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和东周怎么分(西周是如何变为东周的)(1)

烽火戏诸侯

话说在西周时期,周幽王在位的时候, 十分宠幸褒姒,为博美人一笑,故意点燃了烽火台。

各地诸侯看见狼烟四起,烽火冲天,以为犬戎打过来了,于是率领兵马急速赶来救驾。

而到了骊山脚下,却连犬戎的影子也没见到。

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觉得十分有趣,禁不住嫣然一笑。

而没过多久,戎狄真的打了过来了,周幽王再次点烽火,烽火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到了愚弄,于是都不来救驾,到后来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身死国灭,开始了东周时期。

不过在正统历史里,一般是不认可“烽火戏诸侯”的说法的。小说家言,讲起来是挺有趣的。但朝廷大事,不是这么运作的。

无论如何,西周是亡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招致周幽王失败的呢?

这还要从周幽王的爷爷周厉王说起,周厉王在史书中记载也是一个暴君,就是“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导致国人暴动的那个王。

西周和东周怎么分(西周是如何变为东周的)(2)

当时对于周王室来讲,最大的威胁来自西北方的戎狄,此时双方正处于一种势均力敌的平衡,谁也无法奈和谁。

而这个时候,周厉王却选择了南征荆楚。

这个战略有其合理性,因为荆楚那边的经济还是比较发达的,如果能够打下来,对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

但是防御戎狄已经很吃力了,所以这个举动十分冒险。

不幸的是,周厉王失败了,同时造成周王室周围的一些部族非常紧张,担心自己也会被牵扯进去,于是纷纷加强了对周王室的防范。

戎狄趁此机会进攻周,于是周就处在了四面受敌的状况。

正所谓“兵马一动,黄金万两”,此时的周厉王就急需财政上的支持。

也就是说,周厉王需要征税,还是重税,但在周朝那个时代,普通人一般是没什么财产的,所以只有征贵族们的税,结果引起了贵族们的强烈不满。

最后史书上上记载,公元前842年发生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赶出镐京。

这里的“国人”,实际上指的是住在“国”里的贵族。

“国人暴动”其实就是诸侯逼死君王的戏码 ,因为他们必须按照周厉王的政令交税,只有周厉王没了,才不用交税。

周宣王

国人暴动之后,并没有马上设立新王。

西周和东周怎么分(西周是如何变为东周的)(3)

而是由贵族们暂时代理政事,形成类似于“共和制”的一种制度,史称“共和行政”。

如果是共和制,大家就觉得有必要有所监管,于是设立了史官,史官的作用,就是在没有王的时候,记录大家都做了什么事。

所以“共和行政”的这一年,就称为“共和元年”也称“信史时代”。

史官设立后,从那一天起,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事,就记载的清清楚楚了。

我们看世界历史上,还存在比中国更古老悠久的文明,但论历史记载,中国可称第一。

言归正传,周厉王被赶出镐京后的14年里,由召公(召穆公虎)与周公(周定公)代行王政。

周厉王死后,各诸侯拥戴了太子静登位,这就是周宣王。

周宣王在位46年,由于是各诸侯推举上位的原因,因此他和各诸侯的关系非常好,也不互相找麻烦,宣王也不多征税。

所以大家对他的评价很不错,这段时期史书称作“宣王中兴”。

其实在古代农业社会,只要不打仗不折腾,粮食产量一高,大家都能吃饱,那就是盛世了。

随着宣王逐渐掌控朝政,周朝的实力越来越强,王朝周边的危机也在慢慢浮现。

像戎狄和荆楚,这些威胁都是必须解决的,如果放任不管,可能会成长为吞并周都的存在。到了那时,等待周的只有灭国的结局。

在这个情况下,周宣王和他的父亲历王一样,开始了四处征战。

在最开始的时候,宣王仗着“宣王中兴”积累的财富,打了不少胜仗,周朝统治的疆域也大大向外扩张。

但随着家底被打干,周宣王那叫一个屡战屡败。

西周和东周怎么分(西周是如何变为东周的)(4)

在征伐姜戎时,双方在千亩展开大战,宣王调用“南国之师”参战,结果是南国之师全军覆没。

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传出了“几亡周国”的童谣:

宣王乃停辇而听之。歌曰: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箙,几亡周国。-《东周列国志》

最后史书记载,宣王竟然被一位冤杀大臣的鬼魂,一箭射中心脏而死。

当然我们知道,这根本是无稽之谈。

此时,假如你是宣王的继位者周幽王,你会怎么做?

讲到这我相信大家已经明白周朝真正的问题在哪了。

分封制下,在周天子强大的时候,可以管控和约束各诸侯,而一旦衰弱,诸侯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开始倒逼周王室了。

就算此时周幽王意识到了又能怎么样?

首先他把原本老牌诸侯像是召穆公都赶走了,然后重用自己人:郑桓公、虢石父、褒侯、申侯。

史书记载周幽王“亲小人,远贤臣”,重用奸臣。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对周王室很重要的人。

申侯驻守边关,守的就是戎狄,虢侯的封地就是函谷关,镇守关中门户,褒侯镇守的是如今武关,郑恒公是自己的亲叔叔,是宣王的兄弟。

申侯、虢侯、褒侯可以抵御其它诸侯和外敌,有了自己祖父周厉王被逼死的前车之鉴,选择亲信亲叔叔郑桓公,有错吗?

但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其他诸侯遭到了冷落,后面戎狄来犯时,这些被冷落的诸侯都不来救驾了。

这里面固然有周幽王考虑不周道的地方,但周朝的首都就在戎狄的边境。在分封制度下,如果没有各诸侯勤王,单靠中央力量,都城陷落是迟早的事。

也就是在周幽王继位后,其实就已经决定了他的命运。

那为何还要编出来一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呢?找个女人来背这口黑锅?

褒姒

周幽王原本有个王后,是申侯家的女儿,就是申后。

他为周幽王生了一个儿子姬宜臼,就是后来的周平王。

褒姒,是褒侯家的女儿,比申后年轻貌美,时间一长,周幽王就不喜欢申后和这个大太子姬宜臼了,而是越来越喜欢褒姒和她生的二儿子姬伯服。

遵循周礼,只有嫡长子才能继位,于是幽王就废了申后,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的儿子也成了太子。

申后一气之下就回了娘家,申候的封地了。

申后回到家之后,把事情原委和父亲一说,申候也气得够呛,心想自己女儿怎么能受这个气,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外孙也失去了当周天子的机会。

申候就十分想报复幽王,但他只是个诸侯,兵力有限,不足对抗周幽王。

在怀恨之下,心生一计:申候镇守的是戎狄边境,他故意把戎狄放进去,杀掉周幽王,然后再联合原本对幽王不满的老牌诸侯,等周幽王一死,就拥立自己外孙成为新的周天子。

之后申候果然把戎狄给放了进来,因为周幽王之前得罪过几个老牌诸侯,于是他们就没来救驾。

只剩虢侯、褒侯几个诸侯的兵力守卫都城,根本不是戎狄的对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了姬宫湦,西周灭亡,谥号幽王。

周幽王一死,各诸侯马上发兵,犬戎和周朝打了这么多年,也清楚各诸侯的实力。

一看各诸侯的兵马来了,抢了一票,就马上撤走了,各诸侯也遵约,拥立申候的外孙为周天子,即周平王。即位后,周平王就把虢侯、褒侯写成坏人,西周灭亡的原因也成了“烽火戏诸侯”,褒姒也成了亡国的红颜祸水。

西周和东周怎么分(西周是如何变为东周的)(5)

之后周平王担心其他各诸侯也玩这么一出,于是就把都城从镐京迁到了关中洛邑。

史书上也把这个节点划为西周和东周的分界线。

但周平王不遵循周礼,弑父获位,得位不正,因此周天子的威望大减,各诸侯也不再遵循周礼,“礼崩乐坏”之下再加上周天子的实力衰落,对各个诸侯也逐渐失去了控制。

原本大家还只在台下玩,什么“国人暴动”、“檿弧箕箙”,“冤魂射箭”之类的。

后来到了西周,对于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也更加的明争暗斗,直到三家分晋,开始了各诸侯相互征伐的“战国时代”。

西周变东周的故事我们已经讲完了,从周厉王、周宣王再到周幽王被诸侯们逼死,这里虽然有君王考虑不周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分封制的致命缺陷。

同时作为君王,不能以个人爱恨去治理这个国家,只要是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力量,就应该团结起来。

结语

我们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不是让我们去区分好人或是坏人的。

我想没有一个人真正的想去当坏人,也没有一个君王想当昏君。

历史其实就是一群人,在当时的条件和环境中,为了各种的可能性不断探索并作出选择的过程。

每一段历史都有其必然性和因果链条,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收获正确的历史观念,以帮助我们判断当下和预知未来。

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会因为谁是好人,谁就能获胜,谁是坏人,就会失败。

话说回来,谁又是好人,谁又是坏人呢?

是东林党,还是大明朱家皇帝?

能写进史书的,并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

阻止君王杀伐征战的,一定是错吗?那些看似丰功伟绩的君王,征战的过程中又有多少人前赴后继呢?

是汉武帝征匈奴?还是隋炀帝征高丽?

是秦始皇修长城,还是开凿京杭大运河?

当你正史看得多了,你就会发现,王朝兴衰,无非路径的重复。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岂是你我能够阻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