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赏叶时#刚刚过了白露,中秋与秋分就走马灯似地粉墨登场了人们除了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文中感受季节的变化之外,更明显的是气候的差异让人毋庸置疑天气越来越凉,霜色凝重,草木虽然失去了动人的绿色,但却由原先纯然一色的绿变得五彩缤纷起来空气中似乎凝聚着大量的汁液,清甜甘爽,沁人心脾关于秋天的话题也就多了起来,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霜叶红于二月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红于二月花)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又到一年赏叶时#

刚刚过了白露,中秋与秋分就走马灯似地粉墨登场了。人们除了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文中感受季节的变化之外,更明显的是气候的差异让人毋庸置疑。天气越来越凉,霜色凝重,草木虽然失去了动人的绿色,但却由原先纯然一色的绿变得五彩缤纷起来。空气中似乎凝聚着大量的汁液,清甜甘爽,沁人心脾。关于秋天的话题也就多了起来。

人们赞美秋天,常常是赞美秋天的充裕和富足,认为秋天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硕果,让春天的希望变成了触手可即的现实,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较之于春天的清新迷人,秋天显得更加富丽和绚烂;较之于夏天的热情爽朗,秋天显得更加华贵和婉约;较之于冬天的冷静萧索,秋天当真是温婉可人,丰神俊逸。秋天兼具春夏之所长而无冬天之所短,充满了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早就引起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兴趣。唐代诗人杜牧在《山行》一诗中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把红叶比作二月花,这是一种极具张力的想象,也是诗歌意象以及立意上的一个创新突破,一返千百年来传统文人悲秋伤秋的哀怨情调,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很显然,秋叶是大自然赐予秋天一张最亮丽的名片,寄托了无数人,尤其是多愁善感的诗人的美好愿望与情思。“红叶题诗”的典故一定是发生在秋天的吧,因为秋天是多汁的季节,否则不足以滋养如此优美而缠绵悱恻的动人故事!与杜牧同时代的诗人刘禹锡有诗豪之称,他为人乐观大度,极其豪迈,一生虽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能以旷达的胸怀面对挫折,从未屈服过。他的一首《秋词》别开生面,其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意境与杜牧《山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很显然,在诗人笔下,写秋叶秋色即是写人生。秋叶的绚烂与秋色的丰富迷人都象征着人生的成熟与饱满。

一叶知秋在汉语中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常常引起我无限的遐思和深情的凝视。对着一片泛着金色光芒的树叶,摩挲着脉络分明的叶面,仿佛能使人看到春的妩媚,夏的热烈,秋的蕴藉。同时也使我浮想联翩,自然想到了关于人生的永恒话题。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那是因为每片叶子从萌芽到成长,所接受的光热雨露不可能均衡,高处的叶子、南面的叶子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所谓“向阳花木早逢春”,说的便是这个道理;低处的叶子、背阴的叶子自然光照不足,水分欠缺,要长得与其他的叶子一样茁壮茂盛,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无数的叶子中,并非每一枚叶子都能整齐划一地等到秋风吹拂,被秋霜染红或染黄,它们遵循了优胜劣汰的原则,很早就自我选择了凋零,把生存的空间和活着的资源留给了别的叶子。没有忧愁,没有遗憾,毫不留恋活着的潇洒,也不忌惮死亡的悲哀,带给世界的是绿荫和清凉,留给世界的只有无尽的思念和赞叹,这种襟怀何其坦荡!

秋天的主旋律是昂扬向上的,流水、虫鸣、鸟语在日夜不停地演奏着和谐的曲调,再加上秋天多彩的叶子,当真就变得如诗如画如歌了。走进秋天你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色彩的画室,在大地绿色的底板上,似乎有人不小心打翻了赤橙黄蓝紫等各种颜色的瓶子,让枫叶如赤,让李叶如霞,让杏叶如金,让柳叶、杨叶、槐叶如火如荼。一树叶就是一幅画,一片叶就是一首诗,正是大自然这个高明的艺术家,以硕大无朋的椽笔或点缀,或皴染,完成了这一幅幅诗画交融的艺术品,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姿肆汪洋,匠心独具,一笔一画,一顿一挫之间无不恰到好处,妙到毫颠。在画家的笔下,尺水兴波便是杰作,但在大自然的笔下,每一枚叶子上都曾经风生水起,有声有色,与之相比,巩怕任何艺术品都将黯然失色吧!

在古诗人的笔下,好像只有秋月可与春花相提并论,比如词帝李煜就有“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名句。其实,秋叶的五彩斑斓足以媲美春花的万紫千红了。当太阳的光华再也无力哺育万物生长,当季节的脚步蹒蹒跚跚,无论是秋风劲厉的塞外野陌,还是小桥流水的江南渔村,各种应时而开的花朵大约预感到自然的不可抗力,机灵地脱下了它们引以为傲的漂亮时装,极其本分地回归生命的本色。此时此刻,只有秋叶,也只有秋叶,以迷人的色彩,或明或暗,或冷或暖地淋漓着,喧泄着,一丝不苟,毫不懈怠。比起娇弱的春花,秋叶的颜色更具有生命不息的张力和爆发力。它们不管露有多凉,霜有多浓,仍然保持着初心,坚守着色彩,始终不肯离去,也不肯改变。那是生命最初的热情和力量,哪怕天再冷,灿烂的信念不改,一味地好看,直到零落成泥,也要化作一缕温馨,变成一个香魂,孕育另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