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攻主(珞思影视研究组)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必将写出最完美的答卷。”

这句话不仅仅是《猎场》的台词,更是这部电视剧创作者们的心声。

29日,播出三周后,在湖南卫视收视已持续破1的《猎场》全网播放量正式突破100亿,由此,《猎场》成为2017年年末最火热的大剧。按照珞思影视联合数太奇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珞思热榜”,《猎场》连续一周突破日均4亿流量大关,男主角胡歌更是多日来蝉联“Vlikage艺人新媒体指数榜单”榜首。此外,包括张嘉译、菅纫姿、万茜在内的相关演员,也跻身该榜单前列。

猎场花絮独家(专访猎场制片人)(1)

这些数据背后代表的“肯定”自然值得创作者欣慰,而这些肯定,也让他们有底气去迎接一切有关《猎场》的质疑。

日前,在接受捕娱记专访时,《猎场》制片人、青雨传媒董事长张静就表示,《猎场》面临的舆论环境相比《潜伏》和《借枪》时更为复杂,“但我们学会把未来交给了时间,而它最终,也给出了完美的答卷。”

张静说,前八集中,郑秋冬不断尝试又不断失败的背后,隐藏的就是姜伟和制作团队对于“人生”的理解,“做了坏事就一定会有报应,做了好事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如果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最终不仅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会陷入绝境。”

这种对于人生的理解,其实也不外乎是一种“信仰”。

姜伟的作品似乎总跟“信仰”有关。观众们也说,虽然故事发生的年代完全不同,但他们的确在《猎场》里看到了《潜伏》和《借枪》的影子,比如悬疑感,比如假身份,比如各种调查手段,甚至是,《猎场》里的男主角郑秋冬跟当初的余则成一样,同样拥有对自己人生影响重大的初恋。

在张静看来,在所有的作品里呈现出了同样的“气质”,这就是创作者留在自己作品里的本能印记,“你坚持什么,自然就会慢慢通过一件事、一部戏、两部戏堆出自己的特质来。《潜伏》和《借枪》本来可能只是常规的谍战剧,是姜伟给了主人公信仰,那就是不惜生命为之牺牲;而《猎场》,就是他在探讨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成功。”

猎场花絮独家(专访猎场制片人)(2)

想要获得成功,就要按照正确的路去走,这种观念,是《猎场》想要传达的。这让张静觉得,《猎场》其实的确不算一个标准的行业剧,“我们还是对于人物命运的关注,讲的还是人的生活、成长、命运。”而她说,不管是自己还是姜伟,做戏的原则只有一条,“要让我们的孩子、家人看了不会骂我们,说,‘就晓得赚钱,什么都敢写!’”她顿了顿,“那样的戏,我们不做。”

而能在两部谍战作品之后将目光投向当代社会的猎头行业,张静说姜伟是受了自己的影响。

被写在《猎场》片头的行业顾问,是张静一个做猎头公司的朋友,“有一天聊天突然说起这个行业很有意思,它跟谍战很像,也是要先去调查,悄悄约人悄悄谈,最后全部谈成。可能在这之前谁也不知道他们去猎过这个人,我跟姜老师提到这个,大家都很感兴趣。”

而做《猎场》,还有一个驱动力是为了创新,从2001年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到2017年的《猎场》,近20年间,张静和姜伟一起做过很多不同类型的戏,“既然猎头这个行业在国内没人做过,那我们做。”

戏骨助阵,靠的是友谊和交情

“选胡歌,是《猎场》的命,《猎场》命好”

2014年年底,姜伟写完了《猎场》的剧本。2015年3月,《猎场》正式建组。而此时,胡歌还没有进入导演组的视野。

在采访中,张静有两句话说得比较多,一句是“我是个生意人”,还有一句是“一个戏有一个戏的命”。《猎场》找到胡歌,在她看来是《猎场》的命,也是胡歌的命。

3月建组,有两个月的时间去“找人”。张静说,一个电视剧剧组的“找人”,是副导演在所有跟这个角色年龄、性格差不多的人里,拉出一个几十个人的单子,“再来排档期、看知名度、看他合不合适,看跟他的团队聊不聊得来。最后定谁,就看天意了,谁合适就是谁。”最终,综合所有的结果,郑秋冬“属意”胡歌。

猎场花絮独家(专访猎场制片人)(3)

2015年6月,胡歌与《猎场》签约,一个月后剧集开拍。张静把《猎场》和胡歌的结合形容成“天时地利人和”,“能选到胡歌,那是《猎场》命好。”

的确。2015年9月和10月,胡歌主演的《伪装者》在湖南卫视成为现象级剧集。当年年底,因为《琅琊榜》的播出,出道10年的胡歌终于封神。

自然而然,《猎场》声势渐隆,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胡歌的下一部戏是它。“开心啊,当然是开心,就跟天上掉馅饼的感觉差不多,借力出海,我们方便多了。”张静说。

而此时,胡歌也表现出了一个专业演员的素质。在《猎场》发布会上他提到,拍摄后期各类相关工作的电话接踵而来,“我后来关了机,只为安心演好这部戏。”

在张静眼中,这样的胡歌跟戏的气质是吻合的,“他本人就是一直在踏实低调的做事情,所以总有一天会大火,只不过是什么时间而已。”她也提到姜伟,“姜老师这么多年来的名望和地位,也是靠他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我们是个‘笨’团队,所有人做事,都是‘笨’办法。”

猎场花絮独家(专访猎场制片人)(4)

用“笨”办法做事的人最终也会获得行业内的尊敬。《猎场》中除了胡歌对于郑秋冬的演绎,包括孙红雷、张嘉译、祖锋、李强、胡兵、罗海琼、董勇、赵立新、颜丙燕等等在内的戏骨配角同样是亮点,而这些人的出场并不是张静去“求”来的,“能来的都是交情和友谊。就一个电话,一个微信的事儿。”

这些戏骨的客串,在张静的描述里其实就是朋友间的聚会,“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给他们排时间,一般都是打个电话说,这戏拍到哪一段了,他说,能来,那我就赶紧挪个档期,拍他可以演的那个角色。”拍拍戏,拍完一起吃餐饭,喝两天酒。张静说,对于这些大咖,叙旧是主要的,再“顺便干点活”。她说张嘉译拍摄期间就带着太太孩子,收了工就跟着自己满世界找饭吃。

猎场花絮独家(专访猎场制片人)(5)

这是一个“朋友圈”的关系,即便是孙红雷,再忙也都能在拍摄5个月的时间里找到两三天档期。在张静看来,有些事,大家互相帮一把就很容易成,“在我的职业生涯里,都是所有人帮一把手才走到今天,《猎场》也是一样。”

能接受批评,但无法容忍诋毁和脏水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至少4亿人是有耐心的”

打磨两年,《猎场》终于露脸。张静说,其实创作这两年中,自己并没有遇到什么痛苦和纠结,她说,她的担心永远在开机那一天就会全部结束,“几十年,对我来说只要开了机就ok,开弓没有回头箭。”但《猎场》播出之后,很难说张静的内心没有一丝波澜。

舆论环境变了。当年不管是《潜伏》还是《借枪》,创作者能直接听到的评论声音往往只来自于主流媒体,即便有批评,也是克制的探讨与商榷,是张静口中的“文艺批评”。但现在,舆论、反馈甚至谩骂从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涌来,一个受万人瞩目的作品往往一开始就身处舆论场,接受所有人好意或恶意的评判。

张静说自己不怕批评,但谩骂会让她生气。她坦陈《猎场》播出后自己在公司成立了一个舆论监控的小组,专门收集负面评价,“因为好的声音我都看到了,我就跟他们(工作人员)说,我只听坏的,你就告诉我不好的。”而如果对方的消息明显是不实或污蔑,她说自己会立即让律师发律师函,“批评没问题,但是不能泼脏水侮辱我们。”

所有的批评声音里,她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就是说前几集“画面太旧”,说“拖了两年都过时了”。“我真不知道说这些话的人是怎么想的,我现在要说,我说的是郑秋冬的成长,最初是2008年的故事,不是2015年。那2008年毕业的一个贫穷大学生,一个为了挣钱能去传销的人,他能穿什么?阿玛尼、爱马仕?开豪车?什么叫过时了,落伍了,我最不爱听的就是这句话。”

但她倒并不认为观众缺乏耐心,“一天4个多亿的点击量保持到现在,那就是至少有4亿人有耐心,这还不算电视平台在酷云数据上得出的实时数据,在湖南卫视,我们这部剧是破了3的。”至于一些不好的评价,她说其实真的不影响自己做剧的信心,“说直白点,我不为某一类人做剧,我们不唱堂会。只是尽自己能力做好了作品放在这里,爱看的人自然会来看,我们尽量做到,他来了就不让他走。”

猎场花絮独家(专访猎场制片人)(6)

她把这种创作者跟观众的关系比喻成“相亲”,“我就是我,出去相亲,我把自己打扮得干干净净。但我不会去想相亲对象是喜欢文文弱弱的,还是阳光的或者知性的。我如果这样想了,然后按照别人的喜好去打扮,那我会累死,而对方却永远看不到真实的我。倒不如做自己,相信自己的外表、知识层面、性格、情商能吸引到愿意欣赏我的人。”

沉默半晌,她又打了个比喻,“就像大家都说地球要毁灭,但不能因为地球要毁灭,就去做迎接地球毁灭的工作吧?我还是要过正常生活。拍自己擅长的戏就是我的正常生活,我们勤勤恳恳做好这部戏,那就是对得起所有人,也间接对得起所有观众。”

这种认识,似乎还是离不开姜伟的影响。在张静口中,“学历史的文化人”姜伟在书中看惯了王朝更迭,最常说的就是“看什么事情都是要看30年的”,她笑,“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所以对我们来说,无所谓的。”

责编|一炸 排版|厂长 图编|攻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