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智能传播成为热点议题,纵览现有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新闻媒体的智能化传播,对于社交媒体智能化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从社交媒体智能化的现状出发,分析国内外应用案例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伦理问题,探究社交媒体智能化的应对之道,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社交媒体未来发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社交媒体未来发展(社交媒体智能化的现状)

社交媒体未来发展

摘要:近年来,智能传播成为热点议题,纵览现有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新闻媒体的智能化传播,对于社交媒体智能化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从社交媒体智能化的现状出发,分析国内外应用案例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伦理问题,探究社交媒体智能化的应对之道。

中图分类号:G206.2

从口头交流、书信交往、电子邮件,到基于Web2.0的社交媒体,技术革新历来都是改变社会交往形态的重要驱动力。如今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IT逐渐取代信息技术的旧IT,成为时代潮流。智能传感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分析及挖掘技术、算法推荐与配对、语音搜索与图像识别、社交机器人等智能技术正引领社交媒体迈向智能化。

一、社交媒体智能化现状:智能传播与人机互动的深化与发展

笔者认为,社交媒体智能化是以社交媒体为主体,通过智能化技术延伸并拓展人的社交智能,以提升人际交往效率与内容传播质量为目标并逐步成为智能社交媒体。特征表现为社交关系的智能化与内容生产的智能化。外在表现为可穿戴设备、大数据、网络算法等智能化技术手段与社交媒体的结合与应用。

(一)可穿戴设备与社交媒体:智能互联与沉浸体验

通过嵌入式传感器与互联网连接,将物件转变为智能物体,实现物与人之间的互动,并与周围环境集成,[1]可穿戴设备大大拓展了智能连接的疆域,依附于人体特征,使得位置信息更为精准,拉近了信息与人的距离。2018年脸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可以帮助人们“阅读”的可穿戴设备。[2]通过将口头或书面语言的触觉表征传递给手臂,用户无需看智能设备就能接收信息,并通过皮肤感知信息。为有视力或听力障碍人士交流带来福音,还可用于会议、游戏等场景,改变了信息的感知与交流方式。同时,通过分析腕带、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聚合的传感数据,可推断出个体间互动的社交特征,未来有望用于社交监控、舆情分析等领域。

通过沉浸与仿真感营造身临其境的现实体验,虚拟现实社交有望彻底改变在线互动方式。点赞、评论、转发等网络社交方式虽然突破时空限制,但与现实社交活动仍有所不同,究其原因在于“旁观”式的异步交互无法充分满足人的在场感与存在感。而基于VR的社交互动,不仅能还原真实社交场景,而且能获得超现实的体验。例如在英国移动社交软件vTime平台上,用户可以分享360°照片,照虚拟自拍,以真身或化身等出场方式与好友在外太空、水下等不同场景里相逢,通过语言、眼神、肢体动作等形式进行交流,实现同步实时交互。通过Altspace VR的前排(FrontRow)功能,表演者能以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方式展现舞台内容并与观众互动,[3]比如可将演出者“分身”同时映射到多个房间,可增加VR音乐会的观众人数,使大型的演唱会变成小型的聚会。基于VR的社交现已运用于商务会议、教育、游戏等领域,未来有望在相亲、反网络欺凌等各个场景使用,以提升用户体验,降低社交成本,帮助解决现实问题。在第五届(2018)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腾讯表示考虑推出VR微信。如若推出,将给国人带来不一样的社交体验。除了VR社交外,各社交媒体平台还尝试以AR拥抱社交虚拟空间。如Snapchat与Instagram先后开发了面部过滤器,用户可自定义图像,增添诸如动漫、游戏等元素,增强可视化效果。Snapchat则更进一步,开发了AR增强型交互式镜头Snappables,通过触摸、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控制图像呈现效果;[4]Snapchat还制作了AR迷你短片“热煤”(Hot Coals),[5]用户化身为卡通形象“体验”在燃烧的煤炭上行走,以挑战自我,坦然面对恐惧。

(二)大数据与社交媒体:信息解读与用户画像绘制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手段与机器学习算法的融合,带动了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社交媒体所产生海量数据的挖掘与分析,社交大数据的实践应用走向深化,目前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基于内容的舆情管控与基于用户行为轨迹的画像绘制与讯息推荐。

例如Instagram通过对社交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学习,能以近乎人类的准确度每秒解读数千个帖子的文本内容,鉴别其中的负面内容,将“欺凌、种族歧视或性骚扰”等内容进行归类处理。[6]同时,还能检测垃圾邮件,识别虚假账户并清理垃圾评论,从而营造天朗气清的言论空间。英国警方将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用于警务实践。通过关键词搜索及关键字列表筛选,进行事前数据收集及事中监控,监测极端主义及对示威活动的动态,搜寻潜在的威胁,评估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7]而在实践层面,已有相关企业开发出舆情监控管理软件,服务于客户公关。如一个名为“孔明社会化媒体管理平台”,通过对实时微博热点、粉丝喜好分析,为企业公众号内容运营提供策划方案,包括按不同等级回复及处理,对负面舆情予以监控。通过对微博联系人进行分组、备注、数据导出备份,管理和追踪客户的各维度信息。[8]

此外,大数据与社交媒体的结合为用户画像绘制提供技术基础,使得讯息推荐更为精准。例如短视频社交应用抖音与快手,通过分析视频内容、热度(点赞、评论、转发等)、发布时间等数据与用户画像相匹配,进行个性化的内容推荐。网飞公司(Netflix)则通过对用户诸如停顿、倒带或快进等收看行为、时段、地点、所登陆设备、搜索、浏览、滚动行为以及影片瞬间的“屏幕截图”等数据的详尽记录与追踪,评估客户娱乐偏好以及观看模式,[9]预测用户行为,为制作定制化的内容提供参考。使得准确定位目标客户,提高用户参与度变得更为容易。

(三)人工智能“助攻”下的社交媒体:心智解读与协调合作

如果将大数据比作所收集的“资料”,人工智能则是解读者,决定资料的用途与走向。人工智能与社交媒体的结合,即赋予非生命体“社交媒体”以人类的智慧,使之具有人类的思维能力、信息生产、处理与传播的能力。[10]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算法:根据相关性的排序“测验”与“配对”服务

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逻辑与方法论,它是准确且高效完成一项任务的诸多步骤。运用算法,可对用户与信息特征进行相关性匹配,为网络帖子排序。例如,在2018年1月11日,马克·扎克伯格宣布脸书算法发生大变革,新闻订阅(news feed)将减少公共领域的信息来源(如企业、品牌商和媒体),增加来自朋友、家人和群组的内容。[11]社交“互动”的重要性在此凸显,那些被反复评论与引发大量讨论的帖子、新闻文章或视频以及用户希望分享并可能回应的帖子,[12]如建议征询类的互动性贴文更可能被算法选中,置于用户脸书新闻源的顶端。2018年3月开始,职业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按照用户的身份、内容、行为等特征标签进行算法编辑,对成千上万的帖子进行排序,将最相关的帖子排列在提要的顶部。[13]而2018年底网易云音乐推出的年度听歌报告根据算法推荐,做起了智能“配对”服务,根据听友听歌品位、特征挑选出与用户最匹配的人进行聊天与互动,开启以“音”会友的“新局面”。

2. 语音搜索与图像识别:智能识别与表达

语音搜索是将人的语音讯息转化为机器能识别的语言并与之交互,本质上是一种语音识别技术,受益于大数据及深度学习领域的进步。目前语音搜索市场有苹果的Siri、亚马逊的Alexa等“私人数字助理”与社交媒体对接,为用户阅读、接收及发布消息等社交事项处理提供便利。除了使用第三方的语音助手外,各社交媒体平台也开始自主研发相关应用。如脸书正在开发与测试自主研发的语音识别软件Aloha,用于脸书和Messenger应用程序及外部硬件,并计划首先在国际市场推出智能扬声器。[14]当前,语音搜索与社交媒体“嫁接”并不顺利,要想实现语音指令对社交媒体的自由控制还需技术上的衔接与突破,尤其是与可穿戴设备的对接是未来发展方向。

基于机器学习和图像识别技术,Instagram研发了视觉监控工具MetaEyes,通过选择与分类、过滤所监测标签并使用机器学习来自动识别图片内容,为客户提供摘要和详细的分析报告。目前能识别的内容包括人脸人口统计学属性(年龄、性别、微笑、面部毛发和眼镜检测)、微笑表情检测、产品标识、名人、露骨的内容(如暴力、性)、场景、地点等方面。而推特通过分析眼动仪所记录的数据,预测用户可能想看的区域,重新定义了图像裁剪。[15]抖音国际版Tik Tok在GAGA舞蹈挑战赛(gaga dance machine)中使用AI识别用户动作,将其与应用程序中的姿势相匹配,[16]改变了视频直播的叙事与互动方式。

3. 社交机器人:促进人机协调与合作

社交机器人(social bots)又称聊天机器人(chat bots),本质上是一组自动化程序,基于人工智能以及神经语言程序设计(NLP),目的是在聊天或对话中模拟人类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形式有多种,有满足人们社交需求的“蠢萌”机器人(cleverbot),它能与真人聊天,还能边聊天边学习;也有满足商用需求的机器人。例如脸书为Messenger开发了10万个聊天机器人,每月产生超过20亿条信息。[17]目前,在推特上也有一些执行各种任务的机器人,比如当新内容添加到在线流媒体服务时,网飞机器人(Netflix Bot)会自动发推文;语法监察机器人(Grammar Police)可识别语法错误的推文,并提供正确的使用建议;CNN突发新闻机器人(The CNN Breaking News Bot)是该媒体非官方账号,每当CNN声称有突发新闻时,都会发出警报;华盛顿邮报的机器人“权力发布者”(Power Post),提供华盛顿决策者的新闻。[18]总之,这些智能机器人作为个人数字助理,服务于商务营销,不仅满足了人们出行(获取实时位置)、购物决策(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智能音乐搜索、获取股票市场信息等特定场景的实时需求,而且提高了媒体平台大批量处理能力,促进人机协调合作走向深化。

二、社交智能化的一体两面:正向社会影响与伦理问题

社交媒体智能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宏观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在信息获取、思维、行为、价值观、社会交往等微观领域引发颠覆性变革;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智能化带来一定的风险与伦理问题,削弱人类权威性,带来数据与隐私安全等潜在威胁。

(一)正向影响:或将改变整个社会生态

首先,算法可作为一种政治资源,改善政府治理。社交媒体智能化的本质是运用算法对内容与关系数据进行解读与处理。基于此,脸书编辑可利用算法,推送自由派信息给用户;英国警方可运用社交媒体数据监督抗议和示威活动;政府相关部门可用算法进行反恐。由此,社交媒体大数据与算法作为一种社会“资源”,被赋予了政治的含义,为政务事项处理、信息传播与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助力。从全国遍地开花的“刷脸政务”到社交媒体上个性化的政务信息推荐,提升了政府服务效率的同时,满足了公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此外,借助算法的“专业”判断及与机器智能的人机交互“协商”,改变人们对政府治理的理解并在持续的人机互动中塑造了治理实践,为预测、先发制人和应对一系列问题和风险提供了可能性,最终促使政府治理走向智能化。

其次,社交媒体智能化助力市场营销迭代升级。通过对海量非结构化社交数据的快速处理与精准分析,人工智能驱动社交媒体营销转向智能化。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推动内容生产自动化与内容优化,缩短了制作周期,提高了内容发布的频率与质量。其二,促使情报分析更为精准,有利于企业提高对消费者心智解读及社会趋势把握能力。其三,帮助快速锁定与品牌特征相匹配的有影响力人物,为企业公关及广告宣传寻找代言人提供便利。其四,改变了与客户互动方式,智能沟通成为可能。如聊天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识别语音、数据和特定的模式,能“自主”跟进与处理信息,智能匹配通讯录,与潜在客户联系。这大大节省了时间金钱与人力成本,一定程度减少并降低与客户的摩擦及沟通成本。总之,借助社交媒体智能化手段,提升了企业对消费者、竞争者及市场的洞察力,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提升了营销效率与质量。

第三,人工智能与社交媒体结合应用,提升公共事业服务质量,助力维持社会秩序。凭借智能技术与手段,社交媒体可服务于新闻传播、公共卫生、环保等公共事业,提高民众社会福利。如正在研发的假新闻检测算法,如若成功,有望提高社交媒体对错误信息的分类能力,从而识别并标注出假新闻。在2018年,加拿大政府与人工智能公司Advanced Symbolics合作,通过监控16万个社交媒体账户的帖子,识别其中有自杀倾向的想法、行为和言论,从而预测与评估各地区自杀趋势与风险,确保精神卫生资源的正确配置。[19]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则通过分析用户在图片社交应用Flickr上贴有地理标签的照片,了解游客对印度喀拉拉邦湿地休闲旅游的偏好,将旅游与环境保护规划联系起来,[20]为环境保护者决策及游客旅游提供参考与建议。

第四,社交媒体智能化重塑人与媒介关系,改变信息获取、社会认知与交往方式。可穿戴技术与社交媒体的结合,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便携式向无缝衔接转化,打破了时空与人体肉身的限制,使得访问与共享信息更为便捷。而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与社交媒体的结合,不仅为人们随时随地信息获取及享受个性化服务提供便利,而且扩大了受众面,重塑了人们对信息重要性的判断,创新了社会交往的规则。例如使用语音获取信息便捷且门槛较低,为文化素养不高的人群带来福音,例如,2018年脸书推出微型播客,更新语音剪辑,为母语打字困难的全球用户创作本地化的故事提供便利,[21]长远来看有利于各地知识文化遗产的留存与传播。算法机制与社交机制作为社交媒体智能化的“一体两翼”,前者依据信息排序算法而后者依据人的筛选过滤机制决定内容显示优先次序及权重,从而影响用户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此外,两者基础上的算法配对,其影响不仅限于内容层面,更是对社会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如基于所消费内容相似性进行的智能配对服务,改变了原先依靠机缘巧合来寻求知音的模式,为茫茫人海中快速寻找志趣相投之士提供可能,改变了社会交往方式。

(二)风险与伦理问题:挑战社会既定规则与秩序

第一,社交媒体智能化可能使得人类作为主体的权威性被逐渐消解。随着选择权与决策权转移到人工智能,原先在社交媒体上鲜活的个体退居后台,“听从”于算法抑或机器人等的“安排”与“指令”。正如2018年谷歌I/O开发者大会展示的新一代谷歌语音助手代表客户通过语音电话预约[22],整个通话过程流畅自然,为了加强真实感,助手增添了人类特有的语气词“Uh”“Mm-hmm”,使其更像“人类”,而且在对话未按原计划进行时,该助手还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但是权力“下放”带来便利与效率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语音助手(或称聊天机器人)程序故障等原因造成“思维”混乱将带来不必要的误会,甚至扰乱现有传播秩序。在2017年7月底脸书公司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就出现了失控状况[23],开始“自创”语言,这使得该公司不得已将其紧急关停。而当智能技术手段逐渐“类人化”,具备类似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图像识别、抽象思考等能力之后,它们就可以大规模的渗透进入虚拟世界的社交生活之中,成为“机器水军”来重构我们当前的“社交网络”。[24]据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调查显示,在推特上预计有三分之二的热门网站推文链接是通过自动账户发布的。与此同时,随着信息输入体量增加,智能化技术对个体的了解程度越深,人类也会愈加习惯并依赖智能化传播带来的便利,也就越发难以分离,而如若有一天智能系统崩溃,人又将何去何从?

第二,侵犯隐私与数据滥用,透支用户信任。从可穿戴技术的智能连接到大数据的用户画像再到人工智能的算法推荐、语音图像识别无一不是依托于社交媒体用户个人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但是,在事前征得用户知情同意方面,做得还不到位。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5月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大约有一半(53%)美国成年人不了解脸书的新闻提要(news feed)如何运作,[25]大约四分之三(74%)的美国用户并不知道脸书会记录、跟踪其在线行为估算兴趣和偏好,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广告。[26]有些社交应用隐私条款设置有些简单粗暴,未赋予用户选择的权利,例如在大多数社交媒体隐私协议里,只有全盘接受与拒绝两个选项;有的甚至默认用户同意,在未给予用户明确隐私预期的情况下公开披露和收集个人数据。伴随着智能技术发展,在未来的情景中,增强和混合现实可能在我们不知情或未经同意的情况下将数字信息与我们的身体和身份相关联,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加之虚拟空间的匿名性与沉浸感,若被心怀不轨之人利用,可能对用户造成滋扰。如2018年VRChat上的一位用户癫痫发作,由于设备有全身跟踪功能,所以在线用户均目睹了该用户发病的全过程。[27]虽然大多数人表示关心,并试图安慰,但仍有一些人继续骚扰该患者。此外,化身作为虚拟空间用户身份识别的凭证,若被盗用或被恶意使用,将对用户声誉造成损害,影响其社交生活的开展。同时,VR社交中用户的物理位置、表露的情感也可能成为隐私保护的新战场。

第三,社交气泡与技术的价值偏向,扩大了社会分歧。尽管社交媒体正在帮助打破障碍,让许多人有发言权,但在2019年BBC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认为脸书和推特等平台在两极分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8]。而随着社交媒体智能化传播逐渐趋于程式化以及个性化推荐算法的盛行,这种“极化”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由于长期被“喂养”兴趣圈范围内的信息,用户沉迷在心理舒适区无法自拔,内卷化从而逐渐削弱了探索外在“未知”世界的动力。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并非完全中立,它包含一定的价值判断,甚至带有“偏见”。据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5月出具的公众对计算机算法的调查报告显示,大约有六成(58%)的美国人认为计算机程序总能反映出设计者的偏见。[29]例如脸书趋势(Facebook Trending)算法的运作机制是从受信任的来源中抓取实时数据和外部内容,以生成一长串趋势主题,然后根据脸书的编辑指南手动审批和排序。接下来,个性化算法根据每个用户的适用性对主题进行排序[30]。但是以上环节都可能暗含偏见,例如抓取哪些可信新闻网站作为来源,是选取偏向保守派还是自由派的网站,决定了不同的价值偏向;旨在推广流行内容的算法根据点击量的多少来判断,这种流行偏见可能会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整体信息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而为每个用户选择最具吸引力和相关性的内容,最终可能会加剧用户的认知和社交偏见,从而使他们更容易受到操纵。

第四,过度沉迷VR等智能技术设备或应用,不利于真实社会交往的开展。在VR社交中,用户通过虚拟化身塑造理想的自我并与虚拟世界建立情感联系,在深度沉浸的环境里实现现实社会难以获得的满足感。但是如果过度沉溺于VR营造的虚拟世界,可能会导致成瘾行为。此外,斯坦福大学的杰里米·拜伦森(Jeremy Bailenson)在国家科学院进行的研究表明,儿童可能在虚拟现实中获得虚假记忆,因为大脑无法区分实际与虚拟体验。[31]以算法为技术支撑的聊天机器人,在人机交互过程中遵循着人与人交互的社会规则,并自动地应用社会规则,显示出拟人化的线索,[32]随着算法的深度学习能力不断加强与进化,未来聊天机器人可能更“聪明”,不仅能科学、准确的预测人类行为,而且“高情商”,具备高语境分析能力,甚至能理解并辨析“含糊不清”表述下的真实语义与人类交流畅通无阻。但这美好图景的背后,暗含危机。当与高情商机器人沟通形成惯习,会抬高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期待。由于无法保证获得相应的满足感与舒适感,人们可能不太倾向于和真实的人交流,从而对现实社会交往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智能技术本身的黑匣子与局限,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算法作为各大商业公司的核心机密,很难被公开算法机制,也就导致了黑箱的存在。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算法分析无法将不上网的用户覆盖进去,得到的是部分样本,不能反映社会舆情全貌。此外,智能化技术虽然能够对所发生的事情“复盘”,但不具备人类特有的反省能力,对所处的环境也不能充分理解,此弱点若被别有居心的人利用,将造成恶劣影响。诚如可以利用算法识别技术对社交媒体上的文本信息、图像与视频进行刑侦过滤,甄别处理与筛查,但2019年3月新西兰恐袭事件表明,随着人工智能过滤器变得更聪明,违反者也越来越聪明。从枪手的角度拍摄的视频被上传到社交媒体上并进行了现场直播,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一些用户通过缩短视频、添加标识,甚至使用一种使现实生活事件看起来像电子游戏的效果,从而绕过了审查。这表明识别违规视频的人工智能并不是万无一失的,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何弥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从而规避风险,是当下需要重点研究课题。

三、对策与建议:捍卫人的主体性,多方参与协同治理

应对社交媒体智能化的风险与伦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人的主动性,规制各方利益主体的行为,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找寻平衡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确保人的权威性,树立以人为主导设计理念,将决策权掌握在人类手中。比如可将常规事项如天气预报、体育赛事发布等下放给机器,但是对突发事件、重要事务的信息,从采集到发布各环节,仍需人层层把关,进行复核。同时,需要建立健全事前预警防控、事中常态监管、事后整治处理的长效机制,以预防社交媒体智能技术应用失控情况发生。对于机器水军滥用问题,如创建虚假账户或窃取人们的在线身份来进行论坛灌水或“刷单”等造假行为,触犯的不仅是《刑法》规定的公民隐私权,还涉及商业诚信问题,涉及损害商业/商品声誉罪、破坏生产经营罪、虚假广告罪、诈骗罪等。需要政府针对机器水军做前期研究以制定相应的法律与条例,完善网络信息管理体系;互联网行业协会作为独立第三方,组织数字安全专家研究识别机器人的方法,减少负面与无效信息的传播,促成协同治理的局面;互联网企业需加强自律与管理,严厉打击建立虚假账户、从事虚假宣传、攻击竞争对手的机器人。

其次,在隐私及数据安全方面,需要明确界定社交媒体上的公域与私域,保障用户数据权利。随智能技术的发展,需扩展个人隐私范畴,除个人资料、聊天记录、浏览记录、IP地址等常规信息外,增添生物识别特征、健康及遗传信息、虚拟化身等内容。互联网企业应加强自律,切实落实用户隐私保护的相关要求与规定,尊重用户的知情权、隐私权、选择权及被遗忘权。例如脸书有“广告偏好设置”,明示社交媒体广告运作机制,为用户自定义管理提供便利,但仍未将知情权与选择权落到实处。因为该事项并未置于页面的醒目位置,大多数用户并不知情。如在用户注册时增加选择环节,并使用简要模式设置高中低三档隐私安全等级供用户选择,也许会更好的保护客户的数据隐私。互联网企业也需加强管理合法获取的数据,谨防数据滥用,避免出现数据脱离社交媒体场景使用,如窥探隐私,跟踪甚至犯罪等行为。此外,互联网企业还要加强对不良行为的监控与引导,例如在VR社交中,对违规者予以标识与警告,设置交往的安全距离,保障用户隐私安全。

第三,将信息的社会价值等因素融入算法,推送多元信息,提高公民媒介素养。在商业价值外,算法需融合信息的社会价值、现实中的社交关系、用户旨趣等要素。在尊重用户自由意志的前提下,发挥社交机制作用,依靠社交网络中真实的人的“推荐”,为我们信息获取提供指引。2018年12月7.0版本的微信在主页增加了“看一看”功能区,用来显示好友认为“好看”的内容,还设置了“精选”板块,内容包括朋友圈中较高阅读量的文章、所订阅的公众号文章、营销号资讯等,将算法与订阅内容推荐相结合。重新设计媒体素养课程,公民从小就需要了解如何与网络化的数字技术进行交互,学习如何使用社交媒体、收集可靠的信息及检测垃圾,了解算法和营销以及生产算法的公司和其他组织如何塑造人们的价值观。[33]此外,提高算法的预测能力,保持一定探索——开发比例,[34]理解人类社会存在的不确定性、“灰色地带”与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求,能在无监督情况下完成学习,是社交媒体智能化重要发展的方向。

第四,人类要避免过度依赖VR等智能技术,回归到真实的社交生活中。对于智能技术过度依赖问题,可以借鉴“网络成瘾”的解决路径。与网络成瘾相似的一点是完全不使用智能技术是不可能的,因此个体必须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而不是完全戒断它。例如VR社交成瘾的关键要素在于匿名性与所营造的幻想世界。对此,需要对技术进行祛魅化处理,将辨别“假现实”(fake realities)纳入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引导用户理性看待VR社交。需要弄清用户沉溺的原因,是为了逃避现实抑或是寻求多元体验,对于前者需要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而后者合理引导即可。社交媒体平台也应履行社会责任,设置反沉迷系统,限定用户年龄,对用户单次或累计使用时长进行提醒,每隔一段时间,如一周或一个月为用户出具使用数据报告,进行警示。对于社交机器人可能带来的问题,与之同理,需要用户提高数字素养,使其了解机器人工作原理,控制机器人投放比例,限定用户接触频率与时长。用户也要形成自律意识,合理安排使用时间。寻求新的社交方式,如参加社区活动等建立与现实社会关系的连接。

第五,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合,应对技术漏洞与黑箱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将人权原则、信息伦理准则、现实社会交往规则等融入社交媒体智能技术底层设计之中,确保其不侵害法律规定的隐私权、财产权、思想自由权和正当程序权等权利,屏蔽恐怖主义、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仇恨言论和其他不道德的观念;在开发和使用过程时,注意社会公正,确保弱势群体利益;鼓励诚实、勇敢、自律、谦逊、同理心等人类美德及品格特征的智能技术设计与实践[35];同时,为用户设立相应的申诉、救济渠道,解决用户因算法偏见、不公而受到的侵害;另一方面,应发挥互联网协会的作用,在政策制定者与技术研究人员中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鼓励互联网企业开发开源软件,以帮助其他开发者处理黑箱算法,了解AI的决策原理;社交媒体平台也应积极研发检测 AI漏洞及道德失误的工具,防止智能化技术被恶意使用及对特定人群存有偏见,同时,当发生故障时,必须有缓解机制来处理后果。[36]此外,促使国家安全部门、智能化技术的设计者、民众伦理学者及网络安全研究者等多方利益攸关者公开对话并参与讨论社交媒体智能化带来的问题与挑战,以群策群力,探究相应的解决方案。

四、结语与展望

社交媒体智能化开启了智能传播与人机交互的新局面。一方面,智能技术将万物互联,延伸了人的感官,提高了人对信息与社会关系数据收集、识别、分析、处理的能力,使得自动传播成为现实,提升了人类社交效率;另一方面,重构了人在社交媒体传播环境中的地位,人既是主体,将身体感官与智能设备相连接,浸入虚拟空间并与之交互,又是被作用的客体,是被解读与推荐信息的对象。正如尼尔·波斯曼所言,“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37]延伸人感官的VR社交,可能使人沉溺其中,逃避真实的社会交往,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在实现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的时候[38],将动摇人类作为智能生命最终统治者的地位,对既有社会规范与伦理形成严峻挑战。因此,人类需对虚拟现实营造的社交环境保持清醒认识,不过度沉溺以致迷失自我,而且在让算法充当“参谋”的同时,需要将落子何方的决定权牢牢把握在手中。

智能技术改变了传播环境,重塑了人的认知与社会交往。社交媒体与智能技术结合应用现在还不成熟,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智能技术提高个体的洞察力;如何将智能技术与生物智能融合进一步提升人类社交质量;如何改造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体系,以适应智能技术的发展,形成人机共生和谐发展的局面,提升人类福祉。

参考文献

[1]Ki Joon Kim. Interacting Socially with 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 Effects of Source Attribution and Specialization in Human-IoT Interaction [J].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2016,21(6).

[2]Mano ten Napel. Facebook’s Wearable Device Teaches People to Feel Words.[EB/OL].(2018-04-18). fashnerd/2018/04/facebook-wearables-tech-device/.

[3]Mickey Thibault. VR Social Networks will be all the rage in 2018.[EB/OL].(2018-05-19). medium/@tickarawr/vr-social-networks-will-be-all-the-rage-in-2018-fda5093c65.

[4]David Cohen. Snapchat Introduced Snappables, AR-Enhanced Interactive Lenses .[EB/OL].(2018-04-25). adweek/digital/snapchat-introduced-snappables-ar-enhanced-interactive-lenses/.

[5]Reggie Ugwu. How Snapchat Makes Mini Movies in Augmented Reality.[EB/OL].(2018-06-14). nytimes/2018/06/14/movies/snapchat-3d-bitmoji-animation-augmented-reality.html.

[6]Yana Yelina. How Social Media Giants Leverage Big Data And ML To Serve Users Better. [EB/OL].(2019-01-04). socialmediaweek/blog/2019/01/how-social-media-giants-leverage-big->[7]Lina Dencik, Arne Hintz, Zoe Carey. Prediction, pre?鄄emption and limits to dissent: Social media and big data uses for policing protes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J]. New Media & Society,2018,20(4).

[8]孔明社会化媒体管理平台2.0[EB/OL].(2019-02-20). kmsocial/.

[9]Roshan. Deciphering the unstoppable Netflix and the role of Big Data. [EB/OL].(2018-11-01). muvi/blogs/deciphering-the-unstoppable-netflix-and-the-role-of-big-data.html.

[10]陈汝东. 未来传媒发展趋势:一种媒介史的视角 [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3).

[11]Nicola Brown. Is the Facebook Algorithm Change a Blessing or a Disaster for Brands?[EB/OL].(2018-02-01). skyword/contentstandard/storytelling/is-the-facebook-algorithm-change-a-blessing-or-a-disaster-for-brands/.

[12]Christine Warner.This Is Exactly How Social Media Algorithms Work Today. [EB/OL].(2018-05-03). skyword/contentstandard/marketing/this-is-exactly-how-social-media-algorithms-work-today/.

[13]Tim Jurka,A Look Behind the AI that Powers LinkedIn’s Feed: Sifting through Billions of Conversations to Create Personalized News Feeds for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Members.[EB/OL].(2018-03-29). engineeringnkedin/blog/2018/03/a-look-behind-the-ai-that-powers-linkedins-feed--sifting-through.

[14]Michelle Castillo,Jordan Novet,Facebook smart speakers may come to international markets first, will include “M”smart assistant.[EB/OL].(2018-05-01). cnbc/2018/05/01/facebook-smart-speakers-international-first-will-include-m-assistant.html.

[15]Lucas Theis, Zehan Wang. Speedy Neural Networks for Smart Auto-Cropping of Images.[EB/OL].(2018-01-24). blog.twitter/engineering/en_us/topics/infrastructure/2018/Smart-Auto-Cropping-of-Images.html.

[16]Adobo magazine. Tik Tok introduces GAGA Dance Challenge with hit songs to the Philippines.[EB/OL].(2018-04-20). adobomagazine/press-release/tik-tok-introduces-gaga-dance-challenge-hit-songs-philippines.

[17]Ben Lloyd. The Future of Chatbots for Social Media. [EB/OL].(2018-01-03). falcon.io/insights-hub/topics/social-media-strategy/the-future-of-chatbots-for-social-media/.

[18]Stefan Wojcik, Solomon Messing, Aaron Smith, Lee Rainie, Paul Hitlin. Bots in the Twittersphere.[EB/OL].(2018-04-09). pewinternet/2018/04/09/bots-in-the-twittersphere/.

[19]Laura Lovett. Canada will use AI to monitor suicidal social media posts.[EB/OL].(2018-01-03). mobihealthnews/content/canada-will-use-ai-monitor-suicidal-social-media-posts.

[20]Sahana Ghosh. Social media users as ‘environmental sensors’ to conserve Kerala’s wetlands.[EB/OL].(2019-01-31). india.mongabay/2019/01/social-media-as-environmental-sensor-to-conserve-keralas-wetlands/.

[21]Josh Constine. To make Stories global, Facebook adds Archive and audio posts.[EB/OL].(2019-02-20). techcrunch/2018/05/16/facebook-stories-archi?鄄ve/.

[22]Google Assistant to make phone calls for owners. [EB/OL].(2018-05-08). bbc.co.uk/news/technology-44045424.

[23]凤凰网. 聊天机器人竟自创语言“对话” 脸书将其紧急关停[EB/OL].(2017-08-04). news.ifeng/a/20170804/51563963_0.shtml.

[24]杜鸣皓.“社交机器人”入侵[J]. 中国品牌,2017(2).

[25]Aaron Smith. Many Facebook users don’t understand how the site’s news feed works. [EB/OL].(2018-09-05). pewresearch/fact-tank/2018/09/05/many-facebook-users-dont-understand-how-the-sites-news-feed-works/.

[26]Paul Hitlin, Lee Rainie. Facebook Algorithms and Personal Data.[EB/OL].(2019-01-16). pewinternet/2019/01/16/facebook-algorithms-and-personal-data/.

[27]Megan Farokhmanesh. User succumbs to a seizure in virtual reality while other players can only watch.[EB/OL].(2018-01-19). theverge/2018/1/19/16911408/vr-chat-virtual-reality-seizure.

[28]Valeria Perasso. Crossing Divides: What the research tells us[EB/OL].(2019-03-04). bbc/news/world-47403815.

[29]Aaron Smith.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 Algorithms.[EB/OL].(2018-11-16). pewinternet/2018/11/16/attitudes-toward-algorithmic-decision-making/.

[30]Is the Facebook Algorithm Biased.[EB/OL].(2019-02-20). targetinternet/is-the-facebook-algorithm-biased/.

[31]reSTART. As Virtual Reality rolls out, will addiction follow?[EB/OL].(2019-02-20). netaddictionrecovery/the-problem/virtual-reality-vr/vr-addiction.html.

[32]Reeves B, Nass C. The media equation: How people treat computers,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 like real people and place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3]Janna Anderson, Lee Rainie. The Future of Well-Being in a Tech-Saturated World.[EB/OL].(2018-04-17). pewinternet/2018/04/17/the-future-of-well-being-in-a-tech-saturated-world/.

[34]丁晓蔚,王雪莹,胡菡菡. 论“信息茧房”矫治——兼及大数据人工智能2.0和“探索—开发”模式[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35]Mark MacCarthy. Ethical principles for algorithms. [EB/OL].(2017-10-13). cio/article/3232395/ethical-principles-for-algorithms.html.

[36]Darrell M. West,John R. Allen. How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EB/OL].(2018-04-24). brookings.edu/research/how-artificial-intelligence-is-transforming-the-world/#_edn4.

[37]尼尔·波斯曼.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 何道宽,译.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

[38]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简史[M]. 林俊宏,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2):360-3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