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官婉儿,她的知名度一点都不亚于她的“老板”武则天。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1)

电视剧《武则天》中武则天与上官婉儿

她是上官仪的孙女,因祖父获罪于武则天,襁褓中的她随母亲没入掖庭。十四岁,因才华横溢受到武则天的赏识,从此脱离奴籍,平步青云。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上官婉儿嫁予中宗李显,封昭容,同时继续兼着皇帝“机要秘书”的活儿,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书。公元710年,中宗的皇后和女儿——韦后和安乐公主欲效仿武则天而毒死中宗,引发了由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姑侄联手发动的唐隆政变。上官婉儿因属于韦后乱党成员被李隆基诛杀。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2)

电视剧《武则天》中上官婉儿

这是史书中关于上官婉儿传奇跌宕人生的记载,千百年来她的才华和人生际遇让许多文士击节赞叹而又扼腕叹息。但是,每当读到唐隆政变,这个她生命中最后的巨大劫难时,总有几处地方让我觉得有些“不同寻常”。

唐隆政变的反常之处

根据史书记载,唐隆政变的导火索之一是韦后的宠臣崔日用反水。他将韦后及其党羽想要铲除太平公主及相王李旦的计划转告给李隆基。而得到风声的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因此加快了政变准备,最后先下手为强。

诡异之处就在于无论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他们对崔日用的投诚毫不怀疑。试想你仇人的心腹托人告诉你,“我老板最近要干掉你们,但是我觉得他比较废柴,跟着他会完蛋。所以,我来当你们的内线,你们赶紧准备,大家一起把他干掉”。正常情况,你肯定怀疑他是仇人派来“诈降”,引诱你犯罪,然后人赃俱获一举消灭你的。但现实是连久经政治沙场的太平公主都没有表示异议,甚至两人没有考察试探就完全信任了崔日用,开始谋划政变并让他负责韦氏党羽的清剿。

兵部侍郎崔日用素附韦、武,与宗楚客善,知楚客谋,恐祸及己,遣宝昌寺僧普润密诣隆其告之,劝其速发。——《资治通鉴》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3)

等到政变发生,大明宫乱作一团时,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上官婉儿没有像韦后一样跑去禁军求助,也没有像安乐公主那样,自知必死无疑来一场临死前的行为艺术——对镜描眉,反而是手执蜡烛率领宫人们迎接李隆基的到来。

为什么说这个行为反常?因为当节愍太子李重俊三年前矫旨率兵攻入皇宫,搜捕上官婉儿时,她可是第一时间就往中宗在的地方跑,因为她知道李重俊厌恶她和韦后、安乐公主一伙儿,如果自己落入其手难逃一死。而如今上官婉儿主动直面李隆基,那种镇定和从容,好像她知道对方一定不会杀她这个韦氏同党,好像她正握有免死金牌。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4)

然而上官婉儿还真拿出了块“免死金牌”——一份写着李重茂为新皇,韦后以皇太后身份摄政,李隆基的父亲相王为辅政的遗诏。这份遗诏是中宗死后,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一起草拟的,本意是希望达到韦后与李唐宗室两方的政治平衡。但韦后随即又篡改了这份遗诏,把相王辅政删去,意欲排挤李旦。

现在,上官婉儿想用这张遗诏证明自己心系李唐皇室,也有维护李旦利益的作为,以此乞求免于一死。可是这证据怎么看都很难让人相信一个曾经劝告韦后效仿武则天的同党,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臣?!怎么看都更像是首鼠两端的政治投机分子。然而政治经验如此老辣的上官婉儿居然真的信心满满地捧出了这份遗诏。

接着颇为玩味的一幕出现了——接过遗诏的李隆基智囊刘幽求对这个多少有些“拙劣”的证据毫不质疑,竟还为乱党上官婉儿求情。看到此处我的第一反应是刘幽求这家伙不会是受贿了吧,又或者上官婉儿是他难以忘怀的前任?!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5)

李隆基

面对刘幽求的求情,李隆基不为所动,随即将上官婉儿斩于旗下!

及中宗崩,昭容草遗制立温王,以相王辅政;宗、韦改之。及隆基入宫,昭容执烛帅宫人迎之,以制草示刘幽求。幽求为之言,隆基不许,斩于旗下。——《资治通鉴》

唐隆政变以韦后集团的彻底覆灭,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胜利而告终。当韦后和安乐公主以庶人和悖逆庶人的恶名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时,大唐官方却在第二年恢复了上官婉儿的昭容身份,并谥号惠文。显然这并非恶谥。

惠文,赠昭容上官氏。景云二年七月追谥。——《唐会要》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6)

为什么追封这个韦后党羽,再不济也是政治投机分子的上官婉儿?难道她是无辜的吗?

墓志铭里的“新”上官婉儿

2013年,上官婉儿的墓葬在西安被发现。墓中出土的一合墓志铭引发了史学家的关注。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7)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8)

墓志铭全文982字,对上官婉儿颇多溢美之词,其中关于生平的部分非常简略,但仍然透露了惊人的讯息——上官婉儿并非韦党成员。不仅如此,为了反对韦后乱政、安乐公主作皇太女,她四次进谏中宗李显,一次比一次拼命。一次不许,第二次请求辞官,第三次请求落发为尼,皇帝不答应,第四次直接就喝鸩酒了,差点就没救过来。这段记载颠覆了官方史书中上官婉儿为韦后同党的形象。

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衂;;下之,请饮鸠而死,几至颠坠。——《唐昭容上官氏墓志》

不仅如此,根据墓志铭,上官婉儿死后两个月即以昭容的身份下葬。太平公主对于上官婉儿的死极尽哀伤,赠绢五百匹,遣使者吊祭,更主张为其编撰文集。这个待遇和韦后及安乐公主可谓天差地别,显然唐隆政变的既得利益者们认定上官婉儿的政治立场正确,根本不是乱臣贼子。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9)

《宫心计》中太平公主

但问题又来了,如果上官婉儿如此明确反对韦党,阻扰安乐公主的皇太女梦,为何韦后及安乐公主没有对其痛下杀手?而又为什么李隆基一定要杀掉明明不是韦党的上官婉儿呢?既然唐朝政府已经认定上官婉儿政治立场正确,为什么在史书中不为其拨乱反正呢?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10)

在此,笔者想要开回脑洞进行大胆猜测——中宗后期,上官婉儿虽然站队李唐宗室,但她表面上仍然是韦后及安乐公主集团的一份子,不仅是为了躲避韦后等人的迫害。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搜集韦党的情报,准备时刻将其铲除,而与她里应外合的人,正是为她极尽哀伤的太平公主。

暗桩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为何选择离开韦后成为太平公主的暗桩?我认为是李重俊闯宫事件给了她触动。

节愍太子李重俊为中宗庶出,但却因韦后嫡子亡故而成为太子,所以深为韦后和安乐公主所厌恶,并经常受到武三思的排挤。当时与韦后及武三思交好的上官婉儿利用自己掌管诏书的身份,有过多次推崇武氏而抑制皇家的行为,所以令李重俊憎恶不已。这才有了后面李重俊带兵闯宫的事情。

《资治通鉴》记载上官婉儿经此事件而有了心附帝室,与安乐公主各树朋党的想法。结合墓志铭中记述的四次阻拦安乐公主当皇太女事件,应该就是上官婉儿内心转变后的实际举动。她很有可能从这个时候开始与太平公主联手。

至于韦后、安乐公主为什么不打击报复上官婉儿,我猜测是因为中宗。墓志铭写上官婉儿饮鸩后性命垂危,是中宗惜其才用,慜以坚贞才为她广请名医,救她性命。那么李显会不会因为同一个理由而不让韦后及安乐公主知晓呢。婉儿的直谏很有可能发生在两人私下相处的时候,而韦后向来认其为心腹,因而不设防备监视。所以此事只有上官婉儿、李显和盟友太平公主知道。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11)

李显

当上官婉儿被放在太平公主暗桩的身份上时,我发现唐隆政变中反常的地方都变得合理起来。

中宗暴卒之后,原本居住在外宅的上官婉儿回到皇宫,明面上以同党身份为韦后出谋划策,其实是为了在这个关键时期更好地掌握韦党的动态,以防韦后随时对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发动政变。同时,她也给韦后带来了那份由她和太平公主一起草拟的诏书,希望通过各方势力的暂时平衡先稳住韦后,然后再图谋铲除逆党。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12)

《宫心计》中韦后

个人认为韦后应该不知道遗诏中有太平公主的参与。因为李重俊闯宫失败被杀后,安乐公主曾借此事诬陷太平公主与相王参与其中,虽然奸计失败,但至此姑侄俩势同水火。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韦后知道遗诏中有太平公主的意见,可能非但不会同意还会怀疑上官婉儿的忠诚性。所以,我觉得上官婉儿是以她自己作为韦后谋臣的角度来建议这份遗诏的。

可惜韦后事后反悔,为了尽快上位更采取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行动。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遗诏计谋失败了。双方进入到暗流涌动,一触即发的状态。

再回到唐隆政变的导火索崔日用。为什么他的反水太平公主就愿意相信呢?我觉得太平公主信的不是他,而是上官婉儿。崔日用带来的信息让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时不知该不该信,既怕错过动手的良机,又怕着了韦后的道。这个时候向宫里的暗桩求证显然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作为心腹,上官婉儿显然也得到了韦后想要有所行动的消息。得到了暗桩确认的信息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才真正开始放手一搏并将崔日用纳入己方阵营。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13)

政变前夕,太平公主应该已将行动执行总指挥是谁以及如何与其接应告知了上官婉儿。一来有助于其在内廷随机应变,里应外合。二来解决了她的安全问题。兵戎相见极易发生误杀的情况,何况上官婉儿目前的身份仍然是韦党成员,届时将是主力捕杀的对象。

于是,我们看到了执烛而待、从容不迫的上官婉儿。免死金牌应该不单只是那份遗诏。为了证明自己为太平公主暗桩的身份,上官婉儿应该还拿出了其他能表明同盟关系的证据。在这些证据的佐证之下,刘幽求才相信了上官婉儿的遗诏和说辞,也才愿意为她向李隆基求情。

面对表露真实身份的上官婉儿,面对有功于李唐宗室的上官婉儿,李隆基还要痛下杀手的行为实在耐人寻味。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14)

《宫心计》中李隆基

我猜测太平公主告诉了李隆基内宫之中有其暗桩的存在并让他于政变中接应,但没有向他点破暗桩具体是谁。毕竟不到尘埃落定,一切存在变数,越少人知道上官婉儿的真实身份,她就越安全,太平公主也越安全。试想如果太平公主明确告知了暗桩的身份并嘱托李隆基护其周全,恐怕当时羽翼未丰的临淄王是不敢明目张胆杀了姑姑的人。

太平公主的顾虑却没曾想给了极富野心的李隆基瞒天过海的机会。当他看到遗诏,内心就已经确定无疑上官婉儿就是那个暗桩,但对这位幕后功臣的敬佩之情迅速被一个可怕的念头所取代,“如此有勇有谋的女子却是姑姑的入幕之宾。太平公主的权势已让人畏惧不已,上官婉儿又掌管两朝诏令,朝中根基深厚。二人强强联手,大唐恐难有匹敌之人。如今不妨趁兵乱,先断去姑姑一臂。即便公主问责,也可搪塞。”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15)

辅佐两朝帝王,品评天下士子的才女上官婉儿就这样不明就里的死在了政坛新星李隆基的手上。她一生做过坏事,也做过好事,算计过许多人,也帮助过许多人,玩弄权谋却也最终死于权谋。

在她死后,太平公主迅速将她从乱党的名单中划去,并以睿宗的名义给予她死后哀荣。她以一种近乎高调的方式竭尽所能地对上官婉儿以弥补。对太平公主而言,也许上官婉儿不仅仅是暗桩,政治盟友,她们年龄相仿,一同陪伴在武皇身边数十年,有真正的手帕之交的情谊。

而对于已是太子的李隆基,精明的太平公主不会相信墓志铭上“亡身于仓卒”这样隐晦的说辞。也许唐隆政变后,太平公主对李隆基旋即反目,处处打压的原因在于她知晓了上官婉儿遭遇的真相,也了然了李隆基在背后堤防她的心思。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16)

但最终,太平公主死于唐隆政变后三年,李隆基策划的另一场政变中。这一次她没有上官婉儿那么好运,没有人给予她死后哀荣,也没有人为她仗义直言,她只是大唐的罪人。

随着太平公主的失势,李隆基对上官婉儿的墓葬进行大肆破坏,但他在墓中留下了那合能为她身份正名的墓志铭,也保留了她的封号和诗作,但在史书中却终究没有还她这个暗桩以明确的清白。上官婉儿以韦后集团一员的身份,在随后一千多里继续受到世人的非议。

上官婉儿的1个未解之谜(脑洞大开之大唐无间道)(17)

前半生都在与女人作战的唐玄宗对上官婉儿有欣赏和同情,但绝不会有后悔之意。帝王怎会犯下错误呢,尤其是对政敌的同盟者,哪怕她不曾与他为敌。

尾声

再煞有其事的推理猜想终究不是真实!一如后人再倾慕惋惜一代才女,也无法拂开时间的尘土窥测到其人其貌。

但我会想,唐隆元年六月庚子,跪在李隆基义旗下的上官婉儿最后凝视这给过她深重苦难和辉煌荣耀的大明宫时,四十七岁的她有愤恨、有不甘、有恐惧,但会不会有一丝如释重负呢?


参考文献:

  1. 《资治通鉴》
  2. 《唐会要》
  3. 《旧唐书》
  4. 《新唐书》
  5.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
  6. 李明、耿庆刚著《唐昭容上官氏墓志》笺释——兼谈唐昭容上官氏墓相关问题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