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活性维生素D
维生素D(vitamin D)是固醇类衍生物,是人们发现的第四种维生素。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维生素,与人体健康和代谢关系较密切的是维生素D2和D3。植物不含维生素D,但是人体皮下储存有一定数量且可以从胆固醇生成7-脱氢胆固醇,其受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转变为维生素D3,一般情况适当的日光照射可以满足人体需要的维生素D。1923年,人们已经发现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可以形成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即D3)。从食物中获取的维生素D与脂肪一起吸收,主要在空肠与回肠吸收,胆汁能够促进维生素D吸收。
当维生素D输送到肝脏中,在肝细胞微粒体中经单氧酶系统作用,将其25位羟基化形成25-(OH)D3,25-(OH)D3在肾线粒体单氧酶作用下转变为1,25-(OH)2D3,1,25-(OH)2D3是维生素D生物作用形式,即活性维生素D,直接发挥作用,现在人们认为活性维生素D是一种主要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维生素D在人体其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1824年,就有人发现鱼肝油可以治疗佝偻病。维生素D具有抗佝偻病作用,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维生素D在体内经过肝脏、肾脏的催化酶的催化作用羟基化转变为1,25(OH)2D3,活性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增加骨密度,增加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降低骨折风险。活性维生素D不需要肝脏和肾脏的作用就能直接发挥活性作用。
维生素D很好地维持血清钙磷浓度的稳定,血钙浓度低时诱导甲状旁腺素分泌,将其释放至肾及骨细胞。在肾中甲状旁腺素除刺激1位羧化酶与抑制24位羧基化酶外,还促使磷从尿中排出,钙在肾小管中再吸收。在骨中甲状旁腺素与1,25-(OH)2-D3协同作用,将钙从骨中动员出来。在小肠中1,25-(OH)2-D3促进钙的吸收。这样使血钙恢复到正常水平,又反馈控制甲状旁腺素的分泌及1,25-(OH)2-D3的合成。
维生素D缺乏会导致少儿佝偻病和成年人的软骨病。佝偻病多发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和骨骼的变化。骨软化症多发生于成人,多见于妊娠多产的妇女及体弱多病的老人。最常见的症状是骨头和关节疼痛,肌肉萎缩,失眠,紧张以及痢疾腹泻。维生素D主要用于组成和维持骨骼的强壮。它被用来防治儿童的佝偻病和成人的软骨症,关节痛等。
在肝功能减退时,维生素D在肝脏的羟化受影响不大,但是在肾功能减退时,25-羟维生素D在肾脏中难以进一步羟化形成1,25(OH)D3,从而1,25(OH)D3水平下降,导致肠道对钙吸收减少,因此,对于老年人群或者肾功能受损的患者,需要补充活性维生素D才能很好纠正肠钙吸收不足的状况,改善骨质疏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