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头

是古代对戏曲服装的称谓,沿用至今。这种称谓,在金、元时代已有。也可用以泛称一切戏曲演出用具。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戏具谓之行头。”

衣箱制

旧时戏曲班社,凡一应演剧用物都用特置的箱子放置,统称“戏箱”。戏箱分成五类: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把箱。另有“梳头桌”一类,放置化妆物品。统称“五箱一桌”。因为属于服装范畴的占了四类戏箱,所以,戏箱遂被泛称“衣箱”。

京剧戏服背上的旗帜叫什么(打开京剧行头的衣箱)(1)

衣箱制

简单的说,衣箱装各种京剧服装、衣饰、鞋靴等;

盔箱装各种盔头、髯口、假发等;

杂箱指彩匣子(为男角色面部化妆、抹彩、勾脸、卸妆、洗脸所用)、水锅(旧时为烧水所用,水烧好,供给演职员喝水,洗脸用,不过以前后台没有自来水,须要弄水舀或水桶存水,还要挑水)和梳头桌(专为旦角梳理大头、古装头、抹彩、贴片子、插戴银泡子、翠泡子、钻泡子和绢花等饰物所设);

衣箱制

“衣箱制”的核心

以一套固定的戏曲专用设备及其应用制度,服务于不同题材古典剧目的一切演出。表现在服装上,就是以一份完整的戏衣、盔头和戏鞋,适应于一切古典剧目的演出,具有“通用性”,表现了戏曲所独有的艺术概括力,在世界戏剧服饰史上堪称一项非凡的创造。

一套完整的行头,在演出时均有一定的使用章程和规范,如衣箱上的十蟒十靠都必须按上五色和下五色,即红、黄、绿、白、黑、蓝、紫、粉、古铜、秋香十色的顺序摆放;后场桌上的道具必须根据戏码的变换而变换。以保证演员穿、扎、戴、挂、拿,有条不紊地进行。

京剧衣箱

京剧戏服背上的旗帜叫什么(打开京剧行头的衣箱)(2)

衣箱制

京剧中的衣箱,旧时戏曲班社称之为“戏箱”,又分类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等,以规整管理类目繁多和复杂的服装;而管理这些的专业人员,则被称为“箱倌”,有技艺精湛、德高望重者,更被尊称为“大衣箱”。侯宝林、郭启儒的相声《关公战秦琼》,讲的就是戏曲演员穿错了衣闹的笑话。

大衣箱

大衣箱包括各种长短袍服,如蟒袍、官衣、开氅、帔、褶(音学)子、八卦衣、坎肩、斗篷、青衣、宫装、旗袍、云肩、饭单、袈裟等,还要兼管玉带、朝珠、扇子、牙笏、手帕、腰巾和喜神(又叫“彩娃”,演员怀抱的道具娃娃)。

二衣箱

二衣箱包括各种武装人员的装束,如箭衣、马褂、大靠、茶衣、腰包、抱衣、打衣、制度衣、大铠、猴衣以及扣带、鸾带、丝绦等。

三衣箱

三衣箱即演员所穿内衣、厚底靴、朝方、彩鞋、旗鞋、云履、福字履、彩裤、胖袄、僧鞋、薄底靴、大袜、青袍、龙套衣及塑形用品。

盔头之美

“盔头”是梨园行的行话,它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 戏曲盔头,不同的造型和图案,不仅反映人物身份,还体现了历史性,传递当时历史文化风俗等多方面信息。在京剧鼎盛时期,加上各地方剧种中盔甲的种类约为500种,现在常用的不足200种。

天平冠

京剧戏服背上的旗帜叫什么(打开京剧行头的衣箱)(3)

天平冠

多用于天堂与地狱的统治者,如玉皇大帝、阎王等;皇帝用得很少,只有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等几人。

女天平冠

京剧戏服背上的旗帜叫什么(打开京剧行头的衣箱)(4)

较平天冠略小,武则天专用

九龙冠

京剧戏服背上的旗帜叫什么(打开京剧行头的衣箱)(5)

皇帝简居时的帽子

黄帽(王帽)

京剧戏服背上的旗帜叫什么(打开京剧行头的衣箱)(6)

黄帽(王帽)皇帝上朝时的礼帽

鞋王帽

京剧戏服背上的旗帜叫什么(打开京剧行头的衣箱)(7)

鞑王帽简称鞑帽,戏剧中外国王者的礼帽

帽沿上翻(喻番邦之意),灯笼穗及两侧飘带均置于脑后,喻不识中华礼仪之意。

侯帽

京剧戏服背上的旗帜叫什么(打开京剧行头的衣箱)(8)

侯王公爵一类人物的礼帽

一般为忠直大臣专用,如《大保国》中的徐延昭。两边帽沿下延至于耳侧,喻“不听奸言”之意,俗称“耳不闻”。

荷叶盔

京剧戏服背上的旗帜叫什么(打开京剧行头的衣箱)(9)

普通武将所戴,常与靠、箭衣同穿

帅盔

京剧戏服背上的旗帜叫什么(打开京剧行头的衣箱)(10)

戏曲中领元帅位者戴此,帽顶有戟或枪顶

八面威

京剧戏服背上的旗帜叫什么(打开京剧行头的衣箱)(11)

首辅武将所用盔头

与帅盔用法近似,帽顶置八角帽沿,各缀彩穗。威风豪华,故称“八面威”。如《九江口》中张定边、《斩白袍》中尉迟敬德所戴。

,