镭衰变的概率是50%,因此猫活着的概率是50%,而它死掉的概率也是50%在打开这个盒子之前,猫的存活状态是生与死的叠加态它既可能还活着,也可能是死了因此我们现在经常用“薛定谔的猫”来形容处于叠加态的、不确定的事物,比如后来衍生出的“薛定谔的猫”这个梗,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薛定谔的猫是什么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薛定谔的猫是什么梗(薛定谔的猫介绍)

薛定谔的猫是什么梗

镭衰变的概率是50%,因此猫活着的概率是50%,而它死掉的概率也是50%。在打开这个盒子之前,猫的存活状态是生与死的叠加态。它既可能还活着,也可能是死了。因此我们现在经常用“薛定谔的猫”来形容处于叠加态的、不确定的事物,比如后来衍生出的“薛定谔的猫”这个梗。

而这些梗在生活中其实就是一些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你爸妈出门前叫你洗碗。在他们回来的时候,你既可能洗了碗,也可能没洗碗,此时你就处于洗碗和没洗碗的叠加态。因此,“薛定谔的猫”现在常用来形容不确定的事物。

薛定谔的猫实则是指薛定谔在1935年做的一个理想实验,但后来“薛定谔的猫”被我们用来指处于两种状态的叠加态的事物。而“薛定谔的猫”会这么火,是因为撒贝宁曾在《明星大侦探》这档综艺中给人们科普过这个词,而人们觉得“薛定谔的猫”很有意思,就开始让这个词融入我们的平常生活中了。

薛定谔的猫(英文名称:Erwin Schr?dingers Cat)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 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是指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但是,不可能存在既死又活的猫,则必须在打开容器后才知道结果 [1] 该实验试图从宏观尺度阐述微观尺度的量子叠加原理的问题,巧妙地把微观物质在观测后是粒子还是波的存在形式和宏观的猫联系起来,以此求证观测介入时量子的存在形式。随着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薛定谔的猫还延伸出了平行宇宙等物理问题和哲学争议。

基本概念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这里必须要认识量子行为的一个现象——观测。微观物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即粒子和波。通常,微观物质以波的叠加混沌态存在;一旦观测后,它们立刻选择成为粒子。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