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有哪些不守信用的成语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有哪些不守信用的成语故事(国学成语故事41丛林社会弱国无外交之畏首畏尾抑或铤而走险)

有哪些不守信用的成语故事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引子:曹操

这里要说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人物——曹操。

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他起于乱世之中,通过大力延揽人才,挟天子以令诸侯,将袁绍、袁术、刘表等封建割据军阀一一平定,并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边境隐患,统一了北方,让曾经“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中原地带再次鸡犬之声相闻,人民安居乐业,可谓功高盖世。以至于他曾经自负地说:“念自讨董卓,剿黄巾以来,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遂平天下……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但是坏就坏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坏了“政治规矩”,而且不止一次赤裸裸地干涉别国内政,所以千百年来被人骂来骂去,动辄以“贼”称呼,反倒是那个占了人家荆州不还,跑到西川不走的著名“老赖”刘备成了大好人。

平心而论,曹操是有点冤,但也不算太冤。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做事多了,难免犯错多,当然挨骂就多。

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就拿咱们一而再再而三提及的“春秋五霸”来说,他们之所以被周王室和各诸侯国认可,成为“带头大哥”,除了国力雄厚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关键时刻舍得出钱出力、主持正义,甚至保全了一个又一个面临生死存亡的国家,让这些国家的国民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日子。但是时人和后人在评价他们时同样褒贬不一,甚至骂得厉害。

一人难趁百人意,大概就是说的这种情形吧。

正文:不是所有的弱国都无外交

前文不止一次说过,春秋时期的小国活得很可怜,因为它们国力弱小,不得不在列强的夹缝里求生存,几乎整日过着战战兢兢、朝不保夕的生活。而《左传》显然也注意到了小国寡民的不容易,并通过一封发自郑国的“外交邮件”,给我们做了形象展示。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09年夏季四月的一天。这天晋国的国君晋灵公夷皋在黄父练兵,并在扈地会和诸侯,与刚刚发生了弑君之乱的宋国签订和平条约。

但是,晋灵公拒绝会见郑穆公,认为他背叛晋国而投靠楚国。看到自己被“带头大哥”冷落,执政大臣子家(就是成语食指大动里提及的归生)很忧虑,为缓和与晋国的关系,子家就派通信使者去晋国,给执政大臣赵盾送了一封信,当然啦,信名义上是写给国君夷皋的,但能拍板的,却是赵盾。

信写得言辞恳切、充满委屈,又软中带硬,因此这封信的效果很好,不仅使郑国和晋国修复了关系,还签订了长期友好合作条约。所以,弱国无外交是相对的,除了国家本身有实力做后盾外,关键还要有外交人才,否则好事可能办砸。

信中说:我们国君继位三年,叫上蔡国国君一起事奉贵国君主。九月份时,蔡国国君从我们这里去贵国“访问”,本来我们国君也要去的,由于发生了内乱没有成行。但是到了十一月份,内乱平息后,我们国君立即和蔡侯去贵国朝觐。这三四年来,我们国君和大臣们一直没有间断去贵国朝见。

还有,陈、蔡两国与楚国接壤但是对晋国没有二心,还不是因为我们郑国在里面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我们这样侍奉贵国君主,反倒不能免于祸患呢?

我们国君在位时,曾经一次朝觐先君襄公、两次朝见现在的君主,我和几位大臣也紧随着到绛城朝拜。我们郑国虽然是小国,但也没有比我们更有诚意的了。如今大国说:“你没有让我称心如意,”那么我们大不了只有等待灭亡,也不会再增加什么(灾祸)了。

古人说得好:“畏首畏尾,剩下的身子还有多少?”又说:“鹿要死的时候,顾不上选择荫庇的地方”。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那么小国就以人道相奉,否则,小国就会像要死的鹿一样铤而走险,哪里还顾得上选择地方?现在贵国的命令没有止境,我们也要灭亡了,只好派出倾国之兵等待贵国前来。何去何从,你们就看着办吧。

还有,我们在(郑)文公二年曾到齐国朝见,四年二月,也曾因为齐国攻打蔡国,和楚国讲和。处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而屈从于强国的命令,难道是我们的罪过吗?如果大国不加以谅解,我们没有地方逃避了。

信的大体意思就这些,信虽然不长,但饶是现在看来,信写得也很有水平,可谓有理有据有节,即表达了对晋国的必要的尊重,给足了面子,又软中带硬地指出,如果晋国欺人太甚,我们郑国将不再畏首畏尾,而是要铤而走险,出动倾国之兵严阵以待,与晋国拼个鱼死网破。

此外,信件还特地指出,我们此前已经和齐国和楚国签订了和平条约。这几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们郑国还有别的靠山。你真要来进攻我们,他们不会坐视不理。

赵盾也非凡品。所以在读完子家的信后,特地派大夫巩朔到郑国讲和修好,而且还派出自己家族的“要员”赵穿和晋灵公的女婿池到郑国做了人质。

人们常说,弱国无外交,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笔者以为,这是在毫无规则的丛林社会才有的现象。尤其是现在,国际社会中政治和经济运行规则已基本成熟,靠武力打天下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还有国家不论大小,如果被很多国家怒怼,肯定是有欠收拾的地方,这和小混混让人讨厌一个道理。

国学经典欣赏:

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

“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chan,完成)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

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tiao,地名),唯执事命之。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岂有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

——《左传•文公十七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