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

(1)寒潮

寒潮主要发源于高纬地区,主要发生在9月~次年5月(3、4月高峰,11月次高峰),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降低到4℃以下,并且24小时内下降8℃以上,或48小时内下降10℃以上,或72小时内下降12℃以上的冷空气。寒潮的产生机理如下图:

高一地理预防寒潮措施(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1)

图1 寒潮的产生机理

(2)冻害防治

植物的冻害,是指气温下降到冰点以下,细胞间隙结冰对植物造成的损害。主要的冻害防治措施有:①抗冻锻炼,使得植物慢慢适应寒冷;②施肥(沃叶水溶肥),使得植被茁壮生长;③物理防冻,例如掩埋、包扎保温带、浇水等。

高一地理预防寒潮措施(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2)

图2 树木的防冻


高考地理——真题

高一地理预防寒潮措施(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3)

图3 例题

(1)指出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发生寒潮的次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且等值线向东南方向突出。这表明西北部、长治盆地发生的次数较多。因此,影响寒潮次数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地形(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盆两高夹一盆的地形有利于冷空气侵入)。

(2)当地菜农在寒潮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答:水的比热容较大,当寒潮来临时,可以减小地面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进而减轻冻害。


总结

寒潮发生在不同区域,造成的影响也会不同,如下图所示:

高一地理预防寒潮措施(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4)

图4 寒潮发生的区域及表现

------------------

---【关注小编,每日1题,学好地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