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平均分低的大学有希望吗(在海淀还是西城考大学)(1)

↑点击上方,关注三联生活周刊!

我们大学的生活,若按现在年轻人的标准,算得上废柴一堆了。有那么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基本没怎么上课,“放羊”了。有忙着谈恋爱的,有忙着考托福出国的,有四处闲逛的,有回老家找工作的,基本上都没怎么正经上课。

那时候的宿舍楼,热闹得如同集市,粮票换鸡蛋的小贩钻楼串舍,水房里冲凉水澡的引吭高歌;宿舍里两张桌子打麻将都不够,女生们居然在楼道里支上了麻桌。大夜里,外校的挥着菜刀打将过来;大白天的,大家把脸盆和啤酒瓶甩出窗户。印象里,有两个男生最爱上自习,一位后来我们才知道根本没学籍,是“北漂”的鼻祖了;另一位爱自习,是专门给女朋友背水壶的。当然,老师宽宏大量,我们都毕业了。

比平均分低的大学有希望吗(在海淀还是西城考大学)(2)

《匆匆那年》剧照

在这个高考发榜的时刻,说了这么多“不靠谱”的细节,是想给大家泼冷水,考上北清不过如此。当然,我也真心感谢大学给与我的自由的气息,让我余生里慢慢地享用。

同学里除了麻星多多,还有一拨闷声发大财的。他们的第一桶金来自哪里呢,就来自海淀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高考模拟试题。那时候海淀的教学质量就在全国呱呱叫了,而几乎所有的高中老师乃至所有的考生,都以在高考前做上一套海淀区的高考模拟题为“定心丸”,于是乎,那几年北大学生里就流行起贩卖试卷的生意。那时的生意可比现在好做多了,还没见到考卷,只见到一封通知信,各地中学就会提前打款,这边所要做的只是在海淀模拟考之后第一时间拿到考卷找印刷厂印制,再邮寄到全国各地。印象中最忙碌的那几天,有一两间宿舍就成了抄信封的车间,“麻星们”也过来帮忙。整个楼道里都飘满了“发财”的气息。据说,如今某互联网大佬,第一桶金也是这样得来的。

全国高考生之仰慕海淀,犹如登山者的喜马拉雅朝圣,但实际上北京市真正顶尖的考分往往出在西城,我们86届的文科状元就出在我们四中,一个班40来个学生,4名考上北大12名上了清华。那个时候的高考升学率只有4%,可一旦进了四中基本就进了上大学的“保险箱”,岂止是有学上,一只脚实际上已经踩进了北大清华。那些年高考状元也多在四中、师大二附中和实验中学之间轮换。

比平均分低的大学有希望吗(在海淀还是西城考大学)(3)

星移斗转,为写这篇文字,我问了一下侄女,她七八年前考的大学,她们那届四中只出了两个第二名,算得上是个小年了。我查了一下统计,近些年人大附中变得越来越厉害,高考状元数量已经超过了四中。当然,这也是大势所趋,海淀的“考二代”成长起来了,他们聪明,父母又拼,没有不拔尖的道理。我爱人那天煞有介事地说,她有个同学的小孩刚上小学二年级,考英语得了个B,以为没什么问题呢,结果老师告诉她这是班里唯一的B。她赶忙给孩子报了辅导班,从B考到了A-,一打听还是失望,A-仍是倒数第一。在海淀的名校,孩子们没有不参加课外辅导的,课外学习的压力远超校内。孩子和家长没有不追求完美的,考不到满分就是不及格。北京素来就有“东富西贵”的说法,如今二代成长起来,海淀完美碾压,怎能不令外区的焦虑。

比平均分低的大学有希望吗(在海淀还是西城考大学)(4)

《少年派》剧照

海淀是北京曾经的城八区里最大的一个区,也就是一个巨大的城乡结合部,父母从三线建设退回北京的时候,我们就住在海淀区的清河小营。这里往西几里地是上地,北面西二旗,如今都是月薪5万的码农集散地,可在当时,这里不过是毛纺厂、砂轮厂、瓷片厂和粉丝厂等工厂的所在,我们的工人宿舍据说就建筑在一片乱葬岗子上。周边的中学是二十中和清河中学,大人们提起来都摇头,我的小伙伴很多后来也上了这两所学校,经常听说他们去打群架、“磕”婆子,那时候我还是很羡慕的。

海淀甚至不能算一个平原区,山后地区就是一片大农村,海淀因此也就有着北京市各区县中最不平衡的教育资源。甚至八大学院的附属中学,按理说有了响当当的大学做依托应该能办好吧,其实并不是,地质大学、石油大学乃至北医附中都乏善可陈,可惜了周边如此好的教育资源。

前两年海淀小升初打破了一对一原则,整个区域五个学区大派位,看似教育机会公平了,却令家长们陷入焦虑。教育均等化上海淀远远落后于西城,抽签入学,名校与渣校,摇号决定命运,这无论如何也不是教育公平本来的含义。

好在海淀教委正在教育公平上做出很多努力。比如前文我提及到的二十中如今已经是北京市的重点中学了,而石油附中、矿大附中等学院路上的普通中学将纳入到101中学的教育集团,北医附中则已经被北大附中接管了。据说,在这样的分校里,只要发现了“好苗子”就会直接送到本校读书,这样既关照到教育公平,也不会埋没孩子的潜力。

比平均分低的大学有希望吗(在海淀还是西城考大学)(5)

2019年6月7日,高考首日考试科目结束,在北师大附中考点,考生走出考场(图 | 视觉中国)

其实,无论在哪个区上学,关键还在于家庭的学习氛围。2018年北京市中考,高分段(560 )的比例,朝阳区达到了8%,超过了传统教育资源大区海淀和东西城,作为远郊区的通州区高分率甚至比海淀区和西城区高。在更高的570 的分数段,通州人数甚至碾压西城,与朝阳区不相上下,只比东城和海淀少几人,原因就在于这里外来人口较多,而大多都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北漂。这份成绩单也从侧面证明了,西城区的孩子们的确很多是“拼爹”的,中考成绩一般,可经过高中的优秀教育资源“浸染”一下,就都上大学了。

对优秀的、有潜力的学生,最大的隐患莫过于中考“锁区”政策,东城、西城和海淀这三个教育资源集中的区相互设墙,但其他14区可跨区考牛校。“锁区”带来的问题是区域间的流动性会降低,影响到孩子们的自由选择。但自从5月份华为任正非发出了“培养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呼吁,高考数学题目陡然转难,我想,那些阻碍人才成长的关卡早晚会清除。

写在最后,我其实庆幸没送孩子回海淀上小学。从小就开始拼,拼到哪一天是头呢?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