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一写俞敏洪。

中国的企业家那么多,但俞敏洪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他是朴实的、低调的、敦厚的,而他又是备受瞩目的。

他经历过事业的巅峰,也跌落过谷底,他始终在那里,微微的笑着,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学子们,他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企业家,堪称一代人的精神偶像。

他出生于农民的家庭,高考两次失败,第三次高考却一脚踏进北大的校门。

为了不落后于同学,肺结核生病期间,虽然苦闷,但仍然坚持背英文字典、读两三百本书、读几十本英文原著。

他最终有幸留校北大任教,却因为触犯校规,被迫离开。

他从贴小广告开始创业,最终创建了新东方帝国,却随着一年前的“双减政策”,顷刻间30年间的辛苦奋斗毁于一旦。

去年年底,年近60岁的他开始转型直播,屏幕前有的人嘲笑,有的人不解……

如今仅仅半年后,伴随着新东方老师董宇辉的走红,新东方甄选又再度成为业内翘楚,就连新东方的股票都死灰复燃,涨幅高达100%,身价骤增60亿。

这一切都离不开俞敏洪面对逆境,不断调整方向,迎难而上的决策和勇气。

他的人生逆境那么多,而每一次他似乎都能绝地逢生。

他就像一颗生命力极强的种子,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始终顽强、坚韧,不放弃攀爬向上,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而这一切,似乎都有迹可循。

俞敏洪三部曲(揭秘俞敏洪三起三落的人生)(1)

01

出走北大,草根创业

俞敏洪北大毕业的那几年前后,大约1986年,正值国内兴起出国热。

他在自传中写道,身边的朋友一个接一个的出国,如果自己一直留在北大教书,不出国深造的话,那么就会在未来的世界失去机会。

所以,他也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出国。

出国留学所需要的托福、GRE,对他来讲,自然不存在什么难度,备考2个月就通过了。

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是,他没有出国留学的经费。

申请到的学校因为种种原因错失奖学金的机会,那么他不得不依靠自己挣钱去美国读书。

但是当时在北大教书的工资收入微薄,想要靠工资出国留学是不可能的,于是很自然的,俞敏洪想到了自己出去挣钱的想法。

在北大一个星期只有八小时的课程,于是余下的时间他开始在一些机构教授托福、GRE的课程,每个月可以有一两千元的收入,差不多是北大工资的十倍。

这在当时给他一个感觉,培训班教学,挣钱会比较快。

然后他开始成立自己的托福培训班。

虽然没有工作人员和执照,但由于是北大的老师,所以很轻松的招到二三十个学生上课。由于他的课对学生成绩提升很有帮助,学生也愿意帮他做宣传。

这让他觉得他拥有做生意的天赋。

但一切并不是就那么顺利。有一个很重要的阻碍因素是,北大其实也有托福培训班的,而俞敏洪私自开培训班,就相当于跟学校抢饭碗。

于是他的培训班没开多久,学校的领导就开始找他谈话说这样不行,不能跟北大抢生意。

但是为了挣钱出国留学,俞敏洪并不想放弃这么一个可以积攒学费的机会,在与北大领导的不断争执与冲突中,学校最终决定给他一个行政记过处分。

记过处分贴在学校著名的三角地,整整三个月,并用高音喇叭播了大概一个星期。

这是俞敏洪的第一次人生中的“出名”,当别人见到他时,都会说一句:“看,这就是那个被处分的老师。”

本来想着这也没啥,自己只要实现了出国留学的梦想,读了博士回来,继续留在北大当老师,早上读书、晚上湖边散步,也是很舒适的生活。再加上那时候已经结婚,觉得安稳是最重要的。

但是接下来的一些列事情,改变了他的想法。

被处分后,他才发现他已经失去了太多的机会。比如分房子的时候,由于受过处分,所以轮不到他;派人出国进修,也轮不到他。

于是,他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离开北大。离开北大后,可以有更高的薪酬,可以继续开培训班。

所以在1990年,俞敏洪向北大提交了辞职报告。

他做了一个他认为,对于当时的他来说,一个最好的选择。

虽然,这个选择,无比冒险,充满未知和挑战。

但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从一个人的小作坊开始,逐渐创立了新东方帝国,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和老师,是一代人无可磨灭的记忆。

俞敏洪三部曲(揭秘俞敏洪三起三落的人生)(2)

02

被注射兽用麻醉剂,抢走200万,7人中仅他存活

新东方的整个创业过程中,俞敏洪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风浪,但最让人心有余悸的是一宗差点让他丢掉性命的绑架案。

事件发生于1998年,那时由于金融体制的落后,银行体系在周末的时候并不开放存储业务。

而新东方通常是在周末的时候报名人数众多,每个周末都能收到上百万的现金。由于周末不能将钱存到银行,也无法放在简陋的培训机构,于是只剩下一个办法,俞敏洪自己拎回家。

那时的俞敏洪没有保安和司机,每个周末收钱、回家,都是自己一个人。于是,他被一伙人给盯上了。

在一个俞敏洪又提钱回家的周日,犯罪分子截住了俞敏洪,并给他打了一针麻醉大型动物的麻醉剂,然后他就晕过去了。

犯罪分子抢走了200万元,在临走时,犯罪分子的团伙看见俞敏洪还有呼吸,问老大是否要干掉他?带头的犯罪分子说:“俞敏洪还是一个不错的人,我们已经拿了这么多钱,足够远走高飞了,就留他一条命吧。”

2005年随着案件的侦破,俞敏洪才知道这伙人抢劫了包括他在内的7个人,都打了麻醉剂,其余6个人无人生还,就他活了下来。

连医生都觉得奇怪,这么大麻醉居然还可以活命。

俞敏洪开玩笑的说:“可能是我酒量比较大的原因吧。” 天生的抗麻醉能力,救了他一命。

在王强和徐小平的建议下,俞敏洪开始意识到资金的安全性,于是他找了一家北京银行的一家支行进行合作,每到周末银行开着押运车到新东方报名现场把钱拿走。

俞敏洪在多次的演讲中,都说这是他创业过程中犯过的一次错误,没有及时采纳朋友的建议,差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俞敏洪三部曲(揭秘俞敏洪三起三落的人生)(3)

03

被赶出新东方,困境中保持学习,重回管理岗位

在读俞敏洪的创业自传《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一书时,让我特别惊讶的一件事是,俞敏洪居然曾经被他一起创业的伙伴王强、徐小平等赶出了新东方。

2001年到2006年是新东方蓬勃发展时期,也是新东方处于快速变革的时期,所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和包括王强、徐小平在内的创业伙伴,出现了各种矛盾和争吵。

在一次争吵的会议中, 新东方的创业伙伴们说:“俞敏洪,你一个农民出身,现在新东方要进行现代化发展了,改革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你,所以,如果你不当董事长和总裁,也许我们能把新东方带上正轨道。”

俞敏洪说:“我现在当董事长你们觉得我干得不合格,那就由你们来做吧,我愿意让位,就当一个纯粹的股东。”

所以后来,王强成了新东方的董事长,徐小平成了副董事长,胡敏当总裁。

而俞敏洪,在新东方什么职位都没有,甚至不能参加股东会、董事会和总裁办公会议。

在离开新东方的几年时间里,虽然心情郁闷,但俞敏洪从来没有停止学习。他有一个人生准则,那就是无论人在什么岗位,在任何困境中,都要让自己保持进步。

他开始大量的看关于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股权管理等方面的书籍,从《公司法》到企业管理,读彼得德鲁克的书、稻盛和夫的书,又读了大量和上市公司法律法规相关的书。

用俞敏洪的话来讲,那两年他相当于自学了半个MBA。

不管是王强当董事长,还是胡敏当总裁,新东方的内部矛盾从来没有停止过,彼时的他们也意识到管理新东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并且也觉得,新东方要继续往前走,离不开俞敏洪这个活招牌,也知道俞敏洪一直在进步。

所以2004年,俞敏洪受到邀请,又重新回到了新东方的管理岗位,继续做董事长和总裁。

此时的俞敏洪,经过大量的学习,已经大概明白董事长和总裁应该怎么做,公司组织架构应该怎样搭建,董事会和股东会的权利分界到底是什么,以及董事会和总裁办公会的权利分界是什么。

英雄归来,锐不可当。

最终将新东方带进美国股市,成功上市。

俞敏洪三部曲(揭秘俞敏洪三起三落的人生)(4)

04

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考上北大,再到北大教书,后来又创立新东方,又到如今的直播崛起。

俞敏洪这三个字似乎从未退出过我们的视线,他用自身经历给我们演绎了一个底层小人物是如何一步步攀爬向上,并翻越人生的一次又一次阻碍,成长为一个更有价值、更有作为、更有担当的人。

雷军曾说:“风口来了,猪都能飞起来。”言外之意,成功具有偶然性。

但俞敏洪的成功,显然已经不仅仅是偶然因素。

他把这一切归因于两点:一个是自我驱动,一个是敢于改变。

俞敏洪曾说,一个人的成长可以用一条河来比喻,起源处是非常狭窄的,但如果你愿意去学习,愿意去自我驱动,愿意去结交更有意义的朋友,愿意去读书,也愿意在逆境中学会思考、学会改变。

那这些东西就像点点滴滴的水汇聚到你的生命之流中,让你最后能够变得越来越开阔,最后到达海洋的时候都变成了奔流的大河。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爬坡曲线,会经历低谷、爬坡、登顶、下山,会经历低谷的难熬,上坡的艰辛,甚至退场时的黯淡。

但无论身处哪个阶段,都要记得我们始终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村上春树曾说:“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更多俞敏洪的创业故事,可以读他的这本书《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讲述的是他与新东方跌宕起伏的经历。这本书不止是俞敏洪的成功学范本,更是写给普通人的人生启示录。愿每一个想要进步的人,都能从书里收获重启自我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