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规则(财务如何转型不一样的)(1)

在这个讯息万变的时代,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出现打乱了以前的产业格局,技术的发展使得各个行业都人人自危,害怕被时代抛弃,被行业洗牌。

作为财务行业,我们在考虑财务行业转型的时候需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财务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财务人员服务的对象是谁?

数字化经济背景下,每一个财务人员如何在这种大背景下去架构去设计去思考我们财务这个职业的未来。当然我们需要把财务最基础的核算工作做好,但是在信息化的今天,核算的及时和准确性已经因为电脑的普及和网络发展变成了财务共享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那么在这个基础上,财务会计还要改变那些方面,做那些转型才能够延续行业的价值呢?

财务人员是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服务的,只有提供好服务才能体现出价值。

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规则(财务如何转型不一样的)(2)

财务应该做哪些转型呢?

财务在做好核算工作的基础上,有两个方面需要延伸功能:

沿着企业的业务流程往前端延伸,财务需要做好对业务的反映和监督;

往决策端延伸,作好对决策的服务与支持。

往业务前端的延伸,对业务的反映和监督,在这篇文章中不做讨论,我们在这里只说对决策的服务和支持。

为决策服务和支持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每一个财务人员在核算分析这些数据信息的时候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是需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管理者决策时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比如:我们财务每年年底的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我们每次做的都老费劲了,做完还把自己感动的不行。但是问问自己,你做的账龄分析表对企业有多大用处?业务部门和管理者关心的是以合同时间为准的账龄分析表,而不是财务通常所做的入账时间账龄分析表。你所表达的是应收账款从入账到现在存在了多长时间,而不是管理者所关心的——从合同日到现在还有多长时间应收账款才能收回来。

有一天,领导问财务部门:我们的应收账款还有多少没有收回来?

财务部门说:应收账款里面1—2年应该收回的占15%。

领导感觉1—2年该收回的应收账款比重太大,于是把市场部门叫过来询问:为什么你的应收账款回收速度这么慢?1到2年的应收账款占到了15%?

市场部门回答说:我们签的合同就是那样,合同还没有到回款日期,你让我咋去跟人家要钱?我总不能要求客户把一个还没有到期的应收账款收回来吧。

领导和市场部门说:我不相信那15%的应收账款都没有到期。

市场部门回答说:是有个别到期的,但金额很少,不起主要作用。

于是领导问财务部门:1到2年的应收账款已经逾期的是多少?

财务心里暗自嘀咕:你问我,我问谁去?

于是财务发现,前期做的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只能自己逗自己玩,对决策分析起不到半点作用,根本显示不出需要关心的信息,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回收来说,根本不能作为管理依据。

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规则(财务如何转型不一样的)(3)

什么样的信息能够服务于管理和决策?

显而易见,站在管理和决策的角度,对管理和决策有用的信息才能服务于管理和决策。

沿用上例,如果财务能够告诉领导:截止到今天为止,应收账款还有一亿,这一亿里面已经逾期的有2000万,还没到期的8000万。已经逾期的里面,1到2个月的有500万,2到3个月的500万,三个月以上的500万。还没到期的8000万里面,1到2个月2000万,2到3个月2000万,三个月以上的4000万。

如果账龄分析表能够像这样以逾期为基础向前向后各推三个月的清晰表达,那业务和管理者就非常喜欢这张账龄分析表了。

但其实这样要求的账龄分析表并不好做,因为我们很多的合同签订的时候并没有清晰地说出付款时间,而是付款的节点。比如说:到货时间、验货时间等,这就需要把合同中的时间节点和业务做匹配,把合同中约定的时点作为业务开展的时点。想要做到这个境界,财务人员必须从办公室里走出来,去了解业务,了解流程。

在一个央企的工作会上,领导对财务人员的要求就是六个字“迈开腿,张开嘴”,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财务现在的发展趋势,不要只坐在办公室里算数据,而是要走出来去观察业务,多沟通,并且多做事前沟通

这就是所说的信息支持,也是财务如何为管理者做好的信息支持,对决策所做的支持在“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中可见一斑。

对于业务端延伸的财务转型,我们下篇文章再讨论,有不同意见可在下方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