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怀散文大全 总是眷恋故乡那年味儿(1)

文/于永军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年一岁一团圆。无论你身处何方,总不会忘记过年。现如今过年,早已不再像老父亲那时为办年货、给孩子压岁钱而犯愁。可每当过年,我心里却总有一种惆怅和不安,一种无予名状的若有所失。而在故乡时过年的那种味儿,便会从四面八方涌上心头。

我出生于胶东地,即墨是我的故乡,也是我的根。这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春秋战国时为齐邑,秦时为胶东郡治,西汉时为胶东国王都。田单使火牛大破燕军,就发生如今即墨城北19公里处的万华山上。即墨自古民风淳朴,世俗友和,节庆繁多,现代仍然洋溢着浓厚的东夷文化和严谨的风俗礼仪。正是这传统、朴素、尚礼、崇德的遗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被赋予了固定的礼节。

故乡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因而这一天又称“小年”。小年的风俗是“辞灶”,送灶王爷。祭灶时,要上香烧纸,把家里安放的各路神仙牌位祭烧,特别是在将灶台旁已经熏黑的灶王爷画像烧掉时,要怀着虔诚之心嘱托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然后再贴上新的,辞旧迎新,把各路神祇请回家供养。印象最深的是,在天井(院子)里用泥砖垒一个祭台,供奉一个“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牌位。我自学会写毛笔开始,每年都要按照父亲的要求自己写供奉牌位,一是为了表示虔诚,二是更主要的为了省钱。立起了牌位,家里在吃饭前就要先将饭菜端到跟前供养一下,以示对神灵的敬重,正月初一和十五的时候尤甚。

过了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先是杀两只养了一年的大公鸡,做成祭祀用的盘鸡,然后到集上买上一个猪头、两条海鱼用于摆供,再请一些火纸、香烛之类。忙完了这些要件,就要在家里蒸饽饽(馍馍),饽饽要蒸好几锅,一般要上百个,供正月里待客和走亲戚,并且一定要蒸一锅“枣鼻子”大饽饽,年三十晚上祭祀用。蒸完了饽饽还要炸麻花。炸麻花有两个好处,一是存放时间长,二是招待客人方便,拾上一盘就是一道面点。在经济困难少油水的光景里,油炸的麻花也是一道菜。

忙完了这些,还要扫尘除垢,清洁卫生。过去日子苦,家家住的是泥坯房子,人们用黄土加水搅成泥水粉刷外墙,等泥水晾干后,墙面黄里透白,简单素朴,显现出黄天厚土的农家本色。房子里面的内墙则糊上报纸,手巧的配以剪纸点缀,焕然一新,洋溢着喜庆和谐的节日气氛。孩子们也动手擦洗家具,整理器物。总之,迎新年屋里内外要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打除完卫生,再到村里的小供销社里买上几张大红纸,请村里的私塾先生写春联、福贴,以备除夕上午张贴。

从小年开始到除夕这几天,可以说是故乡人最忙碌最舍得花钱的日子。为了备齐过年所需的年货,为了过得体面一些,总是忙个不停,吃、喝、穿、用样样不能少。随便到一个大集看看,人生鼎沸,热闹喜庆,你来我往,买卖兴隆,好一番过大年的盛世美景。而此时,在村子里走一走,家家户户饮烟袅袅,连空气中都飘浮着一种肉煮面炸的香味儿。

故乡情怀散文大全 总是眷恋故乡那年味儿(2)

我们小孩子最关心的则是放鞭炮,胶东叫爆仗,大人买得越多,小孩子就越高兴。早先放得是一种红色或绿色的小鞭,一百头一挂,这种鞭炮个儿小,声音脆,我们常常用燃着的香来点小鞭的引信,点上之后扔到空中听响。后来出现了用泥做的摔爆仗,两头是泥,中间夹着火药,用力往墙上或地上一摔就响,这种爆仗的好处是安全,只有离开自己的手并且遇到障碍物才会爆炸,不像那种小鞕,如果引信太短,点着之后来不及扔就响了,容易炸着手。

放小鞭炮当然不过瘾,于是有些胆大的孩子,就缠着父母给买“钻天猴”和“二踢脚”,点燃后在地上响一下又钻到空中响一下,称得上是更高级的烟火产品。过年放鞭炮,是那个年代农家孩子最快乐的事,如果自己家的鞭炮放完了,还会去别人家门前拨拉放过的鞭炮碎屑,从中找出没有响的鞭炮。于是,每当村子里哪一家“劈里啪啦”时间长,便会吸引五六成群的小孩子等鞭炮声一停,便蜂拥而上拣漏。自然,这时候也伴随着一定的危险性,常常有放时没有响的鞭炮这时突然响了,哄抢鞭炮碎屑的小孩子,被炸着手或脸不是新鲜事。

除夕这天最热闹,人们早早起来洒扫庭院,吃了早饭便开始贴春联。红红的春联一贴上,年味就浓了起来,那联上有写风调雨顺的,有写国泰民安的,有写劳动最光荣的,有写幸福万年春的,等等。除了在门上贴春联,还要在猪圈门上贴“肥猪满圈”,在大门口贴“出门见喜”,在炕头上贴“抬头见喜”,在麦缸上贴“五谷丰登”,这些红纸黑字里,都寄托着农人对新春的希望。

下午四五点钟,就要到家族老茔请先人回家过年了,这是过年期间最重大的祭祀活动,以家或家族为单元,由最有威望的老辈人带着全族的男性,到先人长眠的老茔烧香祷告,然后口中呼唤一声“爷爷、奶奶,咱们回家过年了”在前面引路。此时家中的正屋内,早已摆好坐北朝南的高脚大方桌,用毛笔在火纸上写上五代以内各位先人的名讳,做成牌位,桌上供奉着双鸡双鱼和蔬菜果品,还有一个猪头和“枣鼻子”大饽饽,燃起蜡烛、点燃香火。此后,凡有外家人进屋,先要磕个头、拜一下先人,方能再进屋内与家人叙话。

而自此刻起,桌旁必有一人时时端茶沏水,续燃香火,直到初一下午“送年”,将牌位请走,每个牌位对应放上许多纸钱,再拎上一桶放有麦麸的水,传说是给先人们饮马用,最后放许多鞭炮,体体面面地把先人们隆重送走。

大年三十晚上,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天南地北的游子们都赶在晚饭前赶回到梦萦魂牵的故乡,吃着团圆的年夜饭,叙着醇香似酒的亲情,孩子向老人说说外面事,老人跟孩子问长问短,兄弟们谈着知心话,妯娌们聊着家常事,觥筹交错之间,尽享天伦之乐。

吃罢了年夜饭,一家人坐在烧得暖和和的炕头上,与父母一起喝茶水、吃花生瓜子拉呱守岁。在没有电视的年代里,有点墨水的家庭还会找一本评书说古事。记得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位会说书的盲人,大年三十住在南河边的家庙里,为了央他说书,几乎每个想听书的人,都会送上一捧两捧不一的炒花生,让他高兴地说了好几段《薛礼征东》。

故乡情怀散文大全 总是眷恋故乡那年味儿(3)

夜半十二点,是年除夕的高潮,家中的女眷开始烧锅煮饺子,男人们则在天井里焚香烧纸敬神仙。寓意是,既然把地下的先人们请到家里来过年了,天上的神仙更要用心供养。家家户户的天井里,一张方桌五个菜,三个果碟十碗饺子,茶酒都要备好,金银纸钱也要烧很多,分给各路神仙,以保祥和平安。烧完纸之后,就到大门口放鞭炮。不管家中是否富有,这年三十的鞭炮是必须放的。钱少的放一挂五百头的,适中的放一挂一千头的,也有放五千头和一万头的。无论多少,取得都是“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寓意。

正月初一早上,最隆重的仪式,是晚辈给长辈拜年。喊一声“爹、娘过年好”,便双膝跪下磕头。紧接着,长辈要给未成年的晚辈发压岁钱。我少年时代,家里经济拮据,父亲尽管拿不出多少钱,但给一毛、二毛,我们兄弟也都感到特别开心。家里的仪式结束后,就去各家拜年。一般是,各家族的男性一伙,女人一队,先到自己族人家里去拜年,进屋要在家堂桌前磕头,然后看望长者向他们祝福,再到村里其他年龄较大的人家去,互致问候。我父亲是单传,最亲近的只有一个堂哥。叔伯父早逝,大妈(伯母)那时给村里的小供销社做饭,一个月有八块钱的工资,每年却给我们每人五毛钱的压岁钱。所以,每年大年初一,吃罢早饭,我们小兄弟几个第一件事就是去给住在一墙之隔的大妈拜年磕头。一直到上了高小,不要压岁钱了,我才懂得大妈给我们每人五毛钱的分量。

正月初二以后,乡亲们忙着走亲戚送祝福,浓浓的年味,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

这一切,想来离我很近,仿佛就在跟前;可它又离我很远,只能沉浸在回忆中。由于缺失了相应的土壤,那些在我辈人心中眷恋缱绻的年味儿,那些驮载着中国文化传承的原生信仰和祖先崇拜,如今多数已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它们自己的世界。这令人唏嘘,却也让人生发出一种如何守望并赓续中华民族传统年味儿的文化急切。我常作如是想,如果我们今天的过年只剩下了一如平常的看电视、玩手机、上抖音,那它还叫过年吗?显然,话题已超出了这篇小文的笔触。

(图片源自网络)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壹点号当代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