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也常说:“说实话”、“说句老实话”、“说句实在话”、“说句心里话”、“咱实打实地说”……延展还有诸如:“咱们都是自己人,就实话实说啦”等等,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伤感实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伤感实话(实话说说实话)

伤感实话

常听、也常说:“说实话”、“说句老实话”、“说句实在话”、“说句心里话”、“咱实打实地说”……延展还有诸如:“咱们都是自己人,就实话实说啦”等等。

在讲话中,频繁地“说实话”,用心听的人们不由自主地会琢磨:“(你)哪一句是实话?”习惯了“说实话”和听别人“说实话”,就会发现,其实自己说的和别人说的话,其实无所谓是“实话”不是“实话”——不过是强调自己讲得确实是“实话”,是一种习惯用语而已。

“老外”们,特别是崇尚“言论自由”国度的老外们,好像对中国人动不动就“说实话”不理解:你说你的呗!还用得着给某句话贴个“实话”的标签吗?他们信奉得是:你可以保持沉默,要么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你想说出来的话,都是实话,你就要为你说的一切话负责任。也有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专家,发现中国人是有“两套语言”的,一套是公开场合用的,一套是私下交流用的,私下交流中,那些贴上“实话”标签的话大多是“实话”。

国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语言特色,造成了很多时间的浪费。数十年前上溯更远,大多数平民百姓时间充裕,可以用来“闲扯”——用不着为自己的话负责任。少数具有“金口玉言”资格的人们同时也处在“祸从口出”人际关系中,是必须要管好自己的嘴巴的。

这样的语言环境,还造成了判断一个人说的是否老实话的麻烦,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尤为突出。在常见的破案影视片中,常见审问者先要对被审问者交代一番政策,劝被审者持“老实交代”的态度,以求“从宽”处理的结果。而在被审者明白政策并表示“老实交代”后,其“交代”是否“老实”,除了他自己清楚,还需要审问者作出判断。在诸多的可能性中会有这样一种:审问者如果有既定的让被审者自证其罪的目的,那么只有被审者说的话符合审问者的目的时,被审者才能算是“老实交代”了。由此可能生发更多的麻烦或不幸。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对国人来说,也是生存的一种手段。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社会中人是被分为三六九等的。人都想往高处走,需要诸多长处,其中之一就是脑袋要聪明还需要用嘴皮子功夫把智慧表达出来。国人夸嘴皮子功夫过人的成语很多,最高评价可算是诸葛孔明的“三寸不烂之舌”?不过,不知道孔明是不是经常标榜自己说的话是“老实话”?

祖国语言丰富。现代人爱用“混”字来说明过日子的状态。混得好的、混得不好的,都说自己“混得不容易”——这像是大众老实话。既然是“混”,哪有容易的事儿?既然是“混”,嘴皮子的作用就更为重要,主要是成本很低,收益往往很高。想干成一件事,把嘴皮子打磨好,在性价比上可为首选。比如骗子。

当大家都发现嘴皮子是混生活利器的时候,同时也发现假作真来真也假的危害。于是,只好在需要强调自己说的话是实话的时候,再加上“说实话”标签。

媒体人特别是国家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干净”程度,一直被视为楷模。近些年来,对话、现场直播以及其他需要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节目增多,他们动不动也会来一句“说实话”、“说句老实话”。初,我还觉得刺耳、吃惊,后来想明白了:就是语言天才,他们接触到的那么多的各色人等中,“超人”多了,在那样的环境中。他们也不可能自始自终妙语连珠,还不能出现吭哧吭哧的“断片”,情急之中来那么一句“说实话”、“说句老实话”,也就是起个过渡作用罢了。或者相当于有些不拿讲稿“随便讲几句”的人们常用的“这个、这个——啊”而已。再说,这是咱们的语言环境,来一句“说老实话”有什么不可以呢?再说,在他们还没“混”到这个位置的时候,不定已经养成这个习惯了。

前些时候,看到电视上有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的“老外”,讲话时时不时也会来一句“说老实话”。这叫入国随俗,挺亲切呢!

语言这东西,形成和衍变,都有一个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过程。就动不动“说实话”等等而言,造成人们沟通交流费时费神的“浪费”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必然要求大众交流语言的简洁明快,国人语言习惯也会随之改变。

实话说,经常“说实话”的人,并不是不爱说实话。当然,他说的也不一定是实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