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个”:,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文中和及意思相近的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文中和及意思相近的字(古诗中难解的字)

古文中和及意思相近的字

(一) 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个”:

“个”是象形字,象竹子的一半形,用以指称竹子的数量。本义是“竹一枚”。后来泛指“没有专用量词的人或事物”。如“但愿樽中酒酝满,莫惜床头百个钱。”此中的“个”就是量词“个”。但在“缘愁似个长”中,“个”不是量词,是在唐代以后新增添的一个义项――指示代词:“这”或“那”。“缘愁似个长”应译为:因为忧愁所以长得这般长。

  另外“个”在“个小儿视瞻异常,无令宿卫”中则为“那个”。全语应译为:那个小孩瞅着他相貌非凡,不要让他作宫中的侍卫。意思是对这个孩子不放心,怕出事。

(二)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夫”:

  “夫”是象形字,甲骨文象头上插簪的成人形。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将头发束起来别上簪子表示已经成人。所以“夫”的本义是“丈夫”,是对男子的尊称。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夫”即是(用“老夫子”指迂腐的读书人,是后来的发展义)。而“岱宗夫如何”的“夫”与“丈夫”无关。它是被借作的代词:“它”

  用作第三人称则相当于“他(它)们”。如“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的“夫”即指“他”。全语的意思是:他这个人心地不良,国中人都知道他

还表示近指,相当于“此”“这”。如“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的“夫”即是“此”。全语的意思是:这个人不说便罢,只要说一定说中

也表示远指,相当于“那”“那个”。如“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的“夫”即是“那”。全语的意思是:那两个人乃是鲁国的社稷之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