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佳苑的众多老者,经常在一起小聚聊天,聊的独有内容是戏有古代戏、近代戏、现代戏,有外地剧种,更有身边的蒲剧、眉户近日,大家不时提到当年《涧水东流》拍电影的事,要我阐述详情,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眉户戏大全100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眉户戏大全100集(眉户戏曲艺术片涧水东流拍摄前后)

眉户戏大全100集

居住在佳苑的众多老者,经常在一起小聚聊天,聊的独有内容是戏。有古代戏、近代戏、现代戏,有外地剧种,更有身边的蒲剧、眉户。近日,大家不时提到当年《涧水东流》拍电影的事,要我阐述详情。

临猗剧团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戏曲片《涧水东流》,距今已近60年了,回想起来,意味深长。影片首次在临猗上映时,没有礼堂,也没有剧院,缺少条件,只能在露天影院一个晚上连映3场至4场,因而场场爆满,拥挤不堪,须请几位公安同志维持秩序。在运城影院、剧院和临汾大礼堂、影剧院放映时,可以白天晚上不停地连映5场至6场。到乡下联网村庄“跑片”,气氛则紧张非凡。在银幕上,戏剧名家王秀兰饰演李小兰,李英杰饰演刘来虎,杨翠花饰演吕月菊,任洪饰演吕三多,石金善饰演茂森,张俊芳饰演月菊妈,王灿饰演老福锁,郭高计饰演小贵,姚秀珍饰演春桃,梁笑舟饰演艾艾等。观众们感慨,在银幕上看熟悉的人,感觉确实不一般!

赴省参演

《涧》剧是1958年晋南地区剧协主任韩刚根据西戎的小说《两涧之间》改编的。他来剧团蹲点排导,当时的剧名叫《两社春秋》,说的是在一个党支部的领导下,有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东社的一伙青年人在支部号召下,开渠引水抗大旱;西社社长却放弃粮田,外出搞副业。最后,东社女青年、机器手李小兰带领人马支援西社,在两社干群合一战天斗地夺丰产过程中,合并为一个高级农业社。该剧内容契合时代、演员阵容强大、舞台音响布景搭配恰当,在晋南各地巡演时,深受观众、基层干部和领导的欢迎。韩导讲:“地区领导已决定拿此剧参加省城会演,是代表晋南区的剧目之一。演员阵容、乐队、排导人员还需搞协作。”随即抽调浮山县剧团梁笑舟(小旦),新绛县剧团李琴娥(青衣),晋南眉户团(现为临汾眉户剧团)指导员高文博,名老艺人姚宏江、卫本善、乐队崔、高二师及女演员竹兰、翠兰,临汾五一剧团业务团团长范斌和青年演员振彪、小艾,平陆县剧团导演韩树荆,吕梁县剧团三弦师傅及临猗县农村业余剧作家王随生、程光远等一同加盟。由于人员猛增,当时真忙坏了团长王俊杰、业务副团长郭效东、总务股长王国安、戏剧股长郝江、事务长贾锁元等,他们同时开了几个排练场,给演员多一些实练机会,让导演们进一步目测审视,最终敲定领衔、配角演员人选。这场别具声势的排练,大大超过了原来临猗剧团的规模。随着筛选过程的缩短,彩排和试演场地移至临汾大剧院。当时的地区领导审查后,剧组由临汾动身赴省参加会演,首场演出一炮打响,轰动晋阳,受到省领导、省评委会和观众好评。时任省长王世英给《山西日报》撰写文章:《现代戏应大力提倡——看临猗剧团演出之后》。标题为大号宋体,出现在最醒目的位置。

组建拍影剧团

在省会演即将闭幕时,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副省长郑林与长影厂长亚马(时任全国影协主席)通电联系,决定赴长春拍电影。剧团立返临汾,驻行署文化局。此时,长影导演刘国权等人已提前赶到,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开始了。根据拍影的需要,由行署文化局牵头组建拍影剧团,原抽调的各兄弟剧团人员仍回原单位,重新调地区蒲剧青年团演员杨翠花、石金善,地区文工团演员队队长赵长青,浮山县剧团梁笑舟,临汾县(现为尧都区)剧团唢呐师傅,晋南蒲剧院导演张峰,临猗县艺校校长王本正等。地委一位领导拍板说:“全国3000多个县级剧团,咱是首家拍电影,班子要搭配得硬硬邦邦,要符合国家要求的‘三名、三高’(名演员、名剧本、名导演)标准,增加编剧力量,我向省上提名省歌舞剧院院长张万一、省文联处长王世荣、韩刚继续参加。演员要有王秀兰、筱月来参加,电影导演刘国权是大把式,我看,这样就差不多了。对外名称山西眉户拍影剧团。”当场又宣布了剧团党支部、团部领导成员,由临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侯志谦任书记兼团长,王秀兰为支委专负艺术工作,我为支委兼副团长主管行政、外联、总事务……由于演员变动较大,新配演员念台词、练动作费时较多。像筱月来老先生文化程度不高,记台词就很吃力。还有一批演员,需体验田间劳作。王秀兰惯演历史剧目,这次饰演一个女青年,在农业社开拖拖机、浇地,是她没从事过的,她就去临汾城外一个农业社田间,试学开机器浇地。电影导演是东北人,很少碰到过临猗农村打麦场上的风车、碌碡和农家厨房的用具,如风箱、醋疙瘩、筷子筒等,但这些都属要准备内容。导演们一一拍照,以待搭影棚、制景时仿照。各项事宜准备就绪后,经验收才可动身起程。那时没有直达长春的专列,购几十人的硬席卧铺也算个大问题。再加上戏箱、音响、灯光电器和全体人员的铺盖、行李以及拍影完毕返回途中演出的一切用具,都得按快件、慢件分批搭配送往货运车厢。舞台工作组贺春荣、令狐民强、杨旺杰难以适应,乐队全体演奏员助阵解危,大家由临汾上站,途经太原到北京站下车,再转乘开往长春的列车,在车厢里度过了数十个小时。

难适应的影棚生活

剧团用舞台演出本在长影演员剧院演出,接受了厂领导和有关专家审视,大家还较为满意。但这和上银幕的电影文学剧本是两码事,需要打破原来结构,在导演直接参与下重新编写,初稿、修改稿接连不断,还邀请了吉林省委农工部部长和山西作家赵树理先生等提意见。由于剧本改动大,剧中人物有增有减,整个戏的分量倾斜领衔主演,个别配角的台词大为减少。原来饰演支部书记的赵长青、二类角色的梁笑舟甚至一句唱词都没了,成了群众演员,他们要求返晋回原单位。本团里也有不少演员怨气较大。我们几位领导只得不断地做思想工作,稳定演员情绪。然而演员的唱词、念白、表演动作都随着剧本的改动而动。演员头遍记熟了又推翻另来,有的将头稿、二稿都记混了,音乐设计、乐队演奏也只得推迟再推迟。就连长影乐团民族乐队的演奏员也觉困难,难以适应局面。

最难的问题还是演员不适应棚内表演,不能尽情发挥。除王秀兰之外,所有演员都没有拍过电影。电影不像在舞台上演出,场景是提前设计好的,一场一场按顺序往下演,电影尤为重要的是给观众以真实感。在棚内搭景比较费劲,比如,这场景先后有几场戏都得用,不能拆了再搭,搭了再拆。那就得“跳”着拍,然后剪辑合成。这样,演员的戏味即时出不来,接不上茬,表演手法、台步更不同,山区舞台小,可少走一半步,城市舞台大,多动几步也不碍事。然而演员在摄影机前多移动几公分也不行,靠前了,半个脸就会出了镜头;稍靠后点,则进不了银幕。有时候,演员由于紧张,一个动作十次、八次地重来,从早到午也未必能完成一个镜头。有时第一天还算顺利,可次日进棚看到样片又不合格,只好重新另来。不少演员情绪低落。跟班领导只能耐心开导鼓舞士气。长影刘国权导演和颜悦色不断打气。剧务主任王书斌、摄影师陈民魂、录音师佟宗德等剧组人员更是关心备至,细声细语地说:“大家不习惯不要紧,多练几遍就行了。”

由于时间过长,个别演员角色压力大,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吃喝标准低、平素营养差等原因,好几个演员面部呈现浮肿。导演说,如此下去,恐怕前后镜头接不上了。这可急坏了各方,请示长春粮食部门,得到的答复是在定量不变的原则下,可增加细粮供给比例。因为东北人知道晋南人不喜欢吃高粱,每人每月由1.5公斤小麦面粉增为3公斤。

意料不到的事又出现了,正值影片拍摄的紧张时刻,有三个演职人员的家属发来电报:“老人去世,速归。”他们接电报后泣不成声,恨不得立马动身,能见上已闭双眼的亲人,送别老人入土为安。怎么办?“换角”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王秀兰原来拍摄《窦娥冤》时,也接到过亲人病危电报,她推心置腹地以身论事、以情动人做通了这几个人的思想工作。演员景雪凤等表态,以拍好影片的实际行动悼念已故亲人。

拍影接近尾声,《山西日报》编辑部发来电报:据悉,你团在长拍影即将封镜,能否速寄一稿?待发。我和俊杰立即动笔撰写《临猗剧团在长拍影即将返晋》邮寄过去。当时,剧团还未离开长春,该文就在《山西日报》刊出。

告别长影返晋巡演

历时300个昼夜,且熬过了一个-30多℃的暴雪寒冬,眉户剧《涧水东流》终于出现在银幕之上。这个前人未经的文化工程,总算画上了一个句号。长影为表示欢送之意,导演、拍摄、录音、灯光、化妆、制景、民族乐队等所有人员与剧团全体人员,在长影大楼前合影留念。

一个晴朗的早晨,大家携带行李道具登上返晋列车,途经北京,在中央人民广播大厦,兑现事先预约的录音灌片合同。又到太原、临汾,向省、地领导汇报演出后,才回到临猗。此后,舞台剧的演出很快便得以恢复。剧中人李小兰由本团青年演员王杏花饰演,茂森由王安福、范琳轮换饰演。大家一直上山下乡演出,践行着戏曲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时隔60年的今天,在临猗城乡仍可听到《涧水东流》传来的熟悉声音。

我之所以写这个材料,一是想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告诉人们一段过往,再现剧团早年的辉煌;二是对参与该剧的40名已离世者表示怀念,以及对约20名仍健在者致以亲切的问候。

(作者系临猗眉户剧团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来源:运城日报)

责编:卫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