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下午,正在安徽省考察调研的来到阜阳市阜南县,察看淮河水情,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指出:“我们中华民族在和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斗了几千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但是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是人与自然要更加和谐,要顺随自然规律,更能够摸得到自然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系统治水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科学指引水利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治水思想。2019年9月18日,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他在讲话中也提到了大禹治水的案例,借“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这句古语,阐明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的道理,并由治水谈到治国——
【释义】
“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意为遵循事物的固有本性加以利用。《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先秦道家的天人观,认为天道有常,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要“因天地之自然”,即顺应天道而行,不需要人们去强作妄为,并举例加以说明:“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神农之播谷也,因苗以为教。”意思是说,大禹治水,正是依据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特性来学习疏浚河道;神农氏播种五谷,正是遵循禾苗生长的自然规律来教民耕作。
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大禹从其父亲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单纯筑堤堵水的办法,采取了以疏导为主的科学方法。“禹凿龙门,辟伊阙,决江浚河,东注之海,因水之流也”,正是依循水流动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疏浚排洪,大禹治水最终获得成功。然而,“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虽然大禹取得了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的旷世之功,但他却不能使江河西流。因此,无论是治水还是治国,人们都应该借鉴大禹的成功经验,遵循客观规律,因势而治。
【解读】
中国历来视治水为大事,有“水道如国道”“治水如治国”之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治水史。从大禹开始,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
大禹治水,贵在“因水以为师”。现代社会治水与古代社会治水固然有很大不同,但在治水要遵循规律、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等方面一脉相承,大禹治水的思维和理念依然带给我们诸多启示。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大禹治水精神,从大禹治水中汲取抗御自然灾害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
对祖国大江大河的保护,一直牵动着的心。为了把治水兴水这一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办好,2014年3月14日,在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治水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
2015年又进一步强调,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他高屋建瓴地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
这些重要论述吸收借鉴了中国古代治水的科学思想,以辩证思维和系统方法指导治水兴水的重大实践,为做好水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作者 杨立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