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在计时方面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其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古代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掌握了自然气候变化的规律、发现了各种天象规律,由此,产生了各种计时制度和计时仪器。

在我国古代"日"是最基本的时间计量单位。当时在没有精确计时仪器——钟表,只有自然时间单位显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为此,古人又制定了一些人为的时间计量单位,时间计量与历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我国古代的计时制度。

古人计时的工具和方法(古代没有钟表怎么计时)(1)

一、计时文化产生的原因

1、以农时安排农事,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时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明著称的国度,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按照农时安排农事,是古代社会的首要任务,古代人民维持生计的是"靠天吃饭"的农业。

农业生产与其他的生产方式差异很大,农作物的播种、培育、生长、成熟等都要依赖阳光、雨水等自然气候条件,人们只有掌握自然气候变化的规律,才能为农业生产服务。但这些气候条件具有季节特性,因此,只有准确掌握季节时令,才能不误农时,才能及时耕作,从而保证收获。《尚书舜典》中的"食哉唯时"就指出解决民食问题的关键是把握时令,"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的第一要诀。

在一个以农业为生存主业的社会里,农事活动的季节特性决定了人们对天时的依赖。对于依靠农业而生的古人来说,需要特别关注天时的变化,那么,用来测量天时的专用工具——计时器便必不可少。正是因为农时对农事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计时制度和计时仪器才得以产生并发展开来。

古人计时的工具和方法(古代没有钟表怎么计时)(2)

2、"敬授人时"是统治者治政之本,是古代政令的主要内容

时间就是权力,谁控制了时间体系和对时间的解释,谁就控制了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皇家设置专门的机构管理天文和历法,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就显示了这一真理。

中国古代的历法工作,一方面服务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中国的政治观念中,"敬天" 是政治的根本,而历法被认为是传达天意。这根源于古代人类的思想意识,他们认为四时的变化,来自于上天的神秘安排,上天具有掌握时间的威权,并以此来安排人事的秩序。人们的活动应当顺从天时,循时而动," 敬天顺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思想。因而在这种"敬天"思想的指导下必然重视历法,历法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具有首要的意义。

由于系统的天文历法只被少数统治者所掌握,一般民众无力也无权去探究时序的变化,因此制历颁历就被视作上承天意,下御万民的权利象征。要修订出较为精密的历法,就必须要有较好的天文观测仪器,计时仪器应运而生。

古人计时的工具和方法(古代没有钟表怎么计时)(3)

古代计时器

3、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保证社会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历代统治者非常讲究"礼治",各朝代都有一系列的礼仪制度,而这些礼仪必须严格按照既定时间举行。古代人类十分重视遵时,并把计时工作作为法制的一部分。只有在统一的时间标准下,各种社会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就要求有精确的计时器以及统一的计时标准。

二、中国古代的计时制度

1、中国古代时间计量与历法相结合

阴阳历是综合参照太阳、月亮的运行和变化情况以及节气迁移制订的,如我国的农历就是阴阳历,我国农历又称夏历或中历。这种历法规定月份有大小,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千九日。规定三年一闰,十九年七闰,即十九年中适当增加七个间月。殷周时期置闰尚无定制,置闰月一般放在年末, .称十三月;有时也出现一年再闰的情况,称十四月。春秋时期则没有一年再闰的情况。

秦汉以后,闰月设置表以二十西节气为依据,不固定在年末置闰月。我国古代历法在一年开始的月份各有不同。一般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意思是夏历以正月(建寅之月)为一年的开始,殷历则以夏历十二月(建丑之月)为一年的开始, 周历以夏历十一月(建子之月)为一年开始。在《春秋左氏传》中使用的历法就有两种。《 春秋》经文中所记时月为周历,而《左氏传》文中所记时月则为夏历。

秦统一中国后,又以建亥之月即夏历十月为岁首,即年初为十月,年终为九月。如遇到闰月置于年末称后九月。汉武帝时又改用夏历称太初历,仍以正月为岁首。以后约二千年间,我国基本沿用夏历。到1949年我国采用格里历即公历后,仍然并用夏历为农事服务。

古人计时的工具和方法(古代没有钟表怎么计时)(4)

古代打更

2、一日分为十二时辰的计时制度

中国古代普遍采用将一日分为12时辰的计时制度。古人把太阳在空中运行的轨道均匀分为12份,每1份对应一个方位。太阳位于不同的方位,就表示不同的时间,由此产生了十二时制。

时:古代把一晚上划分成12个时辰,一个时辰就相当于现在的2小时。12时辰分别为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晚上有100刻,1刻当于合现在的14分24秒。

更: 由于百姓家中没有计时仪器,古代设立了打更制度,一夜分为五更,更夫用打梆子或击打更鼓的方式宣告时间。从晚七时开始计更,一更为现在的两个小时。"夜半三更"就是出自于此,指夜间11点到凌晨1点。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所以"鼓"也是"更"的代称,说几鼓即为几更。

点: 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点指的是下漏击点。晚上有五更,一更又划分成五点,一点就相当于现在的24分钟。"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

三、中国古代的计时器

1、汉代日晷计时器

日晷可能是最早的计时器之一,应当起源于圭表。圭表在中国的历史很久远,并且其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计时功能,起着某种程度的地平式日晷的作用。以测定方向来说,东西为卯酉,南北为子午,与时刻合一,不能分开,相当于地平式日铎,而不是赤道式日晷, 我们认为地平式日晷发明于汉代。

古人计时的工具和方法(古代没有钟表怎么计时)(5)

日晷计时器

日晷,主要是利用太阳对于一个倾斜的指针所产生的阴影的位置来表示一天的时辰和一个时辰的刻数。用一根铜制的指针装在石制圆盘的中心,把圆盘放在一个平台上,南高北低,使针的上端正指北极,下端正指南极,盘面周围刻上12个时辰。当正午的时候,太阳的时候。影子落到"午正",而且最短也就是正北的方向。每年春分以后,看上面的影子;秋分以后看下面的影子。

2、传统漏刻计时器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漏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公元前3、4千年前,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

由于漏刻不受日夜或阴晴的限制,在计时方面比日晷优越得多。漏刻计时把一晚上划分为100刻(1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漏壶的构造,历代不尽相同,壶数有多到五个的,也有少到三个的。壶的方圆和大小,各代也不相同。最早的漏壶构造很简单,在壶上立着刻有时间的标尺,在浮箭上装着小铜人,浮箭上浮,读取刻数。

3、张衡的水力天文仪器

古人计时的工具和方法(古代没有钟表怎么计时)(6)

浑天仪

张衡是我国创造出机械性计时器的第一人,他采用漏壶的原理,用水力作为天文仪器转动的原动力,每天使它很规律地转一周,即表示一整天的时间。由浑象很规律地每天转一周的运动,再接着带动另一个立轴,使它每月恰好只转一周,并由15个蓂荚的起落,以指示全月的日数。即每月初一,第一个蓂荚升起,初二,第二个蓂荚升起……十五日,第十五个蓂荚升起。自十六日,各个蓂荚又依次下落。到三十日,全部蓂荚落完。

四、计时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计时器的产生与当时" 靠天吃饭"的农耕社会有着直接的联系。农事活动的季节特性决定了人们对天时的依赖。计时器和计时制度让人们准确掌握季节时令,不误农时,及时耕作,决绝民食问题,保障了人们的生存。

计时器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以及天文学的发展。我国古代能发明制造出各种复杂而精巧的计时器,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在计时器方面的发明,是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计时制度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社会稳定。由于对计时工作的重视,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计时机构。历朝历代除在京城设置鼓楼、钟报时外,在州、郡、府、县治所在地也都设有报时系统。庞大的计时机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计时工作的重要地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计时文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古人计时的工具和方法(古代没有钟表怎么计时)(7)

西安钟楼

五、结语

中国古代计时文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演变,从日晷、漏刻发展到机械计时器,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直至明代末年,欧洲天文学、物理力学等传入,我国的机械计时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欧洲机械计时器开始传播发展。而我国也开始运用九十六刻制,每刻即15分钟,也就是现在的时制。

计时制度和计时器的发展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农业生产和物理学的一些成就,集中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郭盛炽《中国古代的计时科学》

2、刘仙洲《中国在计时器方面的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