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四十一位姓氏,尤盛在广东、浙江、福建沿海一带地区。当今叶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48%,总人口大约在632万。

叶的名义

中华叶姓祖训大全(寻根问祖百家姓之)(1)

《说文》:叶,草木之叶也。叶是维持植物的营养和光合作用的器官,附生于植物的茎秆和枝条上,大多为叶脉构成的薄片状。是一个形声字。甲骨文中的叶字像一支三叉树支上有三片树叶之形。金文中上部三叶变成了三短横,小隶的叶字变成了“从世从木”的会意字,从“世”则表示世代繁衍,接连不断。楷书的叶字增加了草头,表示叶子原本是草木。

叶氏族以植物的叶子为图腾,作为氏族的名和族徽,叶人长期居住的地方称叶,而建了围场的城堡就称叶邑,叶姓当以地名为氏。

叶姓起源

中华叶姓祖训大全(寻根问祖百家姓之)(2)

叶氏始祖——叶子高

叶姓的起源与演变:

一、出自姒姓

叶姓源出芈姓。春秋后期,楚庄王封其子公子贞于沈鹿,为沈尹,公子贞字字囊,沈鹿为楚邑,在今湖北钟祥县东。其子左司马沈尹戌在与吴国战争中战死,楚昭王封沈尹戌之子沈诸梁为叶邑尹,沈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楚国凡邑大夫,都称公,所以沈诸梁也称为“叶公”。叶是楚国一邑,在今河南中部的叶县南。子孙遂以邑为氏。芈姓叶氏的历史至少有2500年。

外族基因融入

外族血液融入叶姓发生在汉朝以后,主要的事件有:东汉时南部的日南郡的界外有一叶调国,叶调国人进入中国遂姓叶,三国时,吴国孙坚的都尉叶雄就是叶调国的子孙。日南郡之地在今越南境内,叶调国古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上;公元945年五代南唐李璟灭闽国,闽王王审知的后裔为避难,改姓叶,取意树叶飘零,不知所止;北宋西夏国党项族的叶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纳喇氏、叶赫氏、叶赫勒氏等氏族均集体改姓叶,其族人与汉族混居,多数被同化成汉族。

叶姓分布

中华叶姓祖训大全(寻根问祖百家姓之)(3)

叶姓分布频率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叶姓人口由71万激增到632万,增长了近9倍,叶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叶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大约占叶姓总人口的41.6%,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安徽、湖北、台湾、江苏、广西,这七省区市又集中了36.2%的叶姓人口。广东为当代叶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叶姓总人口的18.5%。全国形成了粤闽浙为中心的向外扩散的波浪分布状。在600年期间,叶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向南和向西是移民的主流。

叶姓血型

中华叶姓祖训大全(寻根问祖百家姓之)(4)

叶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6.6%,A型占29%,B型占26.5%,AB型占7.9%。

叶姓名人

叶问

叶问(1893年—1972年),原名叶继问,曾用名叶溢,出生于广东佛山桑园,毕业于香港圣士提反学院。师承陈华顺、梁璧,为咏春拳体系的开宗立派人。叶问在社会上和武术界都颇有威望,跟其习武者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其中不乏外国留学生,弟子中较为有名的有梁挺、李小龙等。

叶剑英

叶剑英(1897年—1986年),原名叶宜伟,男,汉族,广东省梅县人。中国共产党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者和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早年曾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参与北伐战争。1927年12月,组织广州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

叶圣陶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代表作有《隔膜》《线下》《倪焕之》等。

叶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叶姓的郡望主要有下邳、南阳等。叶姓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崇信堂号。“崇信”堂号典出宋朝叶梦得,江苏吴县人,绍圣进士,宋徽宗时累迁翰林学士,多次上疏陈述对敌之计,请高宗南巡,以长江为天险,以备不虞,时出任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府。曾上疏论防江八事,颇能致力于抗金及筹措军饷之事,诏加观文殿学士和福州安抚使。任内平定海寇,颇有政绩。年老请退,拜崇信军节度使,一生著作颇丰。

叶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书成海录;赋就云官。

石榴应兆;累叶传芳。

水心司业;法善追魂。

婺邑肇家声,芹香桂馥;潜川绵世泽,水远山高。

介节如山,显冠裳于累叶;清平似水,兆科甲于榴花。

家训格言:叶氏家训当以南宋叶梦得的《石林家训》最为著名。叶梦得学问广博,深谙历史掌故及目录版本之学,是南宋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他一生喜欢读书,为人审慎,故训子之法也以此为纲要。他要求子女把读书放在首位,认为不读书则无学问,无学问则流于庸俗,与呆子没有区别。而读书者“一生永不会作向下一等人”。又认为人言多不能尽实,非喜即怒,“喜而溢美,有失近厚;怒而溢恶,则为人之害多矣”,故主张慎言。他主张“孝亲”“和睦”,认为孝亲“非特为天下孝子,亦当为天下忠臣”;而和睦“最是门户久长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