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济南日报-爱济南】

新月如钩城市夜景(佛山与鹊华倒影印水面)(1)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清代山东学政刘凤诰撰写的一副名联。不可思议的是,一城山色与明湖竟然还会融为一体,造就“佛山倒影”这一千古奇景。而将佛山倒影之景播扬天下的,是一位清代的文人刘鹗。他在《老残游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得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

其实,在老残之前,早有不少吟咏佛山倒影的诗句:“佛山影落镜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明·李中行《游明湖》)“倒影摇青嶂,澄波映画楼。”(明·刘敕《大明湖》)“十里秋光玉鉴开,日看千山倒影来。”(清·钟廷瑛《明湖棹歌》)“平涵千亩碧,倒见数峰青。”(清·王初桐《大明湖》)“佛山倒影入湖来,湖上看山日几回。”(清·朱崇道《明湖竹枝词》)“山影堕湖满,舟行岚气通。”(清·周乐《王蕴之约同游湖》)“佛头青蘸半城波,剪取秋云万幅罗。”(清·黄恩彤《明湖竹枝词》)“南山亦靓好,画屏供倒插。”(清·刘凤诰《泛舟大明湖》)“颠倒南山影,屈注济水脉。”(清·刘凤诰《雪后蒋伯生诸君子邀往湖上看月》)

从刘凤诰的诗句看,佛山倒影又叫南山倒影。描写湖中山影最生动的要数清代嘉(庆)道(光)间本邑诗人周乐,其《春初看湖上山影》句曰:“东风吹皱波粼粼,芦芽界堤柳条新。风定水作玻璃明,万山插入青嶙峋。初疑水云幻奇峰,掩映春湖淡复浓。一片两片看不定,又疑天外落芙蓉。将无海上山能飞,飞来水底不复归。不则有人山能移,移入湖心等闲窥。”

新月如钩城市夜景(佛山与鹊华倒影印水面)(2)

济南日报 吕传泉 摄

胡适与蔡元培是怀疑派郁达夫亲见佛山倒影

历代诗人笔下的佛山倒影不可谓不美,只是远不及老残一部章回小说的影响力。后来的游湖者尤其一些文化名人,慕名来寻佛山倒影,看不到时,便埋怨老残虚诳。1922年,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游览大明湖,专门到铁公祠寻访此景,可惜不遇。他在《序》中写道:“《老残游记》里写景的部分也有偶然错误的。蔡孑民先生曾对我说,他的女儿在济南时,带了《老残游记》去游大明湖,看到第二回写铁公祠前千佛山的倒影在大明湖里,她不禁失笑。千佛山的倒影如何能映在大明湖里呢?即使三十年前大明湖没有被芦田占满,也是不可能的事。大概作者有点误记了罢?”这结论看来有点儿武断。蔡孑民(蔡元培)的女儿蔡威廉也是那年来的,当时只有18岁,她的失望与其父的怀疑合拍。胡适是留美哲学博士,蔡元培是北京大学校长,他们的看法代表了一批文化人。

但是,著名作家郁达夫亲眼看到过佛山倒影。1934年8月,时为济南省立高中国文教师的作家李守章,陪同亦师亦友的著名作家、诗人郁达夫和夫人王映霞游湖,找到一处能够看到千佛山倒影的地方,指给郁氏夫妇看。千佛山和大明湖之间,隔着一座济南城,千家万户的济南城厢看不见,而千佛山的倒影却历历如绘。此前,李守章陪其姑丈,江苏著名教育家顾怡生游至佛山倒影处,同行的省立高中同事王冶秋(后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拍下了大明湖上分明看到千佛山倒影的一张照片。顾怡生在照片上题了四句诗:“影影南山倒入湖,天然写出不曾诬。蔡家父女空腾笑,崇实还虚博士胡。”李守章讲了这件事,还把这首诗背给郁达夫听。郁达夫会心一笑。在这一天的日记中,郁达夫写道:“大明湖的倒影千佛山,我倒也看见,只教在历下亭的后面东北堤旁临水之处,向南一望,千佛山的影子便了了可见。”

佛山倒影亦可见于北园的池塘和老城内外的泉池

现小沧浪亭门前有楹联:“寺柳轻摇沧浪外,佛山倒映明湖中。”小沧浪亭西亦有“佛山倒影”石碑。但是看佛山倒影并不一定非在铁公祠,而且也不一定非在大明湖。清代诗人孙卿裕《明湖杂诗》曰:“览胜同登北极台,清风微动湿云开。湖光一带明如镜,认取南山倒影来。”清代诗人黄兆枚《明湖竹枝词》曰:“北极阁对南山巅,南山嶂开青郁然。飞入湖中作湖色,水影烟霏人在船。”北极台、北极阁也叫北极庙,在这湖边高台上,也可以看到南山倒影。季羡林先生少时还在北园的荷塘里亲眼看见过佛山倒影。这处荷塘是在铁公祠之北,而铁公祠南面的汇泉寺,也能看到这一景观。清代王仲霖《历下七十二泉考》记载:“汇泉,在北极台南,汇泉寺间,当杨柳落叶,芦荻初芽,南山远印水中,历下八景所谓佛山倒影也。”

不光在城市北部,就是在市区中心的珍珠泉,也可以看到南山倒影。清代诗人赵铭《澄虚榭偶成二首》之一曰:“空潭欲晓雾迷漫,新霁帘栊怯嫩寒。天影拕蓝云影白,南山一角镜中看。”澄虚榭就在珍珠泉边。清代诗人刘凤诰《次太庵中丞珍珠泉庭前喜雪元韵四首》之一曰:“七十二泉好,灵渊汇北浔。化为珠万斛,照见佛千心。”而且,在珍珠泉东面的濋泉里,也有此景。清代诗人朱昆田《丹徒公于濋源堂后穿池种荷,赋诗敬此原韵》诗曰:“数弓营隙地,百指凿清泉。春涨鸭头水,光摇鱼尾天。镜中千嶂入,花外一亭圆。拟傍官园住,来耕舜子田。”“丹徒公”即朱昆田的父亲朱彝尊,康熙时任山东巡抚刘芳躅的幕僚,他率人在巡抚大堂西北穿池种荷时掘得一泉,后应刘芳躅之请,起名濋泉。“镜中千嶂入”,是说群山倒影尽至濋泉中。在群泉之首的趵突泉,亦能够看到佛山倒影。清代顺治进士、莱芜诗人程云《次赵松雪趵突泉韵》诗曰:“历遍名川更有无,解衣磅礴任倾壶。佛头倒插云全湿,仙掌遥侵露未枯。凭栏岂非临北海,移舟何必泛西湖。吴兴真迹兼佳句,千载追游意不孤。”“解衣磅礴”意谓气定神闲、不拘形迹的样子;“佛头倒插”,千佛山有群佛,佛慧山有大佛,其倒影印入趵突泉中。济南西门外东流水的悬清泉(即贤清泉)也有山之倒影。清代诗人张善恒《悬清泉》诗曰:“一水悬空碧,争夸娘子湾。银河遥坠处,倒影认青山。”

新月如钩城市夜景(佛山与鹊华倒影印水面)(3)

济南日报 吕传泉 摄

​佛山倒影和鹊华倒影同出诗人宅中的圣水泉

古城南面的佛山将倒影印在古城水面,其北面的华山不甘寂寞,亦欣然拥抱湖泉明镜。明代万历间历城知县张鹤鸣《济南大明湖十首》中,不仅有“佛山影落镜湖秋,湖上看山翠欲流”的吟咏,亦有“点点青螺华不注,团团飞镜大明湖”的描述。清代诗人阮元《过华不注山》诗曰:“两年山下记行踪,秀泽单椒磴百重……不是明湖开晓镜,鄂跗谁照碧芙蓉。”后两句即写华山影落明湖的景象。清代诗人龙岭《华不注》诗曰:“济南之山天下奇,烟鬟云髻堆迷离……鄂跗照耀明湖上,秀泽单椒郁相望。”“鄂跗”,花骨朵,形容华山的影子像花骨朵一样印在明湖水面。华山倒影不只出现在大明湖,还出现在市区中心位置。清代诗人乐钧《泺源书院苇荡望华不注》诗称:“岱宗多儿孙,最小华不注。一朵青芙蓉,欲看不知处。苇荡偶沿缘,奇峰插烟雾。拔地鳌足撑,刺天虎牙吐……倒影隔湖波,流云过海树。峰尖明夕阳,鸦色翻城暮。”泺源书院位于西门里大街(今泉城路)路北,苇荡乃暗泉喷涌而成。时书院之北少高大建筑物,视野开阔,一览无余。“苇荡偶沿缘”,苇荡就像在华山边上。“倒影隔湖波”,苇荡与华山之间,隔着大明湖,却能在苇荡水面看到“华山倒影”。

华山倒影之外,还有鹊华倒影。清代诗人魏乃勷《明湖竹枝词》曰:“鹊华山色腻如脂,一样螺寰带雾披。分取明湖作明镜,对人长照是蛾眉。”

更有集佛山、鹊山、华山于一方水池者。清代济南诗人王德容(字体涵,号秋桥)结庐南护城河畔,宅中有圣水泉。其诗友何邻泉《题王秋桥泉窗茗社图》句曰:“书屋三间枕碧流,日听圣水发源头(泉一名圣水)。”圣水泉也叫胤嗣泉。王德容《春日斋居杂咏》曰:“水底鹊华影倒悬,银塘似镜静沦涟。佛山亦是吾家客,隔郭常来茅舍间。”真是难以想象,鹊华、佛山会常来其斋居的院中泉池做客,山水怎会如此亲密?山水与人家又怎会如此亲密?大自然将神奇赋予了济南,毫无疑问,济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本文来自【济南日报-爱济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