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阆中古城去剑门关,途经升钟湖水库站在高达79米的水库大坝上远眺,升钟湖风光旖旎美不胜收,万顷水面烟波浩渺,如黛群岛星星点点这不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山水画么?而作画的正是敢于改天换地的南充人哪八万多亩水面的升钟湖,横跨阆中、剑阁、南部三地,湖面最宽达3800多米,最深处170多米,库容量13.9亿立方米湖区集蓄水、灌溉、发电和旅游开发为一体,湖水清醇可饮,两岸群山环抱,自然风景宜人,历史文化厚重,山乡民俗淳朴,享有“峨眉青城逊升钟”之誉,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白桑高源水库?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白桑高源水库
从阆中古城去剑门关,途经升钟湖水库。站在高达79米的水库大坝上远眺,升钟湖风光旖旎美不胜收,万顷水面烟波浩渺,如黛群岛星星点点。这不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山水画么?而作画的正是敢于改天换地的南充人哪!八万多亩水面的升钟湖,横跨阆中、剑阁、南部三地,湖面最宽达3800多米,最深处170多米,库容量13.9亿立方米。湖区集蓄水、灌溉、发电和旅游开发为一体,湖水清醇可饮,两岸群山环抱,自然风景宜人,历史文化厚重,山乡民俗淳朴,享有“峨眉青城逊升钟”之誉。
图注:升钟湖
升钟湖滋养了大量的淡水鱼类,花白鲢、鲤鱼、草鱼、翘壳鱼等应有尽有,就看你钓技高低和耐心了。众多的岛屿,漫长的湖岸线,吸引着大量的钓友前来垂钓。在此钓鱼、观鱼、品鱼、烹鱼,已经成为不少寄情山水人士的休闲首选。我所在的城市,距离升钟湖起码一百多公里,但那些钓友仍然乐此不疲,将升钟湖视为钓鱼圣地。每到双休日,升钟湖畔帐蓬林立,钓杆密布,人鱼博弈,其乐融融。我不喜欢垂钓,总以为钓鱼费时费力,还不如择一清净地品茗读书。但是在升钟湖畔,我觉得那些钓友的执著深深地感染着我,他们在湖边一坐就是半天,就算一无所获,也无怨无悔。
图注:升钟湖钓趣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因为每个人的出身、家境、际遇各不相同。但是当我们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徜徉在升钟湖畔,却能够享受到一种平等与自由。湖畔清风明月,湖上朝霞晚照,它们绝不会察言观色,将我们分成三六九等,让我们感到失落与孤寂。
深淘滩,低作堰,李冰父子在前人治理岷江水患的基础上,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成都平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都江堰福泽农田近千万亩,升钟湖水库灌溉农田近两百万亩,两者之间似乎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别忘了都江堰灌区为平原自古享农耕之利,而升钟湖灌区却是丘陵山地实则靠天吃饭,因此其意义更加重大。美哉升钟湖,壮哉升钟湖!
图注:升钟湖
正如原南充地区升钟水库工程指挥部指挥长李世德所赞,“巍巍高坝破长空,十万健儿锁蛟龙。苦战几经寒与暑,福水荡去千年穷。”南充十年九旱,常年缺水,“一旦旱魃猖獗,井枯河干,田土龟裂,乃至赤地千里,殍死者众。”其实很多丘陵地区都存在这种现象,当地并非没有河流,只是河流为季节河,汛期浊浪滔天让人心惊胆战。而春灌时节,农田却无水可灌,秋收时自然收获了了。要想留住珍贵的水资源,要想让河水为人类服务,修建水库拦河蓄水是唯一出路。
人定胜天也许有些狂妄自大,但我们在科学的指导下群策群力,还是可以改变落后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河南林县红旗渠,太行山挂壁公路以及南充的升钟水库,都是“人定胜天”的杰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如果没有升钟湖的滋润,南充地区会变成什么样呢?以南充所辖西充县为例,西充历史上因缺水很少种水稻,只能种红苕,有“苕国”之称。
图注:升钟湖
民谣云,“山猪吃不来细糠,苕娃儿喝不来米汤”,这话看似调侃戏谑,但却道出了平坝与山区之间的耕作区别,食物差异。大米营养丰富被誉为“五谷之首”,是人类的主食之一,谁都爱吃。但是顾名思义,种植水稻离不开水,没有水种植水稻只能是奢望。而升钟湖水利工程建成后,彻底解决了灌区千百年来的旱灾之痛,“丙子丁丑,川北再遇百年未遇之大旱;然千里灌区山常绿,水常青,花常开,红粱万顷,稻粳如金。乃史所未见之奇迹。”可见升钟湖的确是“福水荡去千年穷”了。
每年春季,升钟湖开闸放水期间,所有的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全负荷运转,把生命之水输向百万农田和千万人们的心田。看着白花花的湖水奔流在南充的大地上,我们就似乎看见了秋日一望无垠的那一片片金黄灿烂。今天我们在享受升钟湖水利工程带来的便利时,绝对不应该忘记当年规划、建设水库的那一批决策者们、建设者们。那可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啊,1976年4月南充地区成立升钟水利工程指挥部和指挥部党委,地委副书记李世德任党委书记兼指挥长,开始作准备。1977年正式破土动工,两万多农村劳动力组成11个民工营、49个民工连,打响了建设升钟水库的战斗,人数最多时达到4万人。工地上红旗招展,号子连天,一场改天换地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图注:升钟湖
1987年5月7日,升钟水库枢纽竣工及右总千渠上段通水典礼在铁边电站隆重举行。1991年3月28日至30日,省政府在阆中市召开升钟水库枢纽工程竣工验收会议。直到2000年1月13日,省水电厅委托南充市政府组织三条分千渠竣工验收后,才正式宣布升钟水库一期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全部完成。升钟湖水库及其配套工程,前后持续24年,贯穿了南充地区改革开放进程的一半时间以上。1996年,川北遭遇百年未遇之大旱,按照惯例,庄稼又得大面积减产,老百姓生活会遇到困难。然而升钟湖千里灌区山常绿,水常青,花常开,红粱万顷,稻粳如金,乃史所未见之奇迹。民谣歌曰:“升钟水甜,共产党亲!”
现在我们在建设工地上看到的铲车、挖掘机、卡车,在那时根本想都不敢想。建设者们挥舞着钢钎、铁锹,抬着箩筐,挑着撮箕,用的都是最简单的手工工具。不客气地说,这就跟李冰父子带领蜀地人民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所用的工具差不多。“肩挑背驮,依稀精卫填海;银锄翻飞,仿佛愚公移山。”大家只有一个信念,早日建成水库就早一天受益,就可以早一天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就可以改善自己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现在看来,如果没有升钟湖水库的润泽,那么南充部分地区要想在2020年前跟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估计会有不少困难。
图注:升钟湖
人生在世需要留下什么?这是亘古以来,摆在人类社会面前的思考。有些人给子孙留下钱财房产,有些人为官一方尸位素餐。不管如何,这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我们本无权干涉。但我们都是明白人,为什么不能趁有生之年努力作为,进而流芳百世呢?“人夸四川风光秀,我赞升钟多英雄。苦战半年安度汛,大干两冬建奇功。斩断西河伏龙虎,琼浆玉液灌南充。从此名川多一景,峨眉青城逊升钟。”南充英雄们留下了升钟湖,这就是他们的纪念碑;李冰父子治蜀兴川留下了都江堰,这就是他们的墓志铭。而我们,又该留下什么来告慰后人呢?我觉得,我们不妨向李冰父子和南充升钟湖水库的建设者学习,在有限的生命中绽放光耀千秋的精彩。(彭忠富/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