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效果如何?恢复期有多长?存在什么风险?这是消费者在做医美时最关心的问题本次医美APP实测过程中,奥一新闻记者团队发现多个医美APP抓住了消费者心理,在宣传上,多突出效果,却对风险讳莫如深此外,线上宣传与线下消费存在差异也是众多医美APP饱受诟病的地方,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健康发质可以做微整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健康发质可以做微整吗(微整变危整)

健康发质可以做微整吗

医美效果如何?恢复期有多长?存在什么风险?这是消费者在做医美时最关心的问题。本次医美APP实测过程中,奥一新闻记者团队发现多个医美APP抓住了消费者心理,在宣传上,多突出效果,却对风险讳莫如深。此外,线上宣传与线下消费存在差异也是众多医美APP饱受诟病的地方。

线上下单710,到店加收1000元

打开医美APP,用户均可直接下单线下医美机构的医美项目。下单页面通常会显示现价和原价的对比,并打出“限时抢购”“今日优惠”等醒目标签。记者调查了解到,尽管各大平台给出优惠价格,但不少消费者透露,线上下单付费后,到店往往还会消费不少。

广州一高校表演系女大学生艾同学告诉记者,她身边的朋友会在医美APP上购买一些“轻医美”项目,如水光针、光子嫩肤等。“正规一点的医院不会很坑人,但是会引导消费,告诉你一针不会有效果,或者效果不牢靠。”艾同学告诉记者,即使占了“首单优惠”的便宜,到店后还是会被推销,然后持续花费。”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记者发现不少人有类似经历。有消费者称在新氧APP上用710元下单了玻尿酸产品,却在到店后还被店里要求加收1000元;无独有偶,另一位在APP下单医美项目的金女士,到店后发现涉及虚假宣传,“项目上说麻醉免费,但是到场却让我再付钱,我又只好再交3000元。另外说了是全身吸脂,结果只给我吸了小腿。”

黑猫平台投诉

此外,不仅线上线下价格存在差异,到店直接消费,也存在着滚雪球,越花越多的情况。冯女士爆料称:其曾在某整形医院购买了店里“520”活动产品,包含八项整容内容,购买前特意询问是否有隐形收费,对方明确否定。但冯女士实际消费时却发现,基本所有项目都需要再加钱。

从事整形医美相关工作的支先生告诉记者,这种“升单”行为,是整形医院的常规操作,“各大APP打开就有很多9.9元、99元这种项目,但其实在医美行业,平均一个顾客上门,无论消费与否,算下来机构都在其身上投放了不低于7000的广告费,也就是说,如果没办法让客户升单,那么机构就肯定亏损。”支先生告诉记者,医美机构的面诊咨询师都是带任务的,咨询过程中都会变着法让消费者多消费。

轻信医美广告抽脂瘦腿术后维权难

不少消费者被平台上的医美广告吸引到线下医美机构实现“变美”,却无奈陷入维权困境。

今年3月,从事模特职业的李女士,在医美APP上做了不少功课。她曾在平台搜索“大腿环吸”,发现不少年轻女性在平台分享自己的“瘦腿经历”。有一位网友声称自己“只瘦了5厘米”,是个“失败的案例”。她坚信自己只要找到合规的机构,一定能瘦10厘米。于是,她在广州天河区临江大道一家医疗美容机构接受了腿部的吸脂手术。同时,在医生的建议下,李女士将大腿抽出的脂肪打入脸部进行填充。

李小姐原本期待自己可以因此变得更瘦更美,然而术后2个多月,她的身体并未恢复——大腿部始终疼痛难忍,臀部处出现塌陷。更让她难过的是,进行了脸部填充手术的她,苹果肌处出现凹陷变形。

据李小姐回忆,对方称只需抽1800毫升的脂肪,就可以让腿围“瘦下来”。同时,将抽出的脂肪填充回脸部,可以让脸部看起来更加“饱满”。李小姐当下表示需要“先回家考虑一下”。然而院方却一直催促李小姐先尽快做核酸检测以便做手术。经不起机构的再三催促,李小姐在次日早上交费3.7万元,于下午完成手术。据她回忆,机构方十分着急让她进行抽脂手术,连核酸检测结果还没出来就直接上了手术台。

术后,李小姐发现自己的大腿并未如对方承诺的那样有大幅的瘦身,“我量了一下,就瘦了一厘米。”同时,她表示进行脸部填充后,出现了眼睛凹陷、苹果肌突出的情况。

她要求机构方对于自己“失败的手术结果”进行修复。对方吴医生却因此与李小姐发生争执,认为抽脂手术只为了“塑形”,而非“变瘦”。李小姐认为修复效果很差,便要求退费,但却遭到对方拒绝。

李小姐向奥一新闻记者表述,医院负责人向她解释,他们抽取了1800毫升的脂肪,但并未向李小姐出示有关证明。李小姐向医院沟通,但医院医生并未正向沟通,反而认为李小姐的预期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李小姐曾试图前往鉴定机构进行“验伤”,但均无功而返。“鉴定机构的标准方面是,除去伤残,都不算失败。”

记者查询资料获知,“吸脂术”指的是医生根据人体比例,用美学观念将腿部重新设计,在全麻或局麻的情况下,将腿部臃肿、肥胖的脂肪吸出,对畸形的腿进行修复,去除臀部与腿部之间多余的赘肉,从而达到腿部的修长效果。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整形科皮肤美容主任医师李东霓主任告诉奥一新闻记者,吸脂术的效果要视患者开始的基础条件而定,每个人基础情况都不一样。“有些人腿粗是由于脂肪较多,有的人则是因为肌肉粗壮。因此大腿抽脂每个人能够抽出来的脂肪量是不一样的,这个必须由主诊的医生在治疗前就进行评估,给患者一个客观的评价,告知其治疗后的效果,不能夸大其词。”她认为,整形医生应该对术后效果有一个客观的告知,否则患者治疗后满意度难以达到理想,就容易产生医患矛盾和纠纷。

内容把关“不专业”含国内未批准美容项目

当 “驻颜”已经不能满足求美者的心理时,一款号称“干细胞抗衰老”的“返童术”正在医美圈悄然盛行。

记者在多个团购平台搜索“干细胞护肤”,就有多家医美机构的宣传信息。

记者通过大众点评平台与医院助理取得联系,咨询是否有干细胞护肤的预约,医院助理明确表示可以进行注射干细胞项目的服务。

随后记者依据预约信息前往蓝色康园滨江东路的医美机构。记者观察发现,店面墙上贴有老板减肥前后的对比照。

记者表明希望进行干细胞护肤项目,店员便拿出资料进行介绍,并向记者展示店内消费者做过此项目的效果图。

据介绍,目前店里的干细胞治疗技术是和暨南大学生物研究实验室合作。这一技术中用于治疗的干细胞,是胚胎干细胞,主要来源于合作医院机构。“医院将年轻妈妈的脐带血进行收集、挑选以及处理等一系列操作,再送往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保存。”对方表示,当顾客需要,就会当下从实验室的细胞库中提取运输到店,请专人进行注射。记者问道,注射操作人员是否具有医生资质,店员表示了肯定,并说明“注射针剂一旦提出,就不能用了,如果交了钱人没来,那也是不退款的。”谈及价格,店员也未给出明确的答复,表示要先看到顾客自身的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几千到十几万不等,“年龄大状态不好,肯定要花费多一些。”但店员告诉记者,第一次注射会有体验价,一针只需688元。

当记者问询干细胞可以达成的效果,店员表示,干细胞注射不仅可以抗衰老隆鼻,甚至可以隆胸。面对记者对于安全性的顾虑,店员说道:“我们这么大个店,开了十年了,有三家,肯定没问题。”之后,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得知,暨大并未研发这款产品。在多方求证后,暨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学校旗下并没有这家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另一家医美机构同样向记者表示可以进行干细胞美容。当记者提问到是否可以做干细胞修复时,接待医生称可以做干细胞美容,该技术通过自体血清提取的生长因子结合一些胶原蛋白产品。对方称自身干细胞比植物干细胞效果更好,价格从六万到上十万不等,价格越贵保持时间更久。当记者询问有关干细胞的仪器导入时,赵医生表示干细胞不需要导入,只是将干细胞注射进皮肤里,也不需要储存,用过了以后就可以自己在身体上进行储备。

针对这一说法,记者采访中山大学逸仙纪念医院候祥平医生,她表示,干细胞主要有两种应用手段,一种是静脉输液,打进血液,提升身体代谢修复细胞抗衰老提高免疫力。一种是局部用,比如常用的骨关节炎,关节腔局部注射干细胞,可以修复损伤的细胞组织,免去病人手术之苦。至于美容,仅听说用干细胞的外泌体做得面膜有很好的修复细纹美容的效果,市面上也有这种面膜了,不过都很贵,因为成本问题,目前干细胞外泌体的产出量有限。

记者在实地走访中,有正规大型医美机构表示,类似“干细胞美容”的项目并不合法合规,目前还未进入临床阶段。某医美机构医师告诉记者,所谓“干细胞美容”可能是违规操作,安全并不能得到保障;又或者是使用生长因子来充数替代。医师对生长因子进行了解释,称其也是国内禁止注射的药物,廉价且对人体有不可控的危害,不少没有资质的小门诊会用其来进行医美治疗,“比如鼻子打了生长因子,可能会让你鼻子一直长。”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谭亚敏特别提醒,现阶段我国没有批准免疫细胞产品用于健康人群。健康人不要迷恋干细胞治疗,如果盲目进行干细胞治疗,可能打乱正常人群生理稳态,导致免疫功能紊乱。

记者为此采访国皓医疗创始人黄健,其表示,干细胞研究技术门槛很高,实验室基础设施投入动辄几千万,还需要很多专业人才配备,管理也要极为严格规范。黄健透露,在他们的领域,较为抗拒与医美机构合作。“因为他们的不专业,而又满满的销售套路,很容易误导那些有爱美之心、注重容颜的女性。

9月13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科普文章称,“干细胞化妆品”是个伪概念。奥一新闻了解到, 2021年国家药监局修订发布的《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中,未收录名称含有“干细胞”的化妆品原料。目前,国家药监局未注册或者备案任何干细胞相关的化妆品原料。国家药监局提醒,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标签禁止标注“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化妆品的标签宣称含有“干细胞”,违反了化妆品标签管理的法规规定,应予禁止。

可见,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医美行业乱象一直存在,如何促进医美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下期报道,奥一新闻将采访行业专家,听听他们的意见。

监制:谢艳霞

策划:谢江涛 高春明

统筹: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刘婕 林少娟 姜丹 李欢

海报设计:郑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