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独立书店并不显眼,却是很多人的精神家园。城市在变,街角的小书店也在变化。有的无奈告别,有的依然坚守,有的新鲜开张。我们想要道一声:嘿,你好吗?我们想弄清楚,这个古老的行业该如何适应、转型?

第一财经推出“探访独立书店”系列,走进不同城市的独立书店,拜访它们的主理人,探索正在发生的故事。探访的脚步从上海、成都、厦门开始,以后会抵达更多地方,欢迎提供线索和建议。

在厦门最热闹的沙坡尾艺术区,游客川流不息,拍婚纱照的情侣来来往往,有心人才会留意到,这个热闹街区的拐角小巷里,隐藏着一家如同杂货铺的小渔岛书店。

小渔岛书店在这个角落驻扎了12年。店门前高悬着几盏印有“小渔岛”的褪色红灯笼,左侧是白底蓝字的“小渔岛书店”招牌,右侧巨大的“書”字底下,是一行小字:“让买卖旧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厦门有什么特色书店值得推荐(厦门小渔岛书店)(1)

“4本才60块,老板没算错吧?”一位女孩拿着刚挑好的书问。书店主理人老岛坐在一张古旧书桌的电脑后,戴着口罩,忙着整理书籍,几乎头也不抬地答,“没错。”

无论是游客、熟客,还是刚放学的本地学生,抑或街坊的男女老幼,都随意地往书店里钻。老岛很少跟客人打招呼,大部分时候,他一直在默默地整理、擦拭、消毒旧书,忙着把一摞摞书搬进搬出,分类摆上书架,以及拍照上传到网络。

2010年,小渔岛书店初开业,老岛就把两层小楼露台刷成淡蓝色。他告诉第一财经,那时的沙坡尾每天清晨还有渔船靠岸,渔民直接沿街兜售。街头人迹寥寥,只有修车的、卖茶叶的和附近居民。

12年过去,书店还是旧时模样,整条街却簇拥起一连串色彩缤纷的网红店铺。一家挨一家的甜品店、古着店、咖啡店,以粉红、明黄、草绿的色系登场,招揽年轻人打卡拍照。

厦门有什么特色书店值得推荐(厦门小渔岛书店)(2)

以书店为业,对任何人都是艰难,老岛也经历过困境彷徨,随时代的潮起潮落沉浮,但他坚持了下来。疫情近三年,书店经营甚至没受到大幅冲击。

迄今,小渔岛书店拥有3000多位会员,尤其二楼的泉南文献馆,收藏了上万册关于闽南地方文化的书籍,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存在。这几年,小渔岛书店除厦港店外,还开出鹭江、集美滨水两家分店。

对老岛来说,一本书最理想的命运就是循环流通,被不同的人阅读。所有旧书来到他这里,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们可以在这里寻找到新的阅读者。这正是他做一家二手书店的用意——让好书流动起来,获得更普遍的阅读。

旧书天堂

“做书店就是个体力活。”46岁的老岛说这句话时,很难不让人留意到他瘦弱的体型,以及两鬓泛白的短发。

开店12年,店里的6万多册书,都是老岛亲自淘来的。每天,他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收书、搬书,再整理分类。

如果客人指明要某一本书,或是要找某一位作家,老岛都能迅速找到。6万册书的分类、摆放和入库,在他头脑里有着清晰的路径,“每一本书我都经过手,大概都知道放在哪里。只要你说书名,如果有,我都可以找到”。

小渔岛书店面积不大,很简朴。老式的厦门花砖,自修室一样的白炽灯,没有一点多余装饰。唯有书,铺天盖地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店内风扇轻声转动,散发着一股旧书独有的潮湿味道,买书人只能站着或蹲着挑,有人经过,必须侧身让路。对小孩来说,这里宛如旧书的迷宫,每一条狭窄的过道都被书堆占去一半,视线可以沿着堆砌的书籍无尽攀爬。

厦门有什么特色书店值得推荐(厦门小渔岛书店)(3)

有人买走一套套罕见的小人书,有人在这里找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杂志,有人在这里找到旧版书和珍稀的绝版书,有人寻到自己出生年份的旧报纸。客人只要捐赠20本书或者买一张“岛民卡”,就能成为岛民,买书能打折,也能自由借书。

“有些人喜欢五六十年代的绝版书,专门冲着老版本来买。有些人喜欢繁体版、古籍版,稀缺的书,还有人专门来找古建筑的艺术图册。”老岛说,做旧书12年,他已经累积了足够的经验,“收书是最辛苦的,费时间,费体力,也费脑子。看第一眼就要判断要不要,先看书名、出版社,再看类别。像三联、译林这样的出版社,不用看书名,所有书都能要”。

每隔一天,他都会在早上7点去旧书摊或废品站挑书,光挑书就要两个小时。废品站的工人与他合作多年,大概知道他的品位,会事先筛选一些好书留下。

每次,他都要带回两大只编织口袋,将100多斤旧书扛回书店,一一擦拭、消毒、分类、标价、拍照、发布网络。

泉州每周六都有旧书市集,每个月老岛会专程坐动车去收书。疫情前,他收书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南京,甚至到了香港和台北。他对旅游观光没有太大兴致,去香港或是台北,第一件事就是奔赴二手书店,一家接一家挑。挑好了,打包快递,又踏上返程的路。

三年疫情,他没离开过福建,外省废品站的工人会给他拍照,靠网络选书收书。上个月,他从外省购入的旧书就有几千册。

有时,他也会到藏书者家里收书,遇到老旧的小区,没有电梯,书只能一袋袋扛下来。最多一次,他从一位厦门藏书家的家中回收了四五十箱文史哲的旧书。

在收书的过程中,他结识过不少藏书者,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阅读喜好与习惯都不同,书对藏书者而言,是人生某个阶段的精神伴侣,“有些人舍不得卖书,但搬家没办法。有些是家里老人过世,旧书对儿女来说没用处了”。

小渔岛既是书店,也是沙坡尾的社区图书馆,还提供回收、交换、寄卖、代客寻书等服务。老岛的愿望是把无穷无尽的好书都收到书店里,让小渔岛成为旧书的天堂。

但现实的困难是,存放书籍需要空间,在租金不断上涨的沙坡尾,6万册书对于并不算大的小渔岛书店来说,已达极限。

跟卖新书不一样的是,旧书数量庞杂,好书却常是孤品。一本好书卖了,就意味着没有了。老岛享受着挑到一本好书的喜悦,也常因书卖掉后产生“好书越来越少”的危机感。

做最纯粹的荒岛书店

老岛的本名叫许志龙,早年是泉州一所小学的老师。回想起当老师的时光,除了寒暑假比较悠闲,可以大量阅读文学,其余的就是作为毕业班老师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从泉州举家搬迁到厦门后,老岛想,自己喜欢读书,那不如朝着书的方向转行。

2010年,他在厦大西村报刊亭看到一份《城市画报》,里面介绍了荒岛图书馆,共享阅读的新潮理念击中了老岛——一本好书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流通和阅读,旧书不应该被当作废品处理掉,荒岛图书馆就是共享阅读的空间。

他联系荒岛图书馆总部,开始筹备加入。一开始,他把这件事想得简单,在沙坡尾的民族路花800元租下一间30平方米的工作室,先在里面做一间公益图书馆。顾客捐20本书就能免费借书,同时他也能做一些图书出版策划。

当时的沙坡尾,全是渔民和本地居民,没有游客,也很少有年轻人。小小的公益图书馆门庭冷落,老岛没经验没资源,不知道上哪里收旧书。

艰难持续两年后,老岛跟人合作,租下小渔岛书店现在所在的小楼,做成书店复合空间。

“整栋租下来,一楼卖书,二楼咖啡馆,三楼民宿。”老岛说,当时光是支付咖啡师的工资,就让书店难以为继。事实证明,这条路又行不通。

他形容那段时间是慌不择路,交了很多学费,绕了很多弯路才明白,自己要做的书店,唯一的核心就是书。

“我不懂咖啡,也不懂古玩字画,虽然这些生意的利润更高,但不懂就不能做,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老岛说,书是小渔岛的命脉所在,“未来这里永远不会提供餐饮服务”。

坚定这个原则后,他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如何收到更好的书上。小渔岛从当初公益性质的荒岛图书馆转为现在的二手书店,其内核并没有变。相比图书馆,书店提供回收、寄卖、寻书的服务,以及不定期举办的文化活动,都使得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旧书店。

厦门有什么特色书店值得推荐(厦门小渔岛书店)(4)

在书店的入口处,有一个显眼的位置专为福建本土作家、学者而设,他们可以把新书免费放在这里原价寄卖,形成本土文化的交流平台。

“疫情之前,我们会办一些厦门相关的文化沙龙,请地方的文史专家做讲座,办一些读书会。厦门有很多外地人,他们想学闽南话,我们也有闽南语的公益课堂。”老岛把闽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视为一种责任。

他从2010年开始特意收集厦门乃至福建的地方文献,二楼的泉南文献馆拥有上万册闽台文献,就是他持之以恒的收藏,“金门大学的一位老师常来书店淘金门相关的闽南文化书籍。有些老版书,只有在这边买得到”。

厦门有什么特色书店值得推荐(厦门小渔岛书店)(5)

开店12年,老岛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有人带着一股傲慢来评判书店的选品;有附近的居民每天进来转一圈,什么都不买又出去;有人会悄悄顺走一本书,老岛心知肚明,但不会费神理睬。

他唯独不喜欢的是,有人把书店当做背景来拍照,那是不尊重书的行为。在小渔岛书店内,张贴了“禁止拍照”的警示。

老岛很早就开始走线上化。他在孔夫子设了网店,也在朋友圈、公众号上推广。疫情对实体店的打击普遍存在,他却因为网络开拓得早,客源稳固,受到的影响很小。

没疫情的时候,小渔岛书店在周末高峰期能在一天卖出六七十本书。用老岛的话说,书店的客人从五六岁的小朋友到九十多岁的老爷爷都有。

小渔岛最老的一位顾客今年97岁,在书店诞生时就常来买书,现在依然每周来两三趟。老岛也去他家拜访过,老爷子家楼上楼下藏书数万册,“不抽烟不喝茶,所有钱都用来买书,去年还买了新的书架”。

随着收来的书越来越多,小渔岛书店已经难以承载。他需要更大的空间,但城市的租金却一直在上涨。尽管他早早签下租约,但房租仍在十年内涨了一倍多。

目前,小渔岛在厦门开出了两家分店。鹭江店是直营店,由街道邀请,免租金,没有经营压力,只需雇一位店员。另一家去年开业的集美店则是加盟性质,社区属性更强,书籍以童书居多。

曾有外地人找到老岛,想在厦门之外开出小渔岛的加盟店,被他婉拒,“开一个书店,最重要的是主理人,必须要有经验”。

如果你问他,值不值得把开书店当做梦想,他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劝阻,还是不要做书店。

“如果你只是为了满足一下愿望,几乎不可能做好。如果你没有经济压力,可以尝试两三年。”老岛说,做书店这件事,不能只靠情怀,更要靠日复一日的坚持,“只有坚持,才会获得经验”。

厦门旧书店

厦门是一座“慢城”,总能找到很多旧时光的痕迹。除了小渔岛书店,这里还有散落于城市街巷里的几家旧书店,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坚守,共同沉淀出厦门独特的城市文化和温度。

洪都旧书店(大学路205号)

一家位于沙坡尾骑楼建筑里的旧书店,靠近厦门大学。店内有三个房间,都堆满了书籍,从文史哲、地方志到东南亚华侨史、艺术、植物、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一些少见的古籍旧书和杂志,被网友形容为“像是进入了祖父的书房”。除了古书,也有港版、台版和外文旧书,最有特色的是闽南风俗的书籍。店里不只卖旧书,也出售近现代工艺品、古玩、民俗用品等。

晨光旧书店(厦禾路176号)

厦门历史最悠久的老牌旧书店,在厦禾路开禾路口坚守了半个世纪。店主陶培庆老先生在新华书店工作了一辈子,组建了厦门新华书店的古旧书部,退休后开了这家旧书店。陶先生去世后,儿子陶垣宏接手经营,今年他也已经57岁。书店内部比较简陋,四面墙和过道都堆满了书,一个人背着包都很难通过。书籍的种类繁多,对选品也没有太多讲究。因为是自家房屋,晨光旧书店才能坚守半个世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