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代梁巘提出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的观点后,书法学界基本赞同这样的观点。
当然这个观点不是梁巘创造的,早在明代的董其昌就提出“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
唐尚法和元、明尚态比较好理解,“法”就是法度、规矩,“态”指的是字形姿态,结构体态。
而晋尚韵与宋尚意就比较难理解了,这两者意思非常相近,不好辨别,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晋尚韵——王羲之
晋尚韵——王献之
一、“韵”与“意”的含义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韵”与“意”的基本含义。
1、何为“韵”?
“韵”字左边是音,右边是匀,就是说音调匀称的、好听的音乐。“韵”是一个与音乐有关的词汇,固有“韵律”一词。
“韵”的本意是指那些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惬意、动听的音乐,也是和谐的节奏美。延伸到书画领域就有“气韵”、“雅韵”、“远韵”、“韵味”一说。都是指外界物质给人带来的美感。
但请注意,“韵”给人带来的美感是有特指的,那种悲伤、大气、雄浑的美感不属于“韵”的范畴。
所以“韵”常常和婉转、研媚、流畅 、潇洒、飘逸、悠扬、细腻等词联系在一起,形成让人非常舒服、惬意、愉悦的美感。
2、何为“意”?
汉代董仲舒有言:“心之所之谓意”,一语道破“意”的本质。
“意”有个心字底,故其本意与“心”有关,即内心想说的话,内心表达的想法。
当内心想表达情绪状态时,就有情意、爱意一说。
当内心想表达理想和愿望时,就有意志一说。
当内心想表达道理时,就有道意、意思一说。
当内心想表达外界事物的给人带来美感时,就有意味、意象、意境一说,传递一种深邃的思想境界。
······
总之,“意”的含义非常广。
宋尚意——苏轼
二、“韵”与“意”的异同看了上面“韵”与“意”的含义,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对两者的区别有没有感觉,没有也不要紧,下面我们仔细剖析其中的细微差别。
1、不同之处:
(1)词性区别:
“韵”相当于名词,他表达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感受,一种美感。
“意”相当于动词,是人的一个表达动作,有正在表达的意思。至于表达什么,取决于人当时的内心活动。
由于词性的差别,固有“意韵”一词,意即表达愉悦的美感。(理解这点很重要)
(2)表达程度区别:
“韵”有明确的美感取向,表达 一种舒服、惬意、愉悦的美感,是确切的。
“意”很模糊,含义很广,不确切,在不同的情况下,表达内容都不一样。
2、相同之处:
当“意”在某种情况下,表达的内容有可能与“韵”相同,这个时候“韵”与“意”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如:当看到一副画时,画中的美女飘飘欲仙,面容姣好,谁不会产生愉悦的心情,然后仔细观察女子的神态,发现她似乎在传递什么意思,让人回味无穷,意韵深远,或者意境深远,韵味十足等。这里的“意”与“韵”意思相近,都是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感受。
也就是说,“意”的含义更广。
宋尚意——苏轼
晋尚韵与宋尚意的联系与区别魏晋时期的书法与宋朝时期的书法有些不同,不知道细心的网友有没有看出来。
1、风格不同
(1)魏晋风格单一,取向研媚流美。
魏晋时期书家很多,但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不多,有王羲之、王献之、王珣、陆机、索靖、钟繇等人,但能代表这个魏晋风韵最高水平的人只有二王,二王的风格决定魏晋风流的意韵。是一种比较单一的风格取向,其他风格虽然有,但是没见过,也没听说流传下来。
而二王的风格就是那种看起来让人很舒服惬意、很美的审美感受,飘逸、研媚、细腻不正是二王风格的特征么,所以用“韵”来概括非常合适。
(2)宋代风格多样,取向多样。
而宋代有宋四家,苏黄米蔡,每个人的风格都有很大的不一样,苏轼肥扁,黄庭坚开张,米芾多姿,很难用一个词概括。故含义不确定的“意”能够表达这种多样的风格。
2、风格相同
虽然宋四家和其他书家风格大有不同,但是有些还是和魏晋差不多,米芾就是王羲之很好的继承者。因此宋尚意是包含晋尚韵的风格的。但是宋的意更广,这刚好符合“韵”与“意”。
这就是晋尚“韵”与宋尚“意”基本理解,是从风格上的理解。基本符合“韵”与“意”的词义。但请注意这仅仅只是粗略概括,是一种抽象化描述,能够大致感受其中的含义就行,如果你要去较真,就大可不必了。
宋尚意——黄庭坚
理解晋尚“韵”与宋尚“意”基本含义,就有必要理解为什么晋代与宋代会有这样的差异,为什么晋尚“韵”?为什么宋尚“意”?
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说明。
如果你能看懂以下晋尚韵与宋尚意形成的原因,那么将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1、晋尚韵形成原因
(1)政治宽松
魏晋时期,战乱不断,首先是三国战乱,全国人口减半,西晋又发生中国历史最为著名的八王之乱,东晋王室偏安江左,北方早就被五胡十六国搞得兵荒马乱。所以帝王们无暇禁锢世人思想,而是思考如何夺权,所以政治对思想的管制比较宽松。
(2)思想解放
政治宽松的好处就在于解放思想。在这样的年代谁还会信仰汉代的教条主义儒学,很多学者转而研究道家与玄学,崇尚得过且过、及时行乐、无为自然的思想理念,因为人们真正体会到了生死无常、命如蝼蚁。再加上政治对思想的禁锢大大减弱,人们在思想上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建安七子就是个性解放的代表。
(3)流行行草
在汉代,虽然五体都已形成,但是主流还是篆书、隶书,但是到了晋代,主流是行草书,这个只要看看王羲之的书信就知道了,人们互信往来用的都是行草。书写上的自由是在宽松政治、玄学思想的影响下慢慢形成,没有思想的解放,哪有书写的自由?所以无拘无束的书写成为书家的最爱。王羲之的革新也就不足为怪了。
(4)纸张普及。
另外,魏晋纸张的进一步发展,虽然纸张在汉代蔡伦的改造下普及起来,但是不够广泛,到了魏晋,纸张大量生产,书家有了更多的练习条件。《世说新语》载:“王右军在会稽时,桓温求侧理纸,王以库中五十万悉与之”,便是证明。
在这样的背景下,古厚的汉隶慢慢得被飘逸的行草所取代,孙过庭曾说“古质今研”,就是指这种书风的转变,“古质”就是指的汉隶等类似的风格,“今研”就是指的二王。到东晋,研媚成为主流,也就是后人总结的“韵”,指代二王那种飘逸、流畅、研媚的书风。
(5)家族传承
另外促成晋尚韵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门阀氏族,在魏晋时期形成了很多有权势的士族,如: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高平郗氏、陈郡谢氏等高门,其中琅琊王氏就是王羲之家族,谢灵运属于陈郡谢氏家族。氏族之间的书法风格通常不同,有的偏向新研,有的偏向古质,所以“晋尚韵”并不能代表整个晋代的书法面貌,晋代也与宋代一样,风格多样,只是在历史的筛选下,只有王氏家族的书法被后人传承了下来,其他氏族书法作品以及其他风格书法作品基本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们会看到晋尚韵的单一风格面貌,也就是后人一直称赞的魏晋风流。
所以,一种书风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因素的,都不是偶然形成的。
宋尚意——米芾——王羲之的继承者
2、宋尚意形成原因
(1)政治宽松
在政治背景上,宋代与晋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晋代是大一统的汉朝经过三国战乱后,暂时部分统一的王朝,北方任然处于分裂状态,而宋代是大一统的唐朝经过五代十国战乱后,暂时部分统一的王朝,北方是辽与金。所以在政治上,对人们思想的管制比较宽松。
(2)思想解放
政治宽松,思想解放,只不过宋代流行禅宗,虽然儒学仍然没有褪去,但影响力远不如禅宗,禅宗思想的影响力甚至扩大到日本,使日本民族形成了简洁、精致、深邃的社会风气。
所谓禅宗是由印度佛教和中国老庄、魏晋玄学发展而来,也同样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核心是“明心见性”、“直指本心”,也就是崇尚人的内心想法,把人的地位抬高起来了,因此也是属于思想解放潮流,故而唐尚法度的风气不复存在,无法便是法。
(3)流行行书
与晋代一样,宋代仍然流行行草书,只是行书多一点,为什么晋和宋都喜欢行书呢?因为行书或者草书适合表达情绪,书写更自由,在同样都是个性解放、自由的年代,都会不约而同的流行行书(或者草书)。
(4)纸张普及
在宋代,纸张又一次得到发展,造纸业和印刷术空前繁荣,使得大量印刷字涌入人们的视野,这其实就是唐楷规范到一定程度后的结果,导致书法实用功能衰退,因此书法艺术性得到发展,这也为行草书的盛行奠定基础。
(5)私学传承
另外一种促成宋尚意的因素是宋代的书法教育开始发生深刻变化,宋以前的书法教育是老师传给弟子,有严格的家族遗传,而经过五代十国战乱,师承关系不复存在,朱长文在《续书断·序》中说:“盖经五季之溃乱,而师法罕传,就有得之,秘不相授,故虽志与书者,既无所宗,则复中止,是以然也”。即可证明。取而代之的是刻帖和私学盛行。
宋代刻帖有《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刻帖的流行导致书法由一小撮人手中普及到广大群众中,书法教育普及空前扩大,因此宋代与晋代有个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学书人群由士族变为平民,因此私学盛行,各地私塾书法教育遍地开花,出现各类书院。
这一来就导致,书法的风格面貌异常之多,宋尚意的面貌就变得丰富起来。
3、晋尚韵、宋尚意形成原因的总结
可以看出,他们形成原因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晋尚韵、宋尚意本身就具有相似性,容易混淆,都是个性思想的解放,都强调抒发个人真挚的情感,都是行草书,只是晋代风格较为单一,宋代风格多样。
宋尚意——蔡襄——唐尚法的遗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