。因此文章指出,蒲剧现代戏《山村母 亲》的多形态展演,对于蒲剧现代戏的多元发展和传播路 径具有示范意义和启示,针对上述情况给出三点建议:第 一,立足传统舞台,在坚守中创新;第二,蒲剧现代戏要 敢于同电影银幕进行融合;第三,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微 电影、短视频等媒介打造属于戏曲的“快餐文化”,扩大 蒲剧的受众群体。

可以看出,以上所述的相关研究成果从不同维度出 发,对于蒲剧现代戏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认识与思考。一 方面,这些研究让我们对蒲剧现代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 认识,能够更深入地把握蒲剧艺术的创作特征、艺术特色 和思想内涵;另一方面,这些探讨所提出的观点能够拓宽 我们的思维,对我们进一步寻求蒲剧现代戏的发展路径和 方向起到启示性的作用。但是近五年来,学界还没有文章 对山西地区蒲剧现代戏的剧目进行整理和汇编,尤其是对 二十一世纪以来山西地区的蒲剧现代戏剧目和剧本,进行 全部的梳理和归纳。其中的大部分期刊论文和剧评基本上 篇幅都非常简短,叙述较为粗疏,都是比较简明扼要地进 行评说或进行片段性的阐述。

总体而言,学界目前对于蒲剧现代戏的研究成果尚不 够完整和全面。因此,文章的研究目的,首先在于对临汾 运城两地的蒲剧团进行调研与考察,对新世纪以来山西地 区的蒲剧现代戏剧目和剧本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其次 在于深入研究剧本与舞台演出,对蒲剧现代戏中的思想意 蕴和社会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与阐发。通过寻求蒲剧 现代戏中对古典戏曲的传承方式以及对现代戏曲的贡献 与启示,希望能够对戏曲的保护与发展提出自己的想法 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段连海,向婷年,张峰.蒲剧音乐[M].山西人民出版 社,1955.

[2]张峰,康希圣.蒲剧音乐[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3]行乐贤,李恩泽.蒲剧简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4]临汾地区三晋文化研究会.蒲州梆子传统剧目汇编 [M].临汾工艺美术印刷厂,1998.

[5]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 山西卷[M].中国 ISBN中心出版社,2000.

[6]王星荣.蒲剧散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7]蒲州梆子志编纂委员会.蒲州梆子志[M].山西教育出 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